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7, 2011

与上帝有约



但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他的人,从亘古到永远;
他的公义也归于子子孙孙,
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约,记念他的训词而遵行的人。
《诗篇》10317-18

有一位神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主观真理与客观真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客观真理强调[什么]What),而主观真理则关切[怎样](How)。”

这句话真的很有见地。使徒行传第二章记载在五旬节,当圣灵降临,充满门徒各人后,彼得和十一使徒站起来,向众人传讲耶稣基督的福音。讲完后,圣经记载说: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徒237

我们听道、研读圣经,不是为了寻找叫人自高自大的知识,而是“发现我愿为之生,愿为之死的真理。”同样的,“信耶稣”,讲求的是面对爱我们、为我们牺牲的主,我们当知道“我们当怎样行”!

《历代志上、下》主要内容是从不同的观点摘述《撒母耳记》和《列王记》的记载,它不提大卫犯罪及他儿子叛变等事,也不记载北国以色列的事,注重的是上帝的应许和约,如何藉着南国犹大的人实现祂对子民的计划。

但我们切莫误以为《历代志》要表达的信息是:即使人继续犯罪,靠着上帝的应许和约的关系,我们还是可以得上帝的喜悦。恰恰相反,《历代志》要我们看见的是:以色列亡国被掳,不是因为外邦的神比较强,而是因为以色列人不守约!然而,因着上帝的信实,还存留了余种。如今被掳归回的子民,一定要痛改前非,做个守约顺命的子民,这样,上帝必定能再次复兴以色列。

因此,《历代志》强调了大卫和所罗门讨神喜悦的一面,以及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等人的改革复兴工作,还有对上帝始终存心忠实的人民,为的是作为我们效法的好榜样。

所以,今天在上帝面前,要想起与上帝所立的约,我们要问的是:“我们应当怎样行?”

Wednesday, March 23, 2011

探源索本:争功诿过,人之常情?



南洋商报 言论版
●张金发
1906年孙中山南来槟城,借平章会馆(即今日之槟州华人大会堂)发表革命演说,因遭到保皇党人的反对,平章会馆屈服于斯而另行重新订定章程,规定不准任何人在会馆内讲述革命、宣传革命,以免被拖累。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对革命起义忧心忡忡,为怕连累自身及财产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去年“庇能会议100周年庆”,槟州华人大会堂却是首要的主办单位之一。由此观之争功诿过是人之常情!

因事过境迁,革命早已尘埃落定,如今支持百年庆祝之事不会殃及池鱼,又有见报机会,何乐而不为。不过,也不能怪罪现今的槟州华人大会堂理事会,当时他们都没来得及出世。

可是,马华高调操弄回教国课题,却低调处理马来文圣经一事,彰显出马华向来只会“说”而作不了“大事”的一惯作风!(全文
---------------------------------------------


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教会的一贯作风,也不遑多让。很多时候我们高举上帝的公义及公平,但面对现实、利害关系的考量时,却又善于自圆其说。这样的作风,使到教会失去作为黑暗世界里一盏明灯的机会,常常在历史的洪流中,失去见证上帝的能力,使教会在世界的舞台自我边缘化。


当说到去中国传福音,我们可以讲得义不容辞,好似宣讲“真理”比遵守法律来得重要。讲到安装Good TV,我们可以无视国家法律,好像预备好愿意为福音受逼迫似的,但讲到站出来支持《圣经》的“安拉”使用权,讲到发展Home School教育等议题时,我们忽然变得小心翼翼,深恐这些事会“连累教会”,大谈“在上有权柄的,人人都得顺服他”,我们要做个奉公守法的子民。


说到尾,争功诿过,还是人之常情。

Monday, March 21, 2011

想想教堂顶端的避雷针


一位著名的牧师做完见证后,说:“诸位兄弟姐妹,你们对于信心还有什么怀疑之处吗?”
一名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我们教堂顶上要装避雷针呢?”《网络笑话》

记得看过类似的笑话。一天某教友气冲冲的向同伴说从此再也不相信上帝了。朋友听了好奇的问:“为什么?”。他说:“你看,教堂顶端都装了避雷针,还有上帝吗!”(大意)

信徒听了这样的笑话,大概都会一笑置之,但这样的笑话却往往还不能给信徒带来进一步的启发,这才是真正的笑话。

在代祷会中,信徒常会为临到世界各地的地震、火山爆发、水灾、土崩等自然灾害来代祷,祈望上帝施恩怜悯,减轻世人所受的苦。但就听过当中有人提出说,“若这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当如何?”言外之意,这一切的灾难,乃是出自上帝的手,用以审批那些不信之徒,好叫他们快快回转,归顺上帝;既然如此,为何我们还祷告相反的东西?

不论是海地的大地震,还是日本近日发生的大海啸,总是会听到一些“敬虔”的信徒说什么是上帝动怒了,或拜偶像(不信上帝)的咒诅之类的话。这些人喜欢将旧约先知的预言,或福音书对末日审判的预言,套用在所发生的一切自然灾害上,视为出自上帝的惩罚。

自从罪入了世界,不论人类或自然界都受到了破坏。人类需要承受许多的苦难。上帝为世界提供了解决之道,藉着耶稣基督的救赎,我们与世界都有来临中的盼望。但在这already but not yet的时空里,自然界的力量犹如脱缰之马,是不按理出牌的为人类带来破坏,我们的确需要那位能够平息风浪的主耶稣,来成为我们的帮助,而不是将它视为上帝的杰作。

这问题在耶稣的时代也有了交代,记录在福音书里,但信徒还是不能会意。

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我们总是喜欢从“果”去追溯“因”,你有苦难一定是你有问题。

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约翰福音》91-3

耶稣的回答显然要叫许多自义的人失望。

《路加福音》13章,耶稣的话,更是摆明针对意有所指的家伙:那些人遭遇如此不测,一定是上帝给他们的报应!

但耶稣却明明的说了:“从前西罗亚楼倒塌了,压死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132-3

马太、马可、路加都记载了耶稣斥责狂风大浪,叫风浪止住,使滔天骇浪恢复平静的记事,不就说明上帝是与苦难、受害者同在吗!

如果你还是不能会意,我只能请你看看教堂顶端的避雷针。



Sunday, March 20, 2011

活在当下

之前拍了一些亚沙新村的风貌,见到好几个住家都在家园挂起了许多铝罐制的风车。后来自己也成功的“山寨”了两架,一架挂在家门口,一架送给了姐姐。

近日在家附近跑步,发现就在住家后面的屋子,也挂起了铝罐风车。可能近日百物膨胀,生活压力加剧,这家主人在住家旁的空地,打算开始摆卖经济米粉、Nasi Lemak(耶浆饭)、糕点等食物。在这屋旁空地,屋主制作了许多铝罐风车,不同的是,他还用空瓶做成飞机模型,使风车成了飞机的螺旋桨,让一架架飞机在微风中,栩栩如生的展翅上腾。

一边厢可能要面对的,是严峻的生活挑战,一边厢却巧用心思的为生活增添情趣,舒缓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这不就是面对人生的智慧吗?
家主看我用心的为他的杰作寻找摄影角度时,开心的让我进入院子拍摄,看他称心的微笑,我想他也从自己的劳作中找到一点成就感。

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正是与《圣经》所说的“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有异曲同工之处。

油罐飞机,需要一点想象力。

这飞机还加上轮子

迎风飞去之势


飞起的心灵

风起的时刻

随之飞跃的心情

新村的风车阵

需要用心维护才能保持这阵式

Friday, March 11, 2011

原来穷追不舍的是上帝的良善与信实


为了突出人《诗篇》第廿三篇原本面貌,我(指 李思敬)尝试将它重新翻译:

1犬卫的赞歌
上主牧养我,我无缺乏。

2在青葱草原祂让我躺下,
于静水之旁祂带领我;

3我的生命由杝恢复,
祂引导我在正途上,皆为祂的名。

4纵然我走在阴森的谷中,
我不惧凶险;
因你陪伴我,
袮的杖与袮的竿,是它们安慰我。

5袮在我面前大排筵席,
对正我众仇敌;
袮用膏油滋润我的头,
我的杯满溢。

6原来是良善与信实紧追着我,
在我有生之年;
            我要住在上主殿中,
以度悠悠岁月。

《诗篇》第廿三篇的结构一目了然,第一句是独立句,之后有四段,每段四句。所以,若以节数论,将第一段分为23节,与原文分段稍不相符。以上四段中,希伯来文在每段均有一个强调之处。

例如在第2节,《和合本》译作“衪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看不出它所强调之处;但较接近原文的翻译却是“在青葱草原衪让我躺下,于静水之旁衪带领我”。原文不是在描写一个欣赏大自然的旅客的心情,乃是描写被主亲自牧养的羊群。羊群来到“青草地上”并非抒发心胸,而是开怀大吃。“在安静(并非安歇)的水边”,是要突出连小羊也容易喝得到水。这两句是描写上帝的供应是何等丰富;诗人甚至故意将上帝的丰足供应放在句子前头。我们有舒适的住所、足够的饮食和安定的工作,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切都是上帝的供应,并非单凭我们努力挣来。

在第二段,“袮的杖与袮的竿,是它们安慰我。”。这里的“是它们”,原文作一个独立代名词出现,正如上文提到,这有加强语气的用意。在危难当中安慰我们的,并非靠赖上帝亲自的显现,祂的杖与祂的竿便已经足够。杖和竿除了可以赶散野兽,保护群羊之外,当羊群中有羊顽皮离群时,杖和竿也可以作为管教之用。上帝透过祂的办法,去保护、管教我们。

第三段中,“对正我众仇敌”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强调。《和合本》预先将句中的疑题道破:“在我敌人面前。。。”。但原文中是以“袮在我面前大排筵席”为先,岂料在前面的,赫然发现是日己的仇敌!上帝的保护与祝福,能叫我们在敌人的面前,仍可以毫不畏惧。

更为突出的是第6节:“原来是良善与信实紧追着我”。《和合本》及英文《修订本圣经》(RSV)均译作“必有恩惠慈爱随看我”(Surely goodness and mercy shall follow me.)。可是,原文的动词并非“追随”,乃是“追杀”;这与近东的文化典故有密切关系。有人在沙漠中被一大群仇敌追杀,他幸运地受到一帐蓬的主人收留,并设筵款待。根据近东的习俗,这廿四小时内,追杀人的不得有任何行动。一日之后,他又开始发命狂奔。岂料回头一看,穷追不舍的原来是上帝的良善与信实。在我们生命中,有多少回这样的虚惊?多少次我们误以为是诅咒,其实是上帝化装的祝福。

最后一段,诗人回顾自己一生,并非是甚么痛苦灾祸,而是上帝贴身的保护与祝福,整首诗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诗篇》第廿三篇的标题也很特别:“上主牧养我,我无缺乏”。

人生于世,有数不尽、填不满的欲望与理想,为何说没有缺乏呢?因为诗人另有发现。我们若较多理解希伯来诗原文,必然更能体会《诗篇》第廿三篇的深意。

全文抄自李思敬:《恩怨情仇论旧约》


Monday, March 7, 2011

亚伯养羊只为献给上帝?



那天一位儿童主日学老师向我问起《创世纪》该隐与亚伯献供物的故事。她发现对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记事,出现了不同诠释的教材,问我有没有听过。简单的说,这个诠释的特色是:亚伯的供物蒙上帝喜悦是因为他特地为献供物而牧养了羊,因为在洪水之前,人是耕种吃素的。

我读书不够多,说不出它的来历,所以无法评论太多,但在我看来,将上帝喜爱的供物规定为动物(羊)似乎和断定当时的人为不吃肉一样的难以立证。创世纪42“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似乎代表一种明确的交代,经文没有说亚伯是在耕种之余,也牧养羊群,以作供献之用。因没有看过原著资料,不肯定作者是否将供物等同于祭物看待,也不晓得作者是否以《创》321作为献动物的支持。

当然,一直以来众多的诠释,说明读者对上帝为何看中亚伯的供物而看不中该隐的供物,没有一个绝对的共识。我们总是喜欢二元化(两极化)的看待事物。上帝若“看上”亚伯和他的供物,那祂一定是“厌恶”该隐和他的供物。因有这两个对立的地位,我们就苦思上帝判断善恶的基准,以便自己可以站到有利的一方。

记得有一次讲道的时候,我也尝试给这故事一个新的诠释。其实上帝只是“比较喜欢”亚伯的供物,并没有排斥该隐的供物。该隐当作的只是接受这个事实,可能下次上帝一样会看上他的供物(无关供物是羊或农作物的问题)。46-7可以成为一个支持。上帝惊讶该隐为何要发怒,为何要变脸(给脸色上帝看),重要的是: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大多数人将这句看为是对该隐的定罪,认为是说他行得不好,但未必需要如此解读,上帝是说最重要的是你不要行差踏错。)

最近读李思敬的《恩怨情仇论旧约》,论到该隐亚伯的一段,似乎采取了类似我所说的立场。

【从该隐与亚伯的故事中,我们更看见神的爱。该隐因为为上帝只悦纳亚伯的贡物,就大大发怒,变了脸色。上帝问该隐:“你为甚么发怒呢?.你为甚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我们要留意,这时该隐仍未犯罪,他只是心有不甘而已。直至他将兄弟亚伯杀了之后,他才犯了谋杀的罪。

该隐与亚伯的故事,亦常常发生在我们的周遭。两位同样热心事奉神的弟兄,其中一位患上癌症,我们可以武断地说,病因是这弟兄犯罪开罪神吗?两位姊妹同样爱主,一位家庭幸福,另一位家庭破裂,我们可以说是这姊妹犯罪之故吗?我们常与弟兄姊妹比较,心有不甘就犯罪。该隐正是一个例子。】(李思敬:《恩怨情仇论旧约》,86页)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