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这就是你信的福音?

少年团拿了剧本,邀我参加圣诞节聚会的话剧演出。剧本是名为“评估善恶秤”的话剧,场景是天使在天堂门口,查看每个灵魂的行为,再以“评估善恶秤”测试谁可以得救。

出场的五位代表,分别是学生、商人、博士、善心人士和犯错累累的人。

首先学生出场。报告显示学生讲骗话,偷看等不好行为,荧幕显示她和同学打架。虽然学生辩称自己也有帮助妈妈做家务,扶助老人等好行为,但评估结果是不得救。

商人吹擂自己身家百亿,是世界十大富商之一,但荧幕显示了他奸诈的生意手法,虽然富商辩称自己曾经捐赠百万善款,想以功德抵消罪过,还是过不了评估秤的评估。

第三位博士例举自己从各名大学取得的博士学位,但因天使在荧幕上显示他到夜总会拥抱美女的画面,也过不了评估。

善心人士的记录非常好,环保、捐助、义工、救灾样样做足,但被天使发现内心对家人怀着恶念,结果还是被刷下来了。

最后一位重罪者头低低的来到,记录显示他犯罪累累,天使也认为他必定不能过关。但忽然耶稣从旁站出来,将自己手上的档案(file)与他的对换,天使惊觉的对耶稣说:“非常抱歉,我刚才不知道他是和你一起的。”

天使看到档案里写的是“上帝的儿子”。

当重罪者欲站上评估秤时,却被天使阻挡了,原来耶稣会代为测试,结果是“及格”。耶稣将重罪者带到得救的一边坐下,将他充满罪行记录的档案丢进垃圾桶。

不得救者开始起哄,极力抗议,但只闻天使说:“因耶稣所做,使我们得到了祂那份全白的文件,这称为白白得来的。。。恩典。”

剧终

这样的剧本,让你如何归纳基督信仰?

看完这个剧本,难免使我百感交集。这就是教会所承传的信仰吗?这小小的剧本,不就反映了华人教会神学的缩影?信耶稣就是这么一回事?

剧中人物代表了华人教会传统的救赎观念:将基督的救赎和良知、财富、学识、善行全面对立,认为“靠恩典得救”的意思就是否定人性、生活中的一切,不论你行为如何,只要信耶稣就可以上天堂。

因此,华人教会倾向反智(越倒空自己的头脑越属灵),否定中华哲理伦常的思想教导,如一些牧师反对学校使用“千字文”,仿佛任何古老的学说,都是属魔鬼,除了《圣经》,世上没有正确的教导;忘记了即使我还未信耶稣,父母也是教导我为人要正直,不可欺骗说谎等优良的华人伦理价值。

华人教会传统上也将钱财邪恶化,仿佛有钱就是罪,所以历代牧职人员都是要够穷才显得属灵,牧师最好不领薪,以信心过活。传统上,也认为只有教会做的善行,才是出自真心,任何宗教团体做的善行,都是出自虚假的动机,不讨上帝的喜悦。

最后,虽然人称义的确是靠上帝的恩典,但在这些人眼中,却成了自义的借口;不论我生活如何不检点,只要我信耶稣,我就比你强,我就上天堂。因此,基督徒从来不会从他人的好行为中,看到自己的亏欠,忘记了不论旧约或新约《圣经》,都记载了许多凸显“外邦人”的信心、善行,是比“选民”所做的,更蒙上帝的喜悦。

这些根深蒂固的狭隘观念,都在长期的讲台宣讲下,潜移默化的根植信徒心灵深处,恐怕不是一般人可以自觉。

Saturday, November 20, 2010

加拉太书新观



在预备加拉太书导论的讲解时,还是费心思要如何将众多的资讯讲得浅白易明,又和会众有关联。即使不详细的谈“加拉太”的位置定义之争,至少让大家知道有“北加拉太说”及“南加拉太说”之分,也适当吧,底线是让大家明白“加拉太”不是指特定的一间教会。

对于第二章的争论,就想说多一点点,让大家思考一下,到底这里所指的上耶路撒冷,是指保罗在《使徒行传》记载中的第二次“赈灾之行”(1127-30)还是第三次的“耶路撒冷会议之行”(151-30)。但会众大概没有耐心听那么多的辩论,很快的就会要求“请你把答案告诉我们就好!”。

无论如何,在上台前,自己总得有一个立场。以前读加拉太说时,虽没人教导,其实是持“耶京会议前”的立场,可能想到保罗没有拿出会议的协议书,就证明还没开过耶京会议;读书后,才知道传统的立场是相反,直到十九世纪,教会一般认为第二章指的就是耶京会议之行。

看一些书,近代学者认为加拉太书是写在耶京会议之前,捉住的不外以下几点。第一,在《加》二章,保罗说自己是奉启示上去的,在《徒》十五路加说是教会(众门徒)差派保罗等人上耶京的。第二,保罗说他是私下对那些有名望的人说的,《徒》十五写的是一个正式的会议。最至要的一点还是若耶京会议已经举行,为何保罗不直接提出会议的复函作为论据的支持?

当我在思考着这些问题时,忽然眼前一亮,发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可能读书多的人发现是已经有人提过的旧闻,但至少我没读过(恳请赐教)。可能因没人提过,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却是我的观点。

我的发现是:保罗刻意不提耶京会议的议决,因为他不要人误以为他的福音是传承于耶路撒冷的使徒,让敌对者可以诉诸耶路撒冷的权柄,来抵消他的宣讲。要注意保罗一开始就言明他福音的启示是直接来自耶稣基督,不是源自使徒,他不是第二线传道人,因此,他就福音话语的权柄,并非是在耶路撒冷众使徒之下,而是与他们有同等的地位。这点,对解读《加》来说是关键性的。

接下来的两点,就容易解决了。奉启示和被差派可以是书写立场的差异。保罗自觉上耶京是上帝特点的旨意,要他为真理争辩,所以看为启示,路加从旁记述,记录所看到的外在差派仪式。就如上述的观点,对我来说是一个亮光,但读者看来可能认为是一派胡言,穿凿附会一般。

至于“私下对那些有名望的人说的”,可能是指保罗游说的策略,在大会前,先向有名望的使徒详细道明诉求的缘由,以便在会中取得支持(这点是听来的)。

同样的,我也可以指出,若《加》写于耶京会议前,那么耶京会议中,为何彼得可以对安提阿事件只字不提?到底安提阿事件对彼得带来了什么反思,如果彼得认同保罗的论点,他也可以在会议中提出,作为例证,表示他对外邦信徒是否要遵守律法要求的理解过程。

于是,在预备分享的过程,自己也似乎上了一小课,当然还无法和会众对话,只希望不会搞乱他们的思路。

Tuesday, November 16, 2010

只因“他是活的上帝”


只有耶和华是真神;他是永活的上帝,是永远的君王。《耶利米书》1010

那天在查经祷告会继续分享了《罗马书》,发现一些会友反应不是很好,只好继续祷告上帝,给我更多的智慧和悟性,尽力精进,带来突破。

哪知道隔天晚上的小组聚会,某姐妹终于按耐不住,分享了她的心声。她感谢上帝因为藉着前晚查经分享,让她决定要顺服内心的引导,鼓起勇气,向丈夫道歉,化解了僵局。

原来在她鼓励一位姐妹要先学习顺服丈夫后,就自己经历考验。在她与这姐妹说过这话之后不久,发现她丈夫做了一件十分失误的事,令她气在心头,无法接受;大动干戈后遂与丈夫冷眼相对。虽然她心里知道,要顺服丈夫就是即使知道是他的错,但在态度上应该顺服,选择原谅他的丈夫后,才来针对问题。可是当丈夫的姐姐来电相劝时,她还是尽力数落丈夫的不是,觉得难以咽下那口气。丈夫知道后,懊恼为何跟姐姐谈起,责怪姐姐,为何火上加油,因知道太太的脾气,一发就难收。

直到那天晚上听我分享,说到《罗马书》第八章,圣灵的带领。我解释了旧新约之别不是“律法”和“恩典”之别,而是“律法”与“圣灵”的对比。上帝在新约时代以圣灵浇灌信徒,成为我们的引领,使我们能活出新的样式。但为何现实中许多信徒一样活在血气中呢?为作解释,临时用了GPS汽车导航仪作例子,说明不论圣灵如何感动、引领,但车主是可以选择不听,随从己意。

过后牧师也做了类似补充,让这姐妹感觉上帝话语的催逼,心中的营垒,摇摇欲坠。在回家的路程,两个孩子似乎也听懂其中道理,笑问母亲要不要听GPS的声音。结果她毅然放下自我,坦然向丈夫在孩子面前道歉,要求原谅,让未信主的丈夫惊讶不已,化解了僵局。

很多时候我们分享上帝的话,真的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能耐,也不是针对谁,只因上帝乃是那位“活”的上帝,也因祂是那位“活人的上帝”(路加福音2038),是祂自己让人察觉祂的存在,祂在监察,使人可以藉着祂的话语,回应圣灵的感动。

当晚的小组分享,我随感动分享了布道家葛培里的金科玉律,哪知又触动了某姐妹的心,以为我借题发挥。会后幸亏她坦诚道明,让大家为她解惑分忧,才让她豁然开窍,也使我捏了一把冷汗。

“上帝的道是活的,是有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锋利,甚至可以刺入剖开灵与魂,关节与骨髓,并且能够辨明心中的思想和意念。”(希伯来书412)只因祂是那位永活的上帝。

Saturday, November 13, 2010

教会凡物共用的迷思


一路来,灵恩教会因强调圣灵浸礼的缘故,倾向将当下的信仰经历,直接连接于第一世纪初代教会的五旬节经历,仿佛穿越时空,越过教会两千年的成长历程。在这种思想下,教会自然以初代教会为模仿的最高典范。当然,学习先祖的信仰热诚和委身心态是无可厚非,值得推崇的。但其中一样,是大家都做不到,却常被高举的,就是初代教会“凡物共用”的模范;还有人天真的以为只要教会实行凡物公用的概念,大家也会如初期教会般“没有一个有缺乏”。

使徒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众人就都惧怕。所有信的人都在一起,凡物公用,并且变卖产业和财物,按照各人的需要分给他们。《使徒行传》243-45

全体信徒一心一意,没有一个人说自己的财物是自己的,他们凡物公用。《徒》432

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有缺乏的,因为凡有田产房屋的都卖了,把得到的钱拿来,放在使徒脚前,照着各人的需要来分配。《徒》434-35

姑且不论你是以“描述性”(只是描述了曾发生在初期教会的一个现象)或“规范性”(是信仰上的要求,只是后来大家软弱做不到)来看待这些经文,需要明白的是,纵然今日教会做到所有会员都变卖了财产,由教会分配,也无法做到“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有缺乏的”(初期教会是指每个人都心满意足),因为当时的处境可以说不需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人无止尽的欲望。

要明白当时教会的处境与现今不同。当时五旬节圣灵的浇灌,被犹太信徒看为上帝末世预言的应验。基督(弥赛亚)的复活,让整个信仰群体深信上帝消灭罪恶、更新宇宙万物的终末很快就要到来;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在这种末世情怀之下,当然没有人对世俗的东西、世上的事抱任何兴趣或看重所谓的身外物。所以,凡物共用可以满足整个群体的需要,因为大家要的不外衣食住行之需,也可以“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著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 上帝,得众民的喜爱。”(《徒》246-47)因为他们深觉自己是活在上帝救恩历史中的最后一刻。

反观现今的教会,是处于一个所谓放纵欲望,鼓励消费,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福音的宣讲,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讲台教导的,更像是在传递一位可以无止尽满足大众欲望的上帝。“祝福神学”或“发达神学”(Prosperity Gospel)是建立万人教会的不二法门。 因为大家都有无止尽、失控的欲望需要被满足。

因此,今日教会若施行凡物共用,只会制造混乱。因为人的欲望,真的只有“祝福神学”所传的那位“神”可以满足。




水蛭有两个女儿,常说:‘给我!给我!’不知足的东西有三样,连总不说‘够了’的共有四样, 就是阴间、不能生育的妇人、水源不足之地和总不说‘够了’的火。《箴言》30: 15-16

如果硬要说现今世人真正唯一的缺乏,恐怕就是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吧。

Monday, November 8, 2010

以善行弥补罪恶带来的破坏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自古就喜悦并纪念所有广行善事,多施周济的人,并不分犹太人或外邦人。

要知道,在这个被罪恶扭曲的世界,舍己牺牲的善行,就是对罪恶最有力的对抗。一份善心的施予,往往填补了罪所带来的破坏,使世界变得更美丽,让许多不幸的人感觉人生的温暖,使他们有活下去的勇气,继而成为对抗罪恶的一份子。

在上帝终结罪恶、更新宇宙万物的时刻到来之前,基督徒就是上帝拣选的代表,要藉上帝的爱和恩典,以自己所有的与有需要的分享,传递上帝以恩典遮掩罪恶、以爱代替仇恨的心意,让这充满不安的世界,享有一份出人意外的平安。

所以,不论是你是不是基督徒,要知道上帝纪念你的善行。

罪恶总是在破坏上帝美好的创造。

善行抵偿了罪恶所带来的破坏,那怕只是那一点儿。

Sunday, November 7, 2010

不要叫恩典太沉重


周末的晨祷,大家读到了《列王记上》16章。《列王记上》前十章,由大卫晚年的景况开始叙述,说到以色列国如何进入到顶峰的所罗门时代。虽然叙事者用了许多篇章来描述所罗门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建立圣殿和宫殿,将以色列带入金碧辉煌的时代,但其中许多的笔触,乃是为王国的堕落,埋下伏笔(不明者喜欢借所罗门之例,鼓吹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

12章开始,以色列就分裂为南北两国。继承所罗门王的失败,君王离弃上帝的律例,就是黑暗逞凶肆虐的时候,罪恶藉着人的欲望软弱,为上帝的创造带来无比的破坏。到了第16章,这种罪恶的彰显,可谓来到了极端,北国以色列,在短短的六十年,替换了九位君王;当亚哈登基作以色列王时,南国犹大王,只是轮到第三位王亚撒。

亚哈王的时代,也是以色列病入膏盲的时代,亚哈引入巴力、亚舍拉的敬拜,招惹了耶和华的怒气。但“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在罪恶满盈的时刻,叙事者在17章开始,笔锋一转,开始引入先知的描述,由先知以利亚开始,直到亡国,上帝不断差遣先知来向以色列说话、彰显上帝的大能,以恩典回应罪恶。

《列王记》的这种结构表达,显示了一种先恩典后审判的神学,就如保罗在《罗马书》所说:“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对以色列民的罪,上帝并没有马上作出审判,而是施予更多的恩典,让以色列民饱尝上帝丰盛的怜悯、恩典和慈爱,对上帝的信实,没有任何申辩的借口。

但保罗也说:“这样,怎么说呢?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吗?”上帝的恩典,乃是要引导人悔改,而不是让人可以继续犯罪,以叫恩典多显。不知悔改的以色列王和子民,最终还是难逃亡国的厄运,上帝选民的特殊身份,并非他们继续活在罪中的免死金牌。

今天,对基督徒来说,也是一样。纵然上帝的恩典是无比浩大,“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著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但保罗还是要警告我们说:“我们在罪上死了的人岂可仍在罪中活著呢?”所以,最终还是回到我们的选择:“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至成义。”不同的是,在基督恩典里、圣灵的引领中,不再受罪的捆锁(罗61489)的基督徒,在审判的日子就更是毫无推托的借口,无可争辩。

恩典显示上帝的宽容,不是基督徒的免死金牌。
求主怜悯。

Friday, November 5, 2010

我寂寞寂寞就好

">


在开车时听到的这首歌,想到以前自己肯定会介意歌词中那带佛教思想的表达,但读书后就明白如果当年基督教经东方传出,形成耶路撒冷以外的外邦人信仰群体(教会),早期教父都是包头的东方圣贤,许多表达信仰的遣词用字、术语都会是充满东方哲理思想的。如今我们是习以为常的,将参杂了希罗文化、思想用词的表达,看为正统的基督教用语,并以它来和其他思想划清界限,然后以为自己很纯正。

例如:奥秘、灵、魂、肉体、良心、论断、救赎、称义、应许、台前、一台戏、智慧、知识、较力、奖赏、弃绝、冠冕、肢体、帐篷、血气、誇口、用脚踢刺等等。(太刺激的保留了)


但这样说(在教会查经班说了)恐怕是要走那条寂寞寂寞的路;我寂寞寂寞就好。

Thursday, November 4, 2010

老祖宗早就搞的“读者回应”

现今《圣经》释经手法五花八门,逍遥子讲道最爱搞文学诠释。谈到读者回应解读,他爱说的作者已死,是指作者在完成文本后就功成身退,人间蒸发,因为现今是读者回应批判(Reader-Response Criticism)的时代,作者的意图或文本的固定意思不再被看重,大家谈的是读者回应经文文本的不同方式: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现今也有许多所谓大师的,对《圣经》文本提出了千变万化、出人意表的解读,让人怀疑当初的经文作者是否有想到那么深,那么广。讽刺的是,正如这些大师们所认同,当初这些文本都为一个口传传统的社会所写,一般听众只是把作品聆听一次,不能局部的细查或重读已经忘记的一段。现今的读者逐字推敲,穿凿附会,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种解读;那天和逍遥子谈起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些大师的作法,其实和他们所鄙贬的灵意解经之间,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读到下列这篇禅宗的故事《一切都是禅》,隐约感觉到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对这类读者回应式的解读,报以会心一笑。
----------------------------------------------
有个云水僧人前来与无相禅师辩论佛法,不巧掸师外出未归,接待他的小和尚问:“有么事可以由我代劳的?

云水僧人答:“我是来与无相禅师讨论禅法的,你这样小的年纪,禅法不够,不能与我对谈。”
小和尚不认同,说:“人虽小,难道我的智也小吗?

云水僧人于是顺手在庭院地上画了一个圈,然后向小和尚一指。小和尚在云水僧人的圈外又画了一个更大一些的圈。云水僧人暗想:“我问他的胸量究竟有多大? 他答有大海那么大。”

云水僧人伸出一根手指头,小和尚伸出五根手指头。云水僧人忖度:“我间他自身如何,他答我受持五戒。”

云水僧人接着又伸出三根手指,小和尚则将手放在眼前比画了一下。云水僧人暗暗感叹:“我问他三界如何,他竟然答我三界就在眼前。”

云水僧人在心中盘算:“这个和尚小小年纪便如此高明,无相禅师的修为恐怕已是深不可测了。”于是对小和尚顶礼一拜,然后掉头走出了寺院。

待到无相禅师回到庙里,小和尚如实向禅师报告:“云水禅师竟然知道我未出家前家中是以卖饼为生。他先是画了一个小圈,问我做的饼可是只有这么大。我用双手画了个大圆,告诉他究竟有多大。接着他伸出一根手指,问我可是卖一文钱一个,我伸出五个手指告诉他,是五文钱一个。他又伸出三根手指头间我可不可以三文钱买一个,我用手在眼睛上比画了一下,告斥他是他不识货,不抖他却转头走掉了。”

无相掸师笑着拍拍小和尚的头,说:“一切都是禅,小和尚,你明白吗? "

小和尚茫然地摇了摇头。

Tuesday, November 2, 2010

中国人的成本效益观

从以下的照片,你会联想到什么?

中国经济奇迹的终极原理:无以伦比的成本效益?

不要和中国人竞争运输业?

如果DHL\UPS落入中国人的手中会如何?

搞快递运输应该进军中国?

亚洲比欧美的成本优势,说穿了只是一个人啃了几个人的工(时间及薪酬)!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也要注意自己及他人的安危喔。










照片来源:
This is finding a living.  If they can do this in a more comfortable way, they would.  So, Chinese people are for survival.

These pictures were taken by a French photographer, Alain Delorme in Shanghai throughout 2009 & 2010. He called the series,Totems.

These couriers - mostly migrant workers from other parts of China - not only need strong legs but also acrobatic skills to balance these massive loads on their tricycles & bicycles while on the move. A lot of you must be wondering where the centre of gravity is in each case. 

Monday, November 1, 2010

《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

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 
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 
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马太福音》2534-36

德兰修女在印度贫民窑中,寻找那位苦难的耶稣,那位与贫困人一起受苦的耶稣。

以下是『转载』《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

前言

「若我有一天成為聖人──我定會是「黑暗」的聖人。我將長時間不在天堂──而在地上為活在黑暗中的人亮起他們的光。」

如果視作「使命宣言」,德蘭修女這句話是了解她的屬靈生活,甚至她的一生的關鍵。耶穌要求「來作我的光」,而德蘭修女就盡力成為天主聖愛之光,照亮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然而,對她來說,這個使命最矛盾也最出乎意料的代價,是她自己陷入「可怕的黑暗」。

在一封寫給一位神師的信中,她寫道:

神父──我從49年、50年,這可怕的失落感──一種無法形容的黑暗──孤獨──對天主不間斷的切望──帶給我心深處一種痛苦。──我真的無法理解這黑暗──無論用心或用理智都無法理解。──天主在我的靈魂中缺席──我的靈魂裡沒有天主。──切望所帶來的痛苦如此巨大──我只是切望又切望天主──可是我總覺得──祂不接受我──祂不在。──……天主不接受我。──有時候──我聽見自己的內心在呼叫──「我的天主」,別無其他。──我無法解釋這種折磨與痛苦。──
。。。。。。。。

她留下的寶訓

起初,遭逢黑暗令她措手不及。因為她早與天主高度結合,如此的轉變不但教她吃驚,更使她痛苦萬分:她無法像過去一樣感受到天主的臨在,她既困惑又害怕。她是否「走錯了方向」?天主對她來說曾是如此的真實,但現在卻又似乎失去了蹤跡,她開始尋找背後可能的原因。最初的時候,她歸咎於自己的罪過與軟弱,於是把黑暗視為淨化缺陷的手段。

在幾位神師的幫助下,她慢慢發現這段痛苦的內在體驗,其實是實踐使命的必要過程。過程中,她分擔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難──尤其是耶穌的「渴求」,也就是祂切望人的回愛,渴望每一個人的得救。最後她明白到這神祕的磨難,是刻在她靈魂上的基督苦難印記。她體現了耶穌在加爾瓦略山(Calvary)受難的奧蹟──耶穌的加爾瓦略山與窮人的加爾瓦略山。

转自《心灵工坊》(全文

----------------------------------------
中文版推薦(未收錄)
在黑暗中按鍵/張曉風 (作家)

在黑暗中按鍵,這件事你做過嗎?──如果你是一個使用手機或按鍵電話的人。
在黑暗中怎麼按鍵呢?當然,所謂黑,也許不是那麼百分之百的黑。也許有星光、月光、或都市的燈光,但這些光都不足以讓你看見那在白天看來清清楚楚的阿拉伯數字。

要撥通,可能要按八下十下或十三下、十六下,我怎麼知道這些努力都是無誤的呢?如果對方立刻接了,我當然歡欣雀躍,知道「一切狀況都在我的掌控下」。但如果沒有人來接聽呢?難道是我的號碼記錯,或我按鍵的手已不夠準確?

身為世間凡人,我們偏偏有一個奇怪的癖好,我們喜歡「一切狀況都在我的掌控下」,如果事情發展不如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沮喪焦慮,不知所措。

一九九七年,十二年前,有兩個舉世聞名的女人死了。

其一是美麗的英國王妃黛安娜,其二是德蘭嬤嬤。

一九九七,十二年過去了,那年的沸沸揚揚至今仍點滴在心。黛安娜,那幽雅清麗如雲中月神的憂傷女子(黛安娜的名字本指希臘月神)。照人世的道德標準裁決,她是個婚姻生活中的女罪人,但這樣的絕世美女,誰又忍心用道德來衡量她呢?她死了,死得那麼悽慘,誰能不扼腕頓足同聲一嘆呢?

而那一年,德蘭嬤嬤也死了。她瘦小佝僂,深目肥鼻,常年著一襲平鋪直敘的道袍,皮膚的顏色則界於灰黑與髒黯之間。她的容貌和美麗兩字根本扯不上關係,她生前也曾和高貴的王妃合影留念(當然是王妃去找她,不是她去找王妃),就外型而言,「白天鵝」和「醜小鴨」實不足以比擬這兩個女人的天壤之別。

但德蘭嬤嬤卻自有她的芳烈馨香,恰如碩大華豔的牡丹在視覺上雖占盡便宜,在嗅覺上卻不及小如米粒的桂花。德蘭嬤嬤另有其更難忘的魅力。她死後六年便封了聖人,是天主教教廷封得最快的一次,一般都封得慢,是因為事事都需慎重認證,一般需時十年。
。。。。。

在歐洲,在大教堂裡,在玫瑰花香和蠟燭幽光中,在管風琴抑揚的彌撒曲裡,感知上帝想來比較容易。但在加爾各答,在貧窮、骯髒、惡臭、襤褸中,在小偷、扒手、娼妓中,在酷熱、濕霉和滿街異教偶像的猙獰面目中,要感知上帝的確比較困難。

转自《博客来网路书店》(全文

备注:《德兰修女:来作我的光》在大众书局有出售,若找不到可向柜台询问。


芙蓉的屠妖节气氛

屠妖节(Deepavali),又称为“万灯节”,是印度教「以光明驱走黑暗,以善良战胜邪恶」的节日。在我国,它是印裔族群的一大节日,也是全国法定假日。

近年来在芙蓉的屠妖节气氛显得越来越热闹。以前在芙蓉的印裔族群大多是居住在市郊园丘(Rubber Estate),以割胶为生。但在发展洪流的冲击下,印裔族群也一样涉足各行各业,迁入市区的住宅区。芙蓉市内也因市场的需求,印裔经营的商店也增加了许多,特别在天主教堂附近的街道(Yam Tuan Road),印裔色彩的商店林立,渐渐形成了印裔商店街,有芙蓉“小印度”之称。

Deepavali(屠妖节)渐近,许多印裔居民都出来购买过节的物品,使平日较为宁静的街道也变得热闹起来。太太和孩子也喜欢出来凑凑热闹,发现真的是人山人海,车流不息。街道上增添了许多临时摆卖档,巨型的喇叭(音箱)播放的歌曲,为整条街道增添节日气氛。细看之下,发现除了传统的商店以外,还有好几间都是属新颖高级的新店,不论装璜及物品,都显出豪华气派。看到印裔族群生活素质日益改善,也觉得欣慰,因为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夜间亮起了显眼的霓虹灯

印裔商店集中在此

临时档,附近停满了车

服装店

传统的店面

还有响亮的歌曲

服装店和金饰店


新颖的百货店


前有漂亮的玻璃吊灯没拍到

明亮的内部装潢

另一处的多层百货店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