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8, 2010

再思《以斯帖记》的诠释


神学教育的一环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批判式阅读”(Critical Reading)的能力,以应用批判的方法来研读圣经。当然,用“批判”的方法去研究圣经不是指抱怀疑的态度去“批评”圣经,反而是“采用科学的方法试行了解圣经,看看它的写作过程,历史背景,语言学上的背景,当日的宗教习俗,传统,传递的过程,中心信息等究竟如何。”(周天和:《新约研究指南》在导言中引用小山晃佑的话。)

《以斯帖记》是一本通过细腻的叙述文体,讲述犹太人在被掳的境况中如何奇妙的从濒临灭族的危机中得到解救的著作。间中不单流露疑云、高潮满布的情节,作者更以巧合、逆转、充满讽刺的布局,将上帝在幕后掌权的痕迹,投影在读者的心目中。

如果说《以斯帖记》是在被掳回归后写成的,那这本书的确反映了被掳他乡的犹太人如何在历经沧桑后,从被同化或剿灭的危机中,成功保存民族的特征,归回故土的辛路历程。这样的理解可以免除我们将个人的情意结读入故事当中,以为只要信靠上帝,上帝必定在现实的生活中给予恶势力“现眼报”,使“好人”免于一切的灾难。

我们相信上帝完全的掌权,但比较像《希伯来书》11章所描绘的那样。“有些妇女得回从死里复活的亲人;但也有些人忍受了酷刑,不肯接受释放,为的是要得着更美的复活。”(来1135)完全的得胜是在终末。

《以斯帖记》中洋溢的犹太人至上的种族主义也是我们要鉴别的。上帝的确拣选了以色列族,但目的是让世人藉着以色列民看到上帝的美善,而不是让以色列民持拣选自傲。(这点也是基督徒需要自省的一面。)可能就是这种“以斯帖记”情意结使到犹太人不能接受耶稣为弥赛亚。因为若耶稣是那为预言中的弥赛亚,上帝必然会使情况“逆转”,让“仇敌”被挂在木头上(如哈曼一样),使弥赛亚出死入生,执掌王权,如末底改一样,号令天下,使外族人都要惧怕犹太人。

新约从来没有引用过这本书。看来最先晓得以批判方法读《以斯帖记》的,似乎是新约圣经的作者。

4 comments:

  1. 以斯帖后期,变成城府很深的女复仇者,牵涉在策划大屠杀,报复犹太人的敌人。许多充满爱心,人文气质的基督徒,对此耿耿于怀,包括一些stm 的学生,哈!

    然而,Richard Bauchkam, 在How to read the bible politically, 政治地阅读圣经;写了一篇,为犹太人的残酷行动辩护。写得非常的好,我个人是很欣赏和赞同他的辩解。

    这本书很出名,在图书馆一定找得到。大家不妨去看看,,,,

    以斯帖记的书写,很有文学性,当我们要批判地阅读它时,一定不能够忽略这点。加油!

    老师Paul Barker 在 STM , 以文学进路宣讲这本书,这方法是正确的,而且开了文学诠释的先河,值得庆幸!

    ReplyDelete
  2. 4:16 「你去召集書珊城所有的猶太人,叫他們為我禁食禱告,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照樣做。然後,我就去見王;雖然這是違法的,我還是要去。要是我這樣做不免一死,我也情願。」
    我相信當眾人同心合意向神禁食禱告時,就沒有不成就的了(這是一個重點,對吧)。今天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否看重禱告呢,還是禱告已變成例行性...
    夫子,9章記載猶太人殺滅仇敵,好像舊約都是這樣殺來殺去的,不是嗎?

    ReplyDelete
  3. 小时的圣诞节,印象最深的是听一位教会的老人家讲故事,那时的子夜弥撒开始的很晚,冬天很冷,
    一干的青年,儿童就围着火炉,
    听老人家讲故事,那一次他讲的就是这位王后。
    呵呵,我的另类分享。

    ReplyDelete
  4. “上帝的确拣选了以色列族,但目的是让世人藉着以色列民看到上帝的美善,而不是让以色列民持拣选自傲。”
    很好的提醒!基督徒只是蒙恩的一群,生命应该彰显上帝的美善与荣耀,而不该自以为义自以为傲。

    ReplyDelet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