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我在美国的叔叔:满有诗人情怀的工程师

我的叔叔,本是满有艺术细胞的书生,从小喜爱画画、摄影、写文章;却因师长的误导,走进了数理的世界,当了土木工程师,后在美国取得chartered Engineer资格。在忙碌的生活中,他还是不忘本性,常在部落格中抒发他细腻的文人情感。以下是转自他发表于《北美世界日报世界副刊》的文章。部落格[南洋游子] http://blog.sina.com.cn/nanyang2

文學之鄉巧遇晚秋紅葉
游漢維

鋪陳著一幅
瑰麗的浮世繪
來謝幕的晚秋,似乎在
提醒人們,萬物四時是
永恆的輪迴,
自然界說再見從未食言,
明年登場的,
又將是一輪全新的
春花秋葉……
去年十二月初,意外在日本伊豆半島的修善寺山間,邂逅了日本的文學之鄉,也趕上了晚秋的紅葉。
當初選擇來伊豆度假,完全沒有附庸風雅的竊思,日本是回程必經的轉機點,出發前三天還不能決定如何打發旅程剩餘的幾天,隨手翻開書架上收集的旅遊資料,發現幾張修善寺的小冊子,被縱橫的爬山步道所吸引,就匆匆訂了下來。沒料到附庸文學之鄉的風雅之餘,還遇上了晚秋紅葉動人的餘韻。
伊豆半島在東京以南,被稱為日本的文學之鄉,和近代許多文人墨客有很深的淵源,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川端康成根據他旅遊伊豆的體驗所寫成的〈伊豆的舞孃〉,這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成為他日後在1957年獲諾貝爾獎的作品之一。如今開往伊豆半島的列車,就命名為踴子(舞孃)號。修善寺是伊豆中部的一個山城,乘踴子號特急列車約兩小時車程。城外的桂川小河兩岸,是古雅的溫泉街,和式溫泉旅館沿著川邊的石板路羅列,河邊的千年古剎修禪寺是溫泉街的中心,相傳一千一百多年前,高僧弘法大師在修禪寺前,以法器獨鈷戟砸破溪石引出溫泉,為路過的孝子治癒了老父的病,從此修善寺的「獨鈷之湯」聲名遠播,成為東瀛名湯。
全文http://worldjournal.com/bookmark/3299620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那两个小钱的奉献


《路加福音》21章开头所记载的“寡妇的奉献”是我们“耳熟”却不一定“能详”的记事。

耶稣抬眼看见有钱的人把奉献投入奉献箱。
他又看见一个穷寡妇,投入两个小钱,
就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投的更多。
因为这些人都是把自己剩余的投进去作奉献,这寡妇是自己不足,却把所有养生的都投进去了。”(路21:1-4)[另参可12:41-44]

一些有心人,喜爱以这段经文来掩饰自己贪婪自私的心,大声呼吁说:“你看,上帝其实不在乎我们奉献的金钱有多少,只要有心,即使两个小钱,祂也一样看重!”

这一说似乎没什么问题,上帝的确看重我们奉献的心态,但要命的是接下来的结论:“所以,只要有心,奉献根本不需计较多寡,出自爱心的一点钱,也蒙上帝悦纳。”

这样的教导,使到教会的牧师传道,真的只有“辛”而没有“薪”,教会惨淡经营,上帝的事工如何推展、上帝的名如何得荣耀?

也有一些解经者,深怕耶稣会错意似的,说穷寡妇之所以可以给,因为知道两个小钱更本不能买到什么,干脆投入奉献箱算了。这样的解释,使人啼笑皆非。

今天终于听到一个贴切的解释。全人关怀团队(HIS TEAM)的黄恩德传道讲解对上帝的爱时,引用李健安的话“为主无所留,为己无所求”来诠释了这段经文:“上帝不在乎我们奉献了多少,而是在乎我们为自己留下了多少”。

这,岂非主耶稣赞赏寡妇的原因吗?

历代教会都不乏看到并行出此真理的信徒,约翰卫斯理、修女特丽莎、斯托特…等等都是好例子,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好榜样。

Saturday, September 19, 2009

诫命如何激活罪、信如何巩固律法?


在没有律法的时候,我是活的;但诫命一来,罪就活了,
我就死了,那本来使人活的诫命,反而使我死了;
因为罪借着诫命把握着机会来欺骗我,并且杀了我。(罗7:9-11)

这样说来,我们以信废掉了律法吗?绝对不是,倒是巩固了律法。(罗3:31)

保罗在《罗马书》讲解“因信称义”的教义时,处理了律法的问题。那本来叫人活、属灵,是圣的、善的、义的律法,如何反而把罪激活,叫人死呢?

“因信称义”是取代了律法吗?但耶稣明言祂来不是要废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太5:17)。基督如何成全律法?信如何巩固了律法呢?上完《罗马书》释经课,可能我们还是不能完全掌握其中的逻辑。在思考这议题时,想到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希望可以用在主日学的教导。

这好比一间电器工厂,购入各种零件、部品来组装电视机等电器。在生产的过程中,当出现部品品质问题时,公司管理层就会派出品质管理部(品管)的人到供应商那里调查缘由、监督供应商改善品质。因为只有好的部品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电器。

后来管理层发现,一些不道德的品管员每每趁机勒索供应商,要求贿款;又或无良供应商以贿赂收买品管员,作假报告,使部品品质无法改善。因此,公司设立了新的条例:凡品管员到供应商作品质调查,必须有采购部门职员随同,为加强监督,以杜绝两者之间的不法弊端。

这条例本来的目的是好的,为要匡正弊端,但实行后反而使供应商叫苦连天,因为如果以前要贿赂的是一位品管员,现在反而要受两个人的威胁,给两份贿款。结果,这条例无法杜绝贪污、提升廉洁公正,反而弄巧反拙,造成更大的破坏。

这就说明了“诫命”本来是指出正路、叫人活、又是善、为了对付罪恶的,但因着罪的存在,反而激活在人里面的罪,使贪污烂权的事越发增多。因此,“诫命”无法达到它原有的目的。

信又如何巩固律法呢?

这就如有一天,负责与品管员同行的采购员信了耶稣,生命改变了,决心遵守主的教导,秉公行义;首先自己不贪污,一方面监督品管员依程序办事,一方面确保供应商不走后门,使双方都循规蹈矩,叫公司的利益得保障。这样,那采购员所作的,不就是带出“律法”的原义,使它发挥了真正的效用吗?

所以,当罪受到对付,律法就不会使罪更加猖獗;因着信,也不是废掉律法,反而使律法的目的,得以成全,这不就是巩固律法吗?

不完美的比喻,不知道是使读者更容易明白,还是混乱了保罗的解释!

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还我白粥油条的耶稣


在做一份有关教会宣教事工的功课时,禁不住的想到基督教与华人的关系。福音传到东方华人地区,至少有两三百年的时间(更早的就不说了),但今天对华人来说,基督教始终是在华人思想圈外的东西,认为它是属于西方的洋教,对华人来说始终是“异形”(Alien)似的存在。我不是说华人都要信耶稣,我是指华人对基督教的接受度。就如华人接受西方传来的佛教一样,不是每个华人都信奉佛教,但没有华人视信佛教是一项离经叛道、不认祖宗,违抗华人传统的事情。或者你会说是因时间关系,佛教已被华人纳入本身文化传统。(对了,我要说的就是为何基督教不能被华人纳入本身的文化传统之一,作华人和作基督徒为何是互相排斥的)那么要过多少年,才能被接纳为一种(合法)选择呢?
我们可以想一想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例子,为何同样是西方的思想(对有丰富思想遗产的华人,思想应该是最敏感的部分)却可以这么快的被华人接纳?同样的不是每个华人都认同马克思思想,但会接纳它为一种选择。虽然共产思想也有违反华人传统宗教、伦理思维的地方,但接纳共产思想不会让人觉得你是离宗弃祖,被西方同化。

归根究底,华人之所以视基督教为外来文化是因为当年西方宣教士将基督教传到中国时,乃是将基督信仰和西方的文化习俗捆绑在一起,硬塞过来的。虽然他们表面上晓得要留辫子、改穿唐装,但当他们建教堂的时候,就露出了底牌,将西方那套原原本本的搬了过来。教会的礼仪、敬拜的方式充满了西方文化色彩。所以,虽然宣教士努力的传讲上帝是全人类的神,耶稣也是为华人死,但当华人一看那所谓“神的家”—教会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却是塔顶尖尖,伸入云霄的哥德式建筑。华人成为牧师神父就要脱下自己的衣裳,穿上西式礼服。信耶稣等同于被西方同化。可悲的是很多华人基督徒却继承了这种传统。[注]

反观第一世纪的基督徒特别是保罗如何将福音传道欧洲,他们传的乃是“耶稣是弥赛亚”的纯基督信仰,没有将犹太文化传统捆绑在一起传。当然,这方面保罗功不可没,欧洲人不会认为信耶稣是放弃自己的文化去接受犹太文化。后来更是一面信耶稣,一面逼迫犹太人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此,欧洲人不一定都信耶稣,但对他们来说信耶稣不是等同于被犹太文化同化。

当然,另一点是佛教和共产思想都是中国人自己“引进”的,自然没有不必要的文化包袱。基督教反而自始至终是西方教会的延伸,所以,只要这个连接不被切除,不论过了多少年,基督教始终无法融入华人圈子,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所以,我们不是反对宗派,乃是要作历史神学的反思。华人必须站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去领受圣灵降临后所启示的道成肉身,传一个喝白粥、吃油条的耶稣。如果说上帝藉着圣殿的毁灭,使福音在欧洲落地生根、蓬勃发展,那么上帝也似乎藉着“政治力量”在东方击打被西方文化捆绑的宗派教会,使真正属于东方、反映道成肉身的教会得以茁壮成长。只有当我们建立起脱离西方文化包袱的教会时,基督教才有机会融入华人的生活圈子,成为华人的一项自然的选择。

[注]:本文并非鼓吹反宗派,也没有否定宗派在宣教上的贡献,只是要作历史反思。
[追申]:第一张照片是取自慧怡同学的Facebook。

Wednesday, September 2, 2009

最安全的地方


那天林牧师在主日证道时,讲了一个笑话,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某天在一个马戏团的驻在地,一头老虎从笼子里逃了出来,咬伤了很多人,最后才被制服。在众多人中,只有一个人没被老虎咬到,因为他把自己反锁在老虎笼内。

这故事或是虚构的,但却使我深思。今天好多的神学生在寻求圣经的真理时,是否也像那个人一样,把自己反锁在解经书的囚笼内!虽然,他的确是最安全的,最不怕受伤害,但他也似乎失去了那被老虎追赶、与老虎搏斗的刺激。虽然可能有人会被咬伤、抓伤,那种在惊骇中与众人一同制服老虎的快感、喜悦,就不是躲在囚笼内的人可以经历到的。

站在安全的笼内,乐享笼外人士(学者)的搏斗成果,固然是一种好事(确保买正版),但神学人终究是要自己面对老虎(经文),尝试去胜过它;即使不能,也经历一下那种的搏斗滋味,不必这么快认输。今天,经过许多笼外人的努力,我们拥有更多有利工具,帮助我们与这只老虎周旋,使我们更有把握。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