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31, 2010

马六甲游记:探索教会历史的痕迹

教导教会历史的郑亨平牧师和师母带学生们一同到马六甲,实地考察一些历史古迹。首先参观了建于1753年的红屋教堂Christ Church Malacca 。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有圣公会驻堂牧师永良亲自为大家讲解教堂的历史,开放“禁区”让大家参观拍照。看来荷兰人进入马六甲后有一百年时间错失了向当地人传福音的良机,间接造成今日的局面。

接下来是参观郑和文化馆内的基督教展示区,这里保留了当年纪念“马礼孙入华宣教200年”的宣教资料。马六甲曾经是宣教士到中国宣教的前进基地,特别是当中国禁止宣教士入国期间,西方宣教士在马六甲待机,完成圣经的翻译和出版工作。

过后当然不忘到古城A’Fomosa走走,登上圣保罗山坡怀缅昔日风情。山坡上的古旧教堂内,还有葡萄牙裔的艺人在卖唱,也竟然遇到阔别十多年的旧同事,当了导游,带着日本游客。难得他还记得我的名,可惜没有时间和他叙旧。

要了解古城就得先尝古城鸡饭
两百多年历史的教堂
永良牧师为大家讲解
教堂内好多古董
讲台
历史价值非凡的画
教堂内
郑和文化馆
反教的漫画
郑牧师讲解
古旧的井(真的活水井)
合照一张
登圣保罗丘
山下城门
再照一张
葡萄牙裔歌者
旧同事Mr. Goh
旧餐馆

美味加里麵和冰
最豪华的公厕
文化街歌台
逍遥子
鸡场街文化坊牌楼

Monday, July 26, 2010

你以为耶稣会怎么说?


《约翰福音》在第八章记载了一个小插曲。当耶稣在教圣殿里教导众人时,经学家和法利赛人带了一个行淫时被抓的妇人来,挑战耶稣对摩西律法的忠诚。他们要听耶稣怎么说。这个挑战显然是要陷耶稣于两难之间,耶稣不能说可用石头打死她,因为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虽有履行宗教义务的自由,却没有处死人的执法权。若耶稣不说依摩西律法用石头打死她,他们就可以指责耶稣是言不由衷的假先知。
约翰福音的叙述者接下来的叙述,让人有许多猜测的空间。“耶稣却弯下身,用指头在地上写字。”写了什么,没有交待。可能写什么不是重点,静默不语才是,但只属猜测。他们问多了,耶稣才直起腰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头打她。” 然后又继续在地上画字。叙述者接下来说“他们听了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一个一个地都离开了,留下的只有耶稣和那个还站在那里的妇人。
耶稣在地上画了什么字?为何他们听到耶稣这么说就一个个离开?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想象耶稣在沙地上画出字来的图像,但在圣殿里应该不是沙地,所以画的字人可以看到、明白,却不会留下痕迹。第二我们通常以为控诉的人听到耶稣所说的,因无法否认自己也犯过罪,所以惭愧到不敢用石头打她;这样讲是不通的。要知道来控诉的人不是凡夫俗子,而是通晓摩西五经的经学家(文士)和法利赛人。摩西的律法并没有要求用石头打犯奸淫者的那些人必须是没有犯过罪的(献祭制度的建立就是表面人会犯罪)。
所以,耶稣在地上画的字,应该是关键性的。他可能通过写字,提醒经学家和法利赛人,有关他们所推崇备至的大卫王的祖先,是什么出身。《马太福音》一开头的耶稣基督的家谱就写到“他玛给犹大生了法勒斯和谢拉,法勒斯生希斯仑,希斯仑生亚兰,亚兰生亚米拿达,亚米拿达生拿顺,拿顺生撒门,喇合给撒门生了波阿斯,路得给波阿斯生了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王。”。
他玛是谁?路得是谁?
就我们所熟悉的圣经故事而言,大卫王是出自波阿斯和路得的结合,波阿斯出自犹大和他玛所生的法勒斯,路得是摩押人的后裔。他玛是犹大的儿媳妇,为何会同房生儿,故事记载在创世纪三十八章,他玛因不满公公犹大失约,乔装妓女,骗犹太与她同寝。路得所属的摩押人是怎样产生的,记载在创世纪1930-38。罗得逃离被毁灭的所多玛后,只剩下两个女儿。两个女儿为了使父亲留后,就与父亲同寝,分别生下了摩押人和亚扪人的始祖。论到大卫王的始祖,显然不是那么的皎洁纯正,可以自命清高。
所以,如果经学家和法利赛人要用石头打这妇人,就犹如用石头扎自己的老祖宗!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可以是概括了整个犹太族而言,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熟悉摩西五经,自然一点就明,但耶稣在地上画字,又不留痕迹,无法告他亵渎始祖,只好自讨没趣的一一退去。
经学家和法利赛人抓来行淫的妇女当然意不在于捍卫道德伦理,而是要耶稣下不了台,耶稣也不是要合理化任何淫乱的罪,只是要告诉这些人他们所依附的经典,并不像他们那么的虚伪。自古以来,从上帝所默示的希伯来圣经,至道成肉身的耶稣,都在斥责那些自命清高,假冒伪善的卫道士。

Saturday, July 24, 2010

生死都在舌头的权下


《撒母耳记上、下》记载了许多有关扫罗和大卫的事情,叙述者有意将两者作了尖锐的对比,由身材样貌、胸襟宽窄到信心,对神、待人处事,都构成强烈对比。其中一项鲜为人提及的是大卫面对上帝的惩罚时,那种甘心受罚的心态,相较扫罗那种冥顽不灵的性格,凸显他蒙悦纳不在于不会犯错,而在于勇于悔改。

扫罗死后,大卫一统天下,作以色列王三十三年,但在拔示巴事件后,招来了横祸。王朝晚年,儿子押沙龙叛变夺权,大卫只好狼狈逃离耶路撒冷。流亡到巴户琳时,有扫罗族的一个人叫示每,一面走一面咒骂大卫,又拿石头砍他,说:“你这流人血的人啊,滚开!你这无赖啊,滚开!你流了扫罗全家的血,接替扫罗作王,耶和华已经把这罪报应在你身上;耶和华已经把这国交在你儿子押沙龙的手里。看哪!你现在自取其祸了,因为你是个流人血的人。”

大卫的随从亚比筛想过去割下他的头,但大卫说:“由他去吧,由他咒骂吧!因为这是耶和华吩咐他的。也许耶和华看见我的苦难,就施恩与我,以取代今天这人对我的咒骂。”大卫显然记得自己所犯的罪,要不是出自耶和华,自己也不必落得如此狼狈,又那里轮到示每如此撒野。

扫罗就不同了,既然违反了耶和华的命令,被先知撒母耳下了判词,却不能甘心接受,一味想只手遮天,无法无天,以为杀了大卫就一了百了,结果自找死路。咋看之下,好像是扫罗被逼到墙角,如此反应乃属常情,但要知道上帝说已立新君,弃绝扫罗一不代表这命令马上施行,扫罗还是作王四十年,二来不作王不一定要死,三是不做王不一定人财两空,正如现今世界不做老大的还是一样可以荣华富贵,豪宅不比王宫小。扫罗若甘心接受上帝的惩罚,必定能像大卫一样蒙恩点。

但我们也无需因此自惭形秽,过度高举大卫,因为来到《列王记上》,叙述者还是捣蛋的爆了大卫的内幕,揭露他临终还念念不忘的事。

“与你在一起的有巴户琳的便雅悯人基拉的儿子示每;我往玛哈念去的那天,他用狠毒的咒语咒骂我。后来他下到约旦河来迎接我的时候,我就指着耶和华向他起誓,说:‘我必不用刀杀死你。’ 现在,你不要以他为无罪,你是个聪明人,你必知道该怎样待他,使他白发苍苍流血下到阴间。”(王上28-9

生死都在舌头的权下(箴言1821);在大卫的舌头权下,在叙述者的舌头权下。

Wednesday, July 21, 2010

《信仰与文化研究中心》三周年纪念讲堂

欢迎您出席《信仰与文化研究中心》三周年纪念系列讲堂(二),详情请联络张德清女士0126573736

Monday, July 19, 2010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有一回在为一个初信家庭上完基要课程后,唸高中的儿子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基督徒要等神来?”。我以为他是指基督的再来,就向他讲解了基督徒的终末盼望耶稣基督的再来。他说不是这个,为什么会友坐在教会说等神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指教会里的新潮流、人常说的祷告“等候神”。一些信徒就是不仔细的想自己所说的,对初信入教的人,既教导他们若认罪悔改、接受耶稣为救主后就有圣灵的内住,身体就是神的殿,另一边厢又教导人要静默、专心耐心的等候神,却不觉矛盾。

他们所谓的等候神,是指花时间独自(等到天亮那种)或集体的祷告、等候神、与神亲近(一两个小时静候)。通常不要信徒为别的事代祷,只要为自己对神的渴慕求;求听到神的声音、看到异象、有种种的神秘经历(如感到/看到耶稣来按手在自己身上)。有的是固定每天一两个小时等候,有的是整夜长期等候。

他们的圣经支持主要是约翰福音15章的枝子(信徒)要连于葡萄树(耶稣),没有如此等候的信徒就是没有与主联合,下场就是生命枯干,没有恩膏能力。另外常被引用的是旧约里所有有“等候”的经文,如以赛亚书644“从古时以来,人未曾听过,耳未曾闻过,眼未曾见过,在你以外还有什么神,能为等候他的人行事的。”所以如果你不等神,神是不会为你行事!他们等神,就有许多神为他们行事的见证!

其实许多旧约有关等候的经文是指以色列民等候弥赛亚救赎主的经文,但最近听到的是连使徒行传14“要等候父所应许的”也用上了。

好些信徒都自费飞到美国,跟随某华裔牧师学这门等候神的功夫。信徒追求灵命更新、寻求新的突破,本是无可厚非,但令人吃惊的是间中好些牧会多年的牧者传道,也踏上这朝圣之旅。回来后,经一番等候神的操练,竟谓脱胎换骨,侍奉十分恩膏有效,开始自贬自己之前的服侍是如何的行尸走肉、血气肤浅,真要为他们带领过的信徒冒汗。

一些牧者可能不是对此道真的有何兴趣,但碍于潮流所逼,若不“埋堆”(加入),就会被打为“没有恩膏、没有能力”的一群,所以纷纷飞到美国镀金,搞到那牧师为体恤新马信徒,免其舟车劳顿之苦,特地每年定期飞来马开班,反应之热烈,可见一斑。

在此要先声明,本人对信徒要以何种方法亲近上帝、祷告灵修并无贬鄙论断之意,尊重这是非常个人的选择(没有针对任何要操练“等候神”的人)。但若人以一己经历和喜好,断章取义的套用经文,试图将它变为信仰群体的标准或教义,又非议所有不跟从的人,那我就有话说了。个人得失何足挂齿,但每个扭曲的真理,都给群体带来无可扭转的伤害。

到底每天要等候多久才是连于葡萄树?停止多久才脱离?有的说开始等候时要每晚等候到天亮,以恒心换取神的怜悯,即使让丈夫独守空房也不在惜。也有大事渲染等候的人如何等到神来医治顽疾绝症,让教会里有病患的信徒自责不已;他们的残缺不得神医治就因为他们不付上等候的代价!等候的人为表示有听到神的话,有恩膏,常常凭信心乱假神的名发预言,又喜爱将信徒遭遇意外、损伤等归咎于没有等候神!

虽然知道逆风而行、力挽狂澜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是在小组叫大家读约翰福音1415~,主所应许的保惠师圣灵,是永远与我们同在的,爱神又遵守祂命令的,神就与他们同在。既因信耶稣基督,被上帝称为义,我们要作的就是靠着圣灵活出新生命,不是痴痴的等。

Thursday, July 15, 2010

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

在准备教会课程教材时,发现就新约书信写作日期的见解上,较近年出版的导论如黄锡木:《圣经鸟瞰:基础篇》(2002)和詹逊:《新约精览》(原著1981)就有显著的差异;较新的书反映了学界的看法,将好些书信的写作年代从较早的年份改为较迟(公元七十年圣殿被毁后)的年份。但让我惊讶的是当我翻看手上的新译本和和合修订本时,发现这两本圣经都将一些书信的成书期放在较晚的年份,一些甚至超越了《圣经鸟瞰》的年份。现在好些教会都鼓励使用新译本,但是可能没有太多人注意到它导论里的成书年份,即使看到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议题。

新约书信写作期 (公元:年)

书信

启导本

丰盛的生命(和合)

新译本

和合修订本

马太福音

60-70

60-70

70-80

80-95

马可福音

50

55-65

65-70

65-75

路加福音

60-64

60-63

70-90

80年代

约翰福音

90

80-95

90-110

第一世纪末

使徒行传

60

63

70-90

8090年代

希伯来书

68-70

67-69

60-6481-90

70前后

传统上圣经注释者倾向将诸如福音书的成书期放在较早的日期是基于多方的考量。其中包括越早越容易确立它们的可靠性或以没有提到公元七十年圣殿被毁的事件为理由。福音书作者都记载耶稣对圣殿被毁的预言而不提被毁的事实也佐证应该是写于七十年前(约翰福音除外)。

但现在学者应该(说应该因为我没有注脚)越来越看清楚圣殿被毁的事件对第一世纪基督教发展的冲击。福音书中耶稣对圣殿被毁的预言可以是福音书作者对圣殿被毁的解释。这事件让使徒再次想起\明白耶稣所说过的话。像我这些比较保守的信徒会倾向将马可保留在七十年前写成,因他记载的预言较笼统,不像其他福音书那么仔细。

(上帝容许圣殿被毁,犹如截断联系犹太信仰(母体)和基督信仰(新生)间的脐带,让后者茁壮成长)

另一个关联年代的议题是教义的演进。初代使徒们是否一开始就认识到新约敬拜已经从圣殿(敬拜场所)和圣殿礼仪(献祭)转移到信徒群体,信徒皆祭司、身体是圣灵的殿、拜父是以灵和真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然使徒们就不会那么执着围守在耶路撒冷。这观点反而是保罗开始,由不太清楚(徒2120-26)到肯定(弗221-22),福音书信(采后期成书观点),使徒行传(如748司提反的申述)到完全肯定的希伯来书(7-9章)。这些论点都在邓雅各(James Dunn):《新约神学》第四章:“救赎的神学”里提到,但如果我们看不清公元七十年圣殿被毁对基督教发展的冲击,恐怕摸不清登氏在隐约中所要表达的。

最后,回到新译本和和修本的书信年代,将新的资讯带入华人教会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将一些书信的写作期推到太迟(如90110年)恐怕是太激进,因为这无形中是承认一些书信的作者是另有其人或完全出自编撰(当然还是没有否定上帝默示的原则)。


Sunday, July 11, 2010

要会听妈妈的话


那天读书读到头昏脑涨,决定出外走走,结果就载了妈妈、姐姐和休假中的妹妹,上云顶高原找侄女喝茶。下午的吉隆坡外环线,相当拥挤,过了动物园附近,竟下起了大雨,但丝毫无阻大家的兴致。

在梧桐再也缆车站登车时,被摄影员拍了一张照,没想到一到山顶,刚步下缆车,服务员就拿了我们在缆车拍的合照走过来。照片加精美云顶封套要三十五令吉(十美元),母亲就说这么贵,不要买啦,看看就好。我听她这么说,急忙掏出钱来买了。能这么当机立断,不是我大方,而是有典故。

话说多年前当我还在公司上班时,有一回某商家来售卖手表。同事们见名表卖的价格比市面便宜,纷纷选购。我买了一个又选了同一牌子的给太太。想到要买一个给老妈,就电话问她要园还是方的表面。哪知她不但说不要,还在电话里骂了我一顿,说我浪费。听她口气如此确凿,只好打消念头,但还是多买了一个给姐姐。没想到两个星期后,母亲竟追问我说:“又说要买手表给我?”结果只好带她到手表店购买。

近日换了一部液晶电视,觉得不错,就试问老妈要不要换一部。结果又被她骂。这次骂得更凶:“即使捡到钱也千万别买!”。是否不是捡到的钱就可以买?真的要揣摩、揣摩圣意,因为和照片不同,如果她真不要,总不能把电视搬回家呀。

无论如何,妈妈是很喜欢这张照片。

妈妈没有惧高症,我有
云顶高原缆车相当长
进入深深的雨雾中
外面细雨纷飞
里面还蛮热闹
侄女请吃自助晚餐
刚下班的侄女有点累
拍不到缆车夜景

Friday, July 9, 201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看了董丛林著的《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从一位受无神论思想熏陶的历史学者笔下道出了自千多年前大秦景教入华开始至晚清年间基督教和中国之间那种离合附逆的关系。间中作者从文化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两个层面切入,也道出了基督教为何不能在中华大地生根成长的一些根本因素,看到鸦片战争为整个历史演进的分歧点。对于欲了解基督教与中国人千多年来剪不断、理还乱之关系的人来说,应该是一本不错的书。

作者在第五章“分合之道”中认为基督教难以打入中国的关键在于孝亲观念上的冲突。为了凸显这种对立,作者似乎太过于片面的引用圣经,如《马太福音》239“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太》1246-50“。。。凡是遵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认为耶稣特别号召人们抛弃世俗的亲情,叫人“恨”自己的父母、妻子才能作门徒(应该是引《太》1037有关“爱父母过于爱我”的注释)。更字义解经的引《太》821-22认为耶稣甚至不让人尽埋葬自己父亲的义务,而就是这种家庭伦理观念促使西方传教士轻易的抛亲离乡的来到异国布道,与中国人“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观念格格不入。

从书中其他地方的论述看来,作者清楚知道《圣经》十戒中第五条已阐明“孝敬父母”。此外,我认为《约翰福音》记载耶稣被钉在十架痛苦满分时,还不忘为他在世的母亲打点、再强调十架神学(牺牲)的使徒保罗也劝人“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并进一步说明“这是第一条带着应许的诫命”,这都证明基督教的家庭伦理并非只重上帝而轻人伦。这样的片面引经而又不加解释的介绍,容易让非基督徒读者对基督教伦理产生误会。

读书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对话,在吸纳新知的同时,还是需要有进一步的辩证和探索,不能服囵吞枣。

找到一篇本书摘抄的博文,可看这里

Thursday, July 8, 2010

“读了”和“读懂了”才是两码子的事

James D.G. Dunn, New Testament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在新约神学课读邓雅各的《新约神学》,真的让人体会到读书不容易但要都得懂就更难。读书很多时候就如看电影或看社会、人生一样,人容易拘泥于表面细节而看不到背后的大图像。课堂上经院长点拨,眼睛的鳞片才开始掉下,恍然大悟。(文句显得别扭,因要慎用代名词!)

学生发表

进入第二章时,邓雅各提出他认为奠定新约神学的三大因素:包含希伯来圣经和七十士译本的犹太经典耶稣基督的启示和从圣灵启示的宗教经验。当然,这是登氏的看法和立场,因为对某些团体而言,肯定要加上初期教会的使徒,清楚分割圣灵对使徒的启示和对之后信徒的光照。这点使人感觉到邓氏似乎是倾向灵恩传统的一边。
学生发表

在进入新约神学的探讨时,邓氏是以四个层面来解读:独一的、神的救赎、选民以色列律法下的生活。

在第三章,邓氏处理第一个层面-“神的神学”时,他以六个主题阐明新约神观是承传了旧约经典的神观:作为创造及审判者的神、独一的神、以色列的神、超越和临在的神、天使式的中介和神的智慧/道。但冲击着新约神学神观的显然是基督事件,耶稣的宣讲、受难和复活后的启示到底有没有动摇了第一世纪犹太基督徒的独一神观,才是邓氏的辩证要点。他以六个对耶稣的称号(导师/先知、弥赛亚、人子、神的儿子、主、神的智慧/道)和对耶稣的敬拜来检视了这个论点,认为我们无法证明独一神观在早期教会就被打破,除了在太2819、林前124-6、林后1314中找到隐含委婉的表述以外。

讲到这里就先要提一提邓氏对三一神观的前设。他认为三一神观的确立是较迟的,到在如约翰福音那种高基督论(High Christology)(约11)才明确的提到,那已是公元九十年代以后的事。当然,院长也指出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赞同邓氏的看法,N.T. Wright即是其中一位,认为保罗书信时期已足以证明独一神观已被更新。

我想在这点思辨上,邓氏似乎太低估了大马色(大马士革)事件对保罗的影响。促使保罗由一位逼迫耶稣信徒的犹太教狂热分子转变为耶稣使徒的启示,除了让保罗认识到在地上,上帝的选民不再单是指以色列民,更是延伸到所有的外邦人(但都归入一个属天国的子民)以外(对犹太人是极大的冲击),更让他认识到在天上,独一神的观念也被更新为圣父、圣子、圣灵的新观,但都归为一体(同样对犹太人是一大冲击)。这个冲击,使保罗“忘记背后,努力向前”的抛下一切,终其一生传扬耶稣基督是主。


Monday, July 5, 2010

新约神学谈什么?


新约神学这一课进入第二周,开始阅读James DunnNew Testament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的第一章。在课堂上从新约神学的方法论开始,处理“什么是新约神学”。当然少不了Dunn拿手的“合一性与多元性”的问题;多元性与系统神学之间的张力如何处理。新约神学有“演进”的过程吗?如何看待高/低基督论的问题,耶稣“天国的福音”如何过渡到保罗“耶稣基督的福音”?谁的神学?作品(文本)的神学还是作者的神学?一个神学还是多个神学?新约作者有统一的神学或中心点吗(A Canon within the canon)?在新约书信中找到一个共通的核心信息吗?圣经是描述性(Descriptive)还是规范性(prescriptive)?历时性(Diachronic)和主题式(Synchronic)进路的关系?新约神学是新约圣经的“神学”(Theology)还是一种神学建构(Theologizing)?谈到新约和旧约的关系就有更多的议题。新约是旧约的新貌,旧约只是从属的背景?“神既然说到新的约,就是把前约当作旧的了;那变成陈旧衰老的,就快要消逝了。”(来813)。对搞旧约的人来说当然不能苟同这种看法。

讲了这么多,新约神学和实际教会、信仰生活有和相干?(就讲一个看看)

对于圣经是描述性还是规范性的议题,我们既认定圣经的权威,当然不会忽视圣经的规范性,问题是将界限画在那里。例如当我们听到一位老牧者说:“当年我们唸神学,每天早上都要五点起来祷告!”的时候,如果看成是描述性的,就视为一位长辈在言说他的经历,虽然对他所行的肃然起敬,但未必要依样画葫芦。但若看成是规范性的,意思说神学生都应该要五点起来晨祷。圣经许多记事都是描述性的但内中的精神应该是对信仰群体有规范性(例如亚伯拉罕献以撒)。问题是今天教会是否将很多属描述性的做法,都看为规范性,不问时空处境的一味要信徒跟从?再基要、强调“圣经每一个字都是上帝的默示”的华人信徒也无法将彼得前书514、林前1620、林后1312帖前526、罗马书1616 所说的“你们要用圣洁的亲嘴彼此问安”视为规范性的吧。这点应该是我们可以进深思考的。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