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4, 2009

当轮子遇上精子

每次上基督教伦理学都被班上同学逼得捧腹大笑,因为老师提出的每个伦理研究个案,都惹来同学们精湛搞笑的答案,看来虽是好笑,好似无厘头,但在笑声背后,总有让人深思的一面,催逼我们对伦理作更深入的探讨。

某同学提出了一个家庭伦理的问题,大家听了真是只能惊叹造化弄人,世间无奇不有。当被问及要如何去面对或解决那问题时,大家才知道伦理问题不一定是那么的黑白分明,可以非此即彼的一刀切。

在大家为这难题绞尽脑汁,惊魂未定时,又有学生提出第二个个案。

话说有一位男生在大学毕业后结交了一位女友,很快的大家就同居起来。后来女的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但男的却不愿承担责任,佛袖而去。女生悲痛之余,毅然生下宝宝,成了未婚妈妈。

数年后,女生认识了一位早年丧妻的中年男士,对他照顾入微,呵护有加。女的认为嫁给一位成熟稳重,又有经济能力的男人,应该更幸福。男的也自觉自己处境,不嫌弃她的过去。他们就简单的注册结婚了。

先前提到的男生,浪迹天涯后,终于倦鸟知归,回到父亲的老家。当他踏入门后,惊然发现父亲的新任妻子,竟然是自己的前同居女友。继母的孩子即是自己的孩子。

在这样的光景,你要叫他如何处理?

为何向上帝发怒、变脸!

-->
《圣经》《创世记》里有关夏娃的孩子,该隐和亚伯献祭和流血事件的叙事,让我们看到罪入了世界以后,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该隐是种地的,亚伯是牧羊的。各自拿了自己辛劳所得的出产,献给上帝。经文告诉我们说:“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因为经文没有清楚交代上帝为何看中亚伯的供物而看不上该隐的供物,着重于后续的发展该隐因此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历代以来,信徒学者都尝试去诠释为何该隐的供物不蒙悦纳,或上帝为何看上亚伯的供物。
我所听过的讲解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羔羊预表基督的基督论诠释。亚伯献上头生的羔羊,预表后来的基督,成为了我们的赎罪祭;有流血代表有赦罪,岂是一些农作物可以替代,所以当然得上帝的喜悦。
这种解法的问题是太过基督论。后来的经文让我们看到素祭也是上帝悦纳的祭物,上帝也接纳人因能力不同而献上不同的祭物;例如穷人可献上斑鸠或雏鸽,又或细面。
2)以经解经的信心论。引用希伯来书114节,说明亚伯的献祭蒙上帝悦纳是因他的献祭是出自信心。
希伯来书作者应该是以亚伯的整个生命对比该隐的生命,表达亚伯在整个事件中因信心带来称义的见证。如此,信心往往成为我们随意、轻率地回应上帝的借口,作什么都说只要有信/有心就好。
3)生命决定供物的好坏。强调经文中说到的“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表明上帝是先看中你(的生命)才悦纳你的供物。该隐可能生命枯干,心里充满苦毒,上帝不爽他已很久,当然不会悦纳他的供物。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讨上帝喜悦的生命,才能使我们的祭物蒙悦纳。
这种说法较可引起共鸣,因为反映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实况。就如好些师长亲友,如果他是对你有成见、厌烦你的,不论你送上什么礼物,他都不屑一顾,看不上眼。但若是他心仪喜爱的,即使一点小礼物,也可以被夸耀。犹如一些牧者,只要不是他心里的对象,不论你如何牺牲爱主,都可轻描淡写,但他偏袒的一方,哪怕只是九牛一毛的付出,也被形容得如何有生命见证。
这种说法的问题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有谁敢在上帝的面前自认生命完好得上帝的喜悦呢?我们都是蒙恩的罪人,肉体中常无良善,时时都要靠主恩典。这样谁的供物可让上帝看中?
我认为这段叙事应以上帝的主权来解读。上帝看不中该隐的供物只能说祂较喜爱亚伯的供物。上帝并没有拒绝或咒诅该隐的供物。上帝对该隐说:“你为甚么发怒呢?你为甚么变了脸色呢?”正说明上帝没有对该隐发怒,没有对该隐变脸,该隐应该谦卑、顺服的接受上帝的主权:祂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这样,“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不是指他的供物,而是指他过后的态度!若我们晓得谦卑顺服,上帝也岂会不祝福我们。
今天,上帝使一些人的事工、奉献大大蒙恩,又使一些人的没那么闪亮、出色。我们所领受的可能和别人的不一样,但却不可向上帝发怒、向上帝变脸。不然,罪就俯伏在我们门前了。

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另一种的福音

神学院每年都送出一批接受神学装备的传道,在各教会牧会,但毕业生们可知道,不论是传统的教会或新兴的教派,都受着另一种福音的冲击。
这种福音也是一般所谓“增长”的教会所推崇的,既好用(对自己有益处)又有效(可建立大教会),所以许多人都趋之若惊,视之为福音的金科玉律。
犹如以前曾有的“四个属灵的定义”般,这福音也可归纳成四部曲。

1)耶稣基督为我们钉死在十架,洗去我们的罪,他的鞭伤是我们的医治,他的贫穷使我们得富足。

2)耶稣已为我们开启了恩典的时代,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独生子,将祂赐给了我们,祂还有什么不给我们的呢?

3)所以,我们只要来信耶稣,以信心向祂祈求,祂要使我们脱离贫穷,疾病残缺,给我们健康、财富、成功和美满的人生和家庭。

4)我们领受了这样的祝福,就可向人见证,传这福音,让教会坐满人。有人力、财力物力,教会金碧辉煌,别人才看得起我们所信的神。

这等人认为教会要营造一个开心喜乐的环境,切忌说那些另人厌恶的话如什么对付罪、舍己背十字架、为主摆上、受苦、与主同钉十架等话。
肢体中遇到任何不幸或苦难的事时,我们要说积极的话,我们只承认好的一面,无论如何,苦难都是神祝福的包装,我们只要祝福,只说好话。
教会难以传福音是因为我们历来只讲一些消极的话,什么罪啦、审判、悔改、地狱,逼迫苦难,而没有注重神美好的应许。这么难的福音谁能信,谁要来教会?
十字架是过去式的事件,是属主耶稣的,富裕丰盛才是神要给我们的。
他们也谈奉献、捐助、事奉、祷告,但都是为着相信最终神会百倍千倍的回报他们,当然是指物质上的祝福、生活上的成就。

这等人也以这样的福音四部曲神学来解读圣经的叙事记载。例如读到撒母耳记下九章有关大卫恩待米非波设的记载,他们就解释说其实大卫就预表上帝,约拿单预表耶稣,扫罗预表旧亚当,瘸腿的米非波设预表人类。大卫要恩待米非波设,米非波设却以为大卫要审判他,非常害怕,对自己有一个非常不健康的自我形象,正如我们一样。所以我们也是整天以为上帝要审判我们,岂不知上帝正如大卫般,因着耶稣(约拿单)的缘故,要祝福我们。最后我们看到米非波设虽然瘸腿,什么都不能做,却可享受荣华富贵,大卫将属扫罗的一切家产都赐给米非波设,现在上帝也因耶稣的缘故,将一切亚当所享的产业,赐给我们,使我们富足有余,因此,我们可以来到神面前单单领受祝福,其他一切都不必挂心,不必谈。信耶稣真正好!

可悲的是好些有正统福音根基的牧者为了要教会增长,对这类福音采取姑息养奸的态度,使到这类福音迅速发酵。这使到没有信仰根基的信徒领受了这类福音后,反而将正统的福音视为歪理异端,叫人啼笑皆非。
这样的福音,来到你的教会了吗?

我信上帝

随着近代理性主义的兴起,圣经也经历了各种出自理性批判性思考的洗礼,表达信仰的文本被肢解得体无完肤。面对诸如形式批判、文学批判、历史批判、等理性主义者的攻势,信仰群体分裂成两个极端,极度保守派视之为洪水猛兽,采取完全隔离之策,避而不谈,唯恐信仰被解构。另一极端则是完全照单全收,并且推波助澜,将它无限延伸,搞到自己成了真神,信仰、圣经成了其手中玩物。
对于圣经是否无误之争,还是喜欢讲师所言:“我们不是相信圣经无误,而是相信圣经所说的上帝是无误。”
对于理性在信仰中所应处的位置,还是觉得“以信求知”“信心寻求理解”比较贴合自己的经历。没有否定理性在寻求真理认识上帝中的必要性,但别人不说自己就不是因为查考了圣经,理性上被折服了,才转信上帝,而是被上帝启示了,以信心回应了上帝,才藉圣经来对上帝有更深,包括理性上的理解。
所以,我信上帝,这信是建基于上帝的存在,不是圣经。不论犹太或基督信仰,都是先有信仰才有经典。圣经即使真的被解构,和我的信心没有直接关系,当然,因我信上帝,圣经又哪有那么容易被人解构?

Friday, February 13, 2009

犹太人先有信仰还是先有经书

今天上“先知书”课时老师提到根据一些文学批判学者通过对一些旧约书卷如传道书的文字研究,发现传道书的成书时期可能是迟过第二圣殿期的主前三百年?。理由是一些书中所用的表达,明显是后期而不是所罗门时代的语句。当然,学者治学严谨,只说成书期较晚不代表整体著作是后期作品。但一些人难免会误以为后期成书即是后期编写而成的思想作品,这种想法在无限延伸后,足以否定圣经的权威。
这批判手法让我联想到千年以后,若学者拿到一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连续剧《包青天》,在研究了它的对白内容后,站在文学批评的立场,也要得出结论说《包青天》不是北宋时代的历史人物,应该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编成的,因为剧中许多的用词,明显是与周星驰、成龙的时代同期,这些用语并不曾出现在北宋时代。
很“无厘头”的对比是吗?
旧约圣经成书期较晚,经过编修整理又如何,它的中心思想相信是传自远古时代,不然,犹太人在被掳回归之前的年代,要相信什么呢?没有口传的信仰根基,犹太人又何以会接受一套编修而成的信仰?

耶稣到底怎么说?(后记)

-->
追记:
上传这篇感言后,鹏翔介绍我读了Craig Blomberg The Historical Reliability of the Gospels.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作者从各个层面如不同的批判学、对观福音书之间的矛盾、约翰福音的疑云、耶稣记事的超圣经记载等来分析福音书的种种疑难与挑战。虽然提出许多的问题,但觉得作者还是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框,也还未触及我所提到的那么细的议题。无论如何,这本书的确可以开阔我们对福音书的视野,值得再读,所以也订购了一本。
为了读书而读书是非常闷和笨的事。只有在寻真的过程中,经过批判性思考,找到问题,再读到相关的书时,人才会享受阅读的乐趣,不然,我们徒然收集了许多“答案”却不知“问题”是什么。
还要谢谢鹏翔的介绍。

Tuesday, February 3, 2009

耶稣到底怎么说?

-->
耶稣到底怎么说?

今日讲台,传道人随意引用几段经文来传讲自己的讯息,已蔚然成风,司空见惯。当然,我们也不应该限定某段经文只能有某种权威的诠释,任何超越这种诠释的解经就将之打入道听途说之列,完全抹杀圣灵的工作,虽然,打着有“圣灵启示”的假先知,已成了教会的超级偶像。

细看四福音书时,发现也很难从中还原耶稣当年说过的教导。福音书作者明显的是随自己预设的神学观点来铺设耶稣所讲过的话、做过的服事。例如《太77-11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求鱼,反给他蛇呢?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这一段耶稣说过的话,马太和路加就作了不同的铺叙。
当然,今日在陪灵会上,讲员可以随意引用这段话来激励会众,满足个人的私欲;只要有信心祷告,什么都可以得到。这不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
和合修订版将马太71-6分为一个段落:“不要评断人”,77-12为另一个段落,“祈求,寻找,叩门”。
一些学者会认为77-8所说的祈求是指向71所说的教导,所以71-12是一个单元。整个教导为:
不要论断人(1-5),这道理不是人人都接受(6),但若祈求寻找叩门,上帝要成就(7-11),所以要将心比心(12)。第12节就将话题带回第1节,为“不要论断”作了总结。

但当我们翻到路加福音时,同一段的话,出现在不同的单元。路加没有将它放在“登山宝训”中,而是一个论祷告的段落(111-13)。
当然,这段经文也不容我们随意用来满足我们的私欲和爱世界的心,因为它是被置于“主祷文”和13节“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之间,提示耶稣所说的祈求不是指那些成功神学所标榜的。

但我的问题是到底耶稣说这话的时候,真正是在什么处境、针对什么议题说的呢?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