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4, 2009

祷告的心态

祷告的心态

三月十二日是马神的禁食祷告日。当日讲员Ng Wai Ling传道讲到关于“祷告的姿态(posture)”。她并非以释经或学术性的进路,而是以灵修神学的进路来谈祷告,这和她自己属灵生命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
她首先解释了“魂”的不同层面:

The manifest life 外在的生命:意愿、思想、行动等最外层的表达
The inner conflict 内部矛盾:不同欲望的竞争战场
The carnal mind: 属血气的思维:为要满足个人议程
The Thirsting Soul 饥渴的魂:对神的渴慕
The Holy Spirit Indwelling 圣灵内住层
The “Sinful Heart” 罪恶的心

从这样的背景。她谈到建立祷告生命的三阶段。

Spiritual Intentions 属灵意愿

Foundation Disciplines- Presenting, Honesty, Recollection, Discernment.

纪律的基础 - 献上、诚实、回忆、识别


Spiritual Rhythms 属灵韵律

Spiritual Disciplines – solitude, prayer, fasting etc.

属灵纪律-独处、祷告、禁食等


Spiritual Regimens 属灵管治

Specific plans of obedience

具体的服从计划 (如参加祷告会)



最后她带出了祷告的三种心态:

1)The Willful Posture 固执的祷告心态:强硬的要控制将来、规范神的旨意和作为。简单地说就是上帝一定要照我的祷告来成就一切。

2)The Will less Posture 绝望与放弃的心态:认为祷告不能带来任何改变。

3)The Willing Posture 甘心乐意的祷告:向神的旨意敞开,不尝试操控将要发生的事情。

难怪教会的祷告会都是牧者最苦苦相逼却又是最不见成果的聚会。我们都不是从门进入,直接就跳到第三层,先搞个祷告会、通宵祷告、晨祷之类的,从来不问信徒已建立了最基础的层次没有。不问信徒是否懂得要献上、对人对神是否抱诚实的心态、是否有反思、能分辨私人议程和国度旨意;是否有不为满足私欲的个人基本灵修,反正有人来照代祷清单祷告就好的心态,使到信徒尝不到祷告的喜悦和满足,除了那些以参加祷告而自夸的法利赛人以外,祷告会永远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聚会。

今日教会用以鼓励人来祷告会的基础是什么?不外是一句抽离整体教义的“凡祈求的就必得着。”;所以祷告有好处!分不清祷告是为了亲近神、听神的声音,还是保罗所指责的“他们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6:5)

看来正如讲员所说,早期沙漠教父Abba Macarius所教导的祷告,值得我们反思祷告的意义。
Lord, as you wish and as you know, have mercy. Amen.





Monday, March 9, 2009

茅山法师信耶稣


茅山法师信耶稣

教会邀请了来自新山曾是跳童的郑元顺弟兄和曾是茅山法师的陈智明弟兄在周末的“民以舌为天”聚餐佈道会作见证。陈智明弟兄在次日主日也再次分享他的信主见证。

一位发过毒誓,加入茅山,会画符作法,能驾奴精灵的茅山法师,为何会信入基督,为主作见证十多年而不言倦?


一切都因早年陈弟兄在新加坡工作时一段“见鬼”的经历开始。卷席而逃之余,不忿被鬼欺负的心,让他走上了学茅山这条路。

陈弟兄详细的解释了茅山法、入会与跟师父学道的经历,也解释了一张灵符的制作书写过程。茅山术使他得到了成就感、金钱和被人崇拜的感觉。


正当他沉迷其中时,一种不明的恐惧与不安却笼罩他心头。在他每日膜拜的师祖爷面前打坐时,他内心出现了一种欲夺门而出的感觉。数次离开后,都被师父命人带回庙宇,最后一次还是逃到外地工作。因受工作地点一位基督徒同事之邀,接触了基督教,在一次的佈道会中,奇妙的接受了主。事后如何靠着耶稣的名,胜过师父藉灵界的纠缠,也让人感到上帝的大能。


你可能怀疑他的经历,但他要述说的是上帝救赎的大能。同门的三位师兄,都下场悲凄,只有他靠着耶稣重获新生,所以他要传扬基督。你可能怀疑他的动机,但他放下工作,不计辛劳,远道而来,却不收教会的爱心奉献。


许多西方学者读到圣经《撒母耳记上》扫罗王招魂的记事时,已如丈八金刚,但在东方,属灵的争战还是那么的历历在目。教会又岂能只是“讲耶稣”的地方!

Sunday, March 1, 2009

Slumdog Millionaire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若不是《贫民富翁》电影横扫奥斯卡,我想我不会刻意的去看这套电影。电影名称让我想到的是一般穷光蛋变巨富的那种格局,通常是廖无新意,只是带给穷人心理上满足的玩意儿。

对我来说《贫民富翁》的导演成功之处不在于他如何的揭露印度孟买贫民窟的种种非人面貌,而是在于他十足创意的呈现手法—通过一名来自贫民窟的少年在参加《百万富翁》问答游戏时,藉每一个问题来重现他生命中的各种遇际。

每一个问题都使这来自贫民窟的少年贾马尔勾起痛苦的回忆,反映了贫民窟生活的真实面貌。这些遇际使他轻易的解答每一项问题,除了那题问到“在印度国徽三只狮子下的那句名言是什么?”摆明送分的题目使到少年困惑,选择答案包括A“只有真理获胜”,B“只有谎言获胜”,C“只有时尚获胜”,D“只有钱获胜”。讽刺的是,在少年的成长历程里,“真理获胜”可能是离现实最远的东西,少年只能靠“询问观众”的锦囊来过关。反讽的手法尖锐高超。

观众可能将注意力都投射在主角贾马尔身上,惊讶于他不凡的遇际。他哥哥沙里姆的所作所为却更令我深思。没有了处事镇定、果断、明察秋毫的沙里姆,贾马尔不可能来到最终的Happy ending。是他哥哥勇敢的反抗,将弟弟从拐骗孤儿的坏蛋手中救出,使他免被刮去眼睛。在逃走时,哥哥也果断的放弃拉提卡,免得被连累。多年后,当弟弟要从妓女窟带走心仪的拉提卡时,哥哥枪杀了拐骗孤儿的头目,以免日后不停的被追捕。好多年后,当弟弟再次找到已作黑帮老大情妇的拉提卡时,哥哥牺牲自己的性命,成全了他们。沙里姆的一生代表了在一个被罪恶扭曲的世界里的悲剧人物。

最后,好些报章评论都在质疑电影《贫民富翁》在名利双收后,能为贫民窟带来什么改变?言外之意,反映贫民窟的现实问题并不能,也没有解决到他们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使我困惑。拍电影是集娱乐、艺术与赚钱于一身的商业活动,为何我们能将一些政府、国家都不能解决问题加在电影制作者身上呢?能够在现实万象中指出问题所在的人,为何一定就要对问题本身负责?

不排除背后的政治议程,《贫民富翁》括囊奥斯卡多项奖项,的确有它独特的地方。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