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11

再思亚伯拉罕与罗得的差异


现今一些教会在谈及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故事时,总是将焦点放在上帝如何使他蒙福、使他家道丰富,拥有土地产业,信心仿佛沦为得到这一切属世祝福的手段。在他們口中亚伯拉罕的故事成了信徒复制致富要道的蓝本:只要我们像亚伯拉罕那样听话,牺牲放下,我们就可以坐拥土地财产,享受上帝的赐福。(注意这里的差别;这些人放下世界是为了得到更多属世的祝福!)

另一边厢,是一种尝试淡化亚伯拉罕这位信心之父所带来的生命震撼的教导。他们列举亚伯拉罕的失败与信心不足之处,表示他也不过如我们一般,有许多软弱不足,不是一味只有信心的伟人。例如当上帝呼召他出哈兰的时候,要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他却还带了侄儿罗得。因此,我们不需在亚伯拉罕面前自惭形秽,高举亚伯拉罕来打倒自己。

其实这些被蒙蔽的眼睛,看不到亚伯拉罕出哈兰的时候,本来就非一無所有,是带了牛羊仆婢、财物离开。如果亚伯拉罕看重的是属世的财物,这个呼召对他来说將是毫无吸引力的。这和今天一些信徒的那种愛慕虚荣心态很不一样。亚伯拉罕的确是带着战战兢兢的心境上路,所以连一切家当都带出来了,但上帝卻偏偏使他遇见饥荒,好耗掉他赖以为生的储备,让他学习信靠那能使无变有的上帝。

亚伯拉罕的故事所要表达的要点不在于强调他的信心有何等的大,以致成为信心之父,而是强调他那种不断愿意选择那条信心道路的生命。的确,亚伯拉罕也如我们般有信心不足、软弱的一面,但那差异在于他愿意不断的学习放下,放下自己的权利,放下自己的生命,放下一切,为要看到上帝荣耀的彰显。他让上帝来对付自己的生命,他从失败中学习反思。

当亚伯拉罕和罗得的牛羊、仆婢增多,不能同居一处时,亚伯拉罕对罗得这么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亚伯拉罕没有说:“其实有上帝呼召的是我,所以你应该牺牲一切来成全我,好让上帝的旨意成就。”亚伯拉罕选择放弃他的权利。结果罗得选择了滋润肥沃的平原(所多玛),亚伯拉罕落到迦南地。

四王和五王交战,随后掠夺所多玛和蛾摩拉,将罗得和罗得的财物也掳去。亚伯拉罕得知后,冒着生命危险带了家丁三百一十八人,杀败敌人,将罗得救回。这回,亚伯拉罕拒绝了所多玛王所给予的一切财物,操练对上帝的依靠。

当上帝要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时,亚伯拉罕因罗得住在所多玛的缘故,恳切的为他祈求。上帝因亚伯拉罕的缘故(创世記1929)将罗得从倾覆中救了出来。亚伯拉罕这种爱灵魂(他实在为整个城的人祈求了)为他者的心态,与现今那些法利赛人自以为义的心态,成了强烈对比。

在生以撒的事件上,亚伯拉罕的确学了功课。最后当上帝要他将以撒献上为燔祭时,亚伯拉罕选择了放下。我们可以看到,每当亚伯拉罕选择了放下、放弃自己的权益时,上帝都应许赐福(创1314;创151;创2216),但未必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福。

反思亚伯拉罕和罗得的生命,他们犹如预表了一种属天和一种属世的基督徒。罗得并非穷凶恶极的大坏蛋,他也似乎跟随了这条呼召的道路(创124)但心灵上却紧系于这个花花世界。今天许多基督徒似乎也一样的走了这条十架道路,但他们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

罗得的结局就是即使因亚伯拉罕的祈求被救出,但最后只剩下两个女儿。这预表罗得是不会昌盛(绝后)的。亚伯拉罕选择放下权益,甚至献上儿子,上帝却为他存留余种,使他后裔可以昌盛。但我们看到罗得的女儿却以“属肉体”的方法,为父亲存留后裔。

这就如现今属世的教会,本来是不讨上帝的喜悦、不能结果子的,不过,人却用了属世的方法来使它人口增多,很多时候甚至看来比真正的教会还要昌盛繁荣。可是,这样的群体,就如罗得两个女儿所出的两个大族摩押人和亚门人一样,不能成为上帝在地上的盐和光,反而常常逼迫了那真正属天的群体。

Sunday, May 29, 2011

《利己的考验》


那天灵修读到章伯斯(Oswald Chambers)著的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中的这篇短文时,心灵深深的被触动。进深的反思,让我对旧约亚伯拉罕的记事,有眼前一亮的领悟。尝试将它翻成了中文,在小组分享,也将稿交给副牧,刊载教会週讯里。但在一个经文意义被俗世观念套牢的世界,又有几人可以会意这样的分享?
--------------------------------------------
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创世纪139

当你开始靠主过一个信心的生活时,令人惊喜及奢侈的美好前景就会在你面前展开,这些都是你应得的权利。但是如果你是继续坚持过着一个信心的生活,你就会行使你的权利去放弃你这些权益,而让上帝来为你选择。有时候上帝会让你处身于一个考验的环境,使得到福利看来是你的权利及适当考虑的东西,如果你不是真的凭信心生活。但如果你是,你会喜乐的放弃你的权利而让上帝来为你选择。这就是那藉着顺服上帝的声音而使属世的转变为属灵的规律。

每当权利成为生活中的指引时,它就使属灵的洞察力变得迟钝。在属上帝信心生活里最大的敌人不是罪,而是不够好的好。“好”永远是“最好”的仇敌。在世人的眼光里,亚伯拉罕自己作选择是最明智的,因为他有权这么做;而放弃选择看来是愚蠢的行动。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行在灵里是因为我们宁愿选择权利而不是依靠上帝来为我们作选择。我们需要学习行走一条定睛仰望上帝的道路。“你当服从我”。(walk before me

原文:"The Test of Self-Interest" in 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竭诚为主》

Friday, May 27, 2011

幸福的我


今天学校结束考试,开始放假,孩子们到岳母家去了。太太一回到家,就将儿子的中文考卷交给我,邀我看他写的作文。作文题目是“幸福的我”。
------------------------------------------------------------------
“你幸福吗?”从前,有一位老婆婆曾经如此地问我。五年前的我毫不犹豫地便回答她:“我从不幸福。”但那位老婆婆却微笑了一下,告诉我说:“你不是不幸福,只是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当时的我完全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里并认真地思想下此话的意义,因为我得赶巴士回家。

幸福这两个方块字对我而言曾经是再简单不过的形容词,并没有其他意义。除了在功课或考试上得用到之外,幸福此词绝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圈子里。对那时的我而言,幸福只会出现在那些虚假的电影或连续剧中,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找到的。人们常说幸福就在你左右,但我从不觉得如此,直到那天的到来。

两年前在外国留学的我,不幸遇上了天灾地震。此时的我才发觉身在一个无天灾入侵的国家是多么的幸福,不像其他国家的国民一样整天为此事提心吊胆,得随时做好准备去迎接下一个不幸之灾。身娇惯养的我很不幸地被重物压倒在地,顿时觉得以往的我是那么的幸福。小时候的我被妈妈下了禁止令不可去碰厨房的用具,因为她害怕并担忧我的安危。小气又不懂事的我却把妈妈一片好意当成恶意,直认为她怕我弄坏她的餐具或搞乱他心爱的厨房。从小就几乎未曾受伤的我,如今被一个重物一压,方知道原来这些就是所谓的幸福。此时此刻才发现一直以来都是父母掌上明珠的我真是后悔莫及了。不但不会惜福,还多多要求并没有向他们尽孝。回想起我的幸福,泪水毫不争气地直流而下。不久后,我便晕了过去。

当我张开眼睛投望四处时,发现我身在病房里。此刻的我真是感到无比的幸福,真不敢相信我能在那九死一生的灾难中幸存下来。同时,我也感到很安慰,因为上帝还给我机会去孝敬我的父母,报答曾帮助我的人,正所谓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我更深深体会到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意义所在,幸福的我因祸得福的活了下来,并像是给了我一个重新的生命来面对今后的不幸。泪水又在感动中夺眶而出。正当我想移动我的手来擦泪时,才发现身在遥远的妈妈已在我身旁,紧握着我的手不放,想把踏入阴间之门的我拉回人间来。此时我的泪水更是破堤涌出,幸福的我发觉我正处在人间天堂啊!

哭泣声顿时把我那伟大的妈妈给惊醒了,我二话不说迅速地紧紧拥抱我的妈妈。妈妈也被我的举动给吓坏了,因为从小的我就一直拒绝与他人有亲密的互动,认为这是无意义的,但现在的我却不这么认为了。现在的我发觉原来能拥抱他人是多么的幸福啊!想想那些没手的残障人士就能知道有双手的你我是多么幸福。慢慢地,我开始晓得原来幸福是那么的简单,能活着就是幸福,能看见你的朋友就是幸福,能与家人团聚更是无比的幸福。现今的我知道并认同此话,幸福真的常在我左右。我看见父母一直以来为我的付出更是叫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幸福的。

我说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活着并拥有机会关心他人或被他人所关心。幸福的我知道了幸福真正的意义,那感觉不幸的你知道了吗?对我而言,活着就是幸福。即使得面对种种幸福也是幸福的,因为有机会面对困难就是幸福的。幸福的我想把幸福借此文章与你分享,你收到我的幸福了吗?
----------------------------------------
这是一份课堂考试的作文,五个题目中选一题。老师的评语是:切题;内容充实;文笔尚待提升。
我也是这么想。

Tuesday, May 24, 2011

新加坡的婚礼杂记(5)婚宴·酒


在新约圣经的约翰福音,记载了耶稣在世所行的七件神迹。第一件神迹是在迦拿的婚宴中将水变成酒。学者在探讨这件事迹时,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细节诸如为何耶稣称呼母亲为“妇女”,为何说“我的时候还没到”,又或为“六缸水变成了酒”套上神学意义,预示一个新的秩序(新约)将要取代旧的秩序(律法),忽略了更根本的问题:耶稣在为婚宴中喝酒喝得不够的人行了神迹,好让他们更尽兴、更醉!与其他的神迹,如治病,给五千人吃饱,叫瞎眼的看见,或叫死人复活相比,这个神迹就似乎没有那种迫切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限定上帝只要满足我们切身的需要,一切基本需要以外的都是奢求,都是不应该的过分要求。这种观念,在华人的血液中更是根深蒂固,普遍的反映在老闆对员工、机构对牧职同工的待遇上。其实整本圣经都在告诉我们,上帝不单关注我们切身的需要,祂很想我们过得快乐一点,很想成就我们心中所求的,只是要我们远离罪恶。

“到那日,你们甚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甚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甚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著,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翰福音》1623-24

或者你要抗议,这和你所反对的Prosperity Gospel岂不同工异曲?我想那差别在于就是因为我知道上主是那么的爱我,所以我可以放下世界,为要得着祂,而追求“财富福音”的人寻求上帝却是为了得到世界。



Monday, May 23, 2011

新加坡的婚礼杂记(4)预定·抉择


婚礼过后的餐会,成了男方家族、亲戚的大聚会。到了下午两点,来客渐渐散去,留下来的是男女双方的自家人,因为接下来有敬茶的仪式。因旁晚婚宴在南端的Keppel Club举行,为了节省时间,主家借用了教堂的一间会议室举行敬茶仪式。别以为新加坡只那么个弹丸小地,从东倒西只要三十分钟,当天我们从WoodlandsKeppel Club,因塞车的缘故,花了近一个半小时。

敬茶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单预表家族同仁接纳一个外来的新人成为一分子,也同时肯定男方在家族中身份地位的转变。但在数十年前,大概没有人敢想象一对新人的敬茶仪式可以不在家中举行的吧。这让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改变,很多礼仪的呈现方式可以改变,但它所包含的精神和意义还是传承了下来。

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位专业人士也和我谈起了信仰问题。她不但非议基督教圈子内Mega Church的那种“致富福音”、“廉价恩典”的教导,也不屑某些传统宗派那种只流于形式,没有活力的信仰。原来她参与的是一间非常看重“预定”与“拣选”的教导的教会。

首先我非常钦佩她作为一位专业人士,并没有迷失在学识和世俗中,反而看重信仰,热心追求。在新加坡,中上层的专业知识分子,大概都在追求财富与成功,即使有去教会的大概也选择代表时髦的大教会,真正思考生命信仰的应属少数。

她单刀直入的问我:“你对预定有什么看法?”“你相信预定(论)吗?”。见我犹豫不语,她还担心我不懂什么是预定与拣选,进一步解释。我当然知道什么是“预定”,我也相信上帝的预定,只是我认为谈加尔文的预定论不能脱离当时的处境;相对于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亚米纽斯(Arminius)所强调的“人的抉择”也让敬虔的信徒在信仰的道上尽心竭力。

她显然不能接受我的答复。进一步为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辩护,逐一解释TULIP的涵义。
T: Total Depravity(完全败坏)
U: Unconditional Election(无条件的拣选)
L: Limited Atonement(有限的救赎)
I: Irresistible Grace (不可抗拒的恩典)
P: Perseverance(圣徒的坚忍)

再一次,我欣赏她对所信的教义能够出口成章,讲得口若悬河。到底现实中,只会将上帝当着大伯公来求富贵、保平安的信徒还是占多数。我认为不论你信的是“预定”还是“选择”,只要能够诚信追求,总强过那些信得糊里糊涂的信徒。

对于人的救恩到底是在乎上帝主权的拣选与预定(人不能做什么)还是上帝在恩典中给人自由选择、回应(神人合作),似乎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老课题。其实在基督教信仰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议题。上帝会后悔吗?上帝是一个寂然不动的存有(Being)还是行动中的上帝(Becoming)?祷告是否能够改变上帝的心意?是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还是要努力进天国?这些争议是那么的势不两立,其中一个要因是双方都可以从《圣经》中找到支持经文。

其实说穿了,不就是有限的人,在有限的时空,是无法完全掌握超越的上帝及祂的作为!即使是自然界,我们也显得那么无知;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完全将主体(观察者)和客体(被观察的)分割,完全客观的观察(认识)某个实体。我们对客体的观察都受到主体(观察者)姿势(测试方法)的影响。

这犹如历代以来科学家对“光的本质”(Nature of light)的辩论;到底光的本质是波动性(wave)还是粒子性(particle)?不同立场的人通过自创的实验,都能证明自己的立场,对方也无法否定,但就是处于一种只能证明自己正确却无法否认对方的窘境。只有在科学家进入光子及量子的层次来论述时,才发现波动及粒子都是光可以被观察的一面,最后只能以光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一种互补原理(Complementary principle)来结束这场争论。但不论波动或粒子都不是光原来的面貌,光显然无法以传统的物理学概念来理解。

我们对上帝、及祂的作为的理解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所能理解及言说的,很多时候,都只是真理的一面。对于《圣经》没有明确记载的,我们可以不断的思考及揣摩,但不需要将它绝对化。

对这一天的交流,还是很满意,至少我们谈论的是有关信仰的话题。
太太与堂弟金恩医生,也是虔诚的基督徒。

Thursday, May 19, 2011

新加坡的婚礼杂记(3)偏见·傲慢


婚礼结束后,大家移步到教堂旁宽阔的一区享用自助餐。新人与家人亲友在教堂内已经拍了合照,大家都轻松品尝美食。这时,也是平日少见面的亲朋戚友见面寒暄的好机会。大家都乘机让孩子们见见长辈亲友,因为上一回见面时,可能是多年前的事。发现不但新马两地的亲友少见面,即使同样居住新加坡的亲友,因种种缘故,平时也难得见面。

像这样的场合,大家相见欢聚,大概都是寒暄问候,不能有太深入交谈。但间中与一些亲友,也会自然的谈到一些时事课题。当时适逢新加坡大选,大家也会谈到政治,但并没有太多的讨论,可能因为面对的都是属于新加坡中产阶级的人士。对他们来说,新加坡政府的表现,是无可指责的,再说的话都是吹毛求疵!

一位仁兄知道我是念过神学的,特别和我谈起宗教问题。谈到在大马闹得沸沸扬扬的“安拉”称号时,我说其实双方用这个称呼都是指向同一位上帝时,这位仁兄听了却不以为意。他以稍微激烈的语气反驳:“怎么可能是同一位上帝(其实我没有说是同一位!),那些整天丢炸弹、搞恐袭的怎么可能是来自上帝,我们的上帝讲究的是爱,不是杀人。”

接下去其实都是他在滔滔不绝的发表。“是啦,他们整天说自己的宗教是和平的宗教,什么和平?和平是指你们加入他们、参与他们,成为一伙就有和平,不然的话,你始终是圈外人。”(他忘了自己的信仰也是一样,强调不加入的就得不能上天堂!)

听到这样的话,我只能微笑。我不能怪这位仁兄偏激的思想,这也是我以前所持的思想,也是一般教友的思想。如果我们好好探究历史,就知道过去基督教以上帝与真理之名,杀害的人绝对不比其他宗教的少。不要将这一面的过去都归入罗马天主教的帐,因为即使在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之后,在德国杀害农民、或烧死宗教异议分子,在美洲的种族灭绝,在东方古国的掠夺,当时都是以上帝和真理之名犯下的。

不是我们的上帝改变了,是我们改变了。这改变,是从理性思考开始,是一种对过去种种自以为是的深刻反省和觉悟。它不是一夜之间的改变,也不是藉着一人而来,却是萌生自欧洲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复兴了人类知性的思考,拒绝一切非理性的盲目跟从。是这种思潮影响了基督教,把基督信仰带入了“文明”。你可以非议它走到极端的一面,但却无法否认,基督教信仰比过去任何时候,变得更接近《圣经》或上帝的教导(心意),要归功于这些人的努力。

想象自己经过较开明的神学教育,过后又读了一些关系历史、哲学、宗教、社会、文化、文学的书后才明白的道理,怎么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看见。知识叫人自高自大,但真知灼见总是让人回归本来的位置:当人看到上帝的荣耀时,也同时看到自己的污秽。(以赛亚书65

Saturday, May 14, 2011

新加坡的婚礼杂记(2)婚姻·家



婚礼进行的时候,神父首先邀请持不同信仰的来宾一同为一对新人送上祝福,但不忘提醒大家既然来到教堂,今天大家都是天主的儿女。他也特别提醒,在婚礼进行时,不可拍照,以免整个庄严的仪式被干扰。这点当然得到大家的配合,因为到这里出席婚礼的人都期望一对新人得到最好的祝福。

神父的分享,不像一些新教牧师那么长篇大论,又或借机宣教布道,而是干净利落的直击要点:婚姻虽是男女方的一个选择,但不像买电器,是没有保证的。换言之,在天主面前宣誓的婚姻并不保证不会破裂,反而是被提醒要以上帝的圣言来努力经营;婚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终点。

说到夫妻关系,还记得毕业后曾在台湾工厂任职。在销售部虽属初哥,但因公司开始接洽许多日系企业(因懂日语的缘故)常与台湾人的董事经理一起公务。一次闲聊,谈到夫妻关系,他就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要明白,对结了婚的男人,“家”对他们来说是指父母(兄弟)的那个家,可是对妻子来说,“家”是指夫妻俩口子的那个家而已。”

这句话真的说出了华人传统的观念的要点,也说出了许多婚姻危机的诱因。《圣经》似乎在更早的时候提供了指引。在《创世纪》224就说到:”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

看到一些身旁的年轻夫妻,不论开头如何恩爱,婚礼如何浪漫,最终却分手落幕。追溯起因,很多个案,不再是因以前“粤语残片”的贫困问题,也不是外遇出轨而闹分离,真正的祸首,反而是上述那种对“家”的观念作祟。简单的说,现代城市夫妻,除了豪门贵族或乡区以外,若父母坚持要和婚后孩子同住的,都会给婚礼带来无比的压力。儿子会觉得天经地义,因为他意识中的“家”可以是很概括性的,但对做妻子的来说,狭小的大城市居所,挤入了两个老人家,会让她觉得这个“家”很不靠谱!最终属于她俩口子的“家”只是一间房,一出房门就是“社区”的感觉。

结婚后,因经济因素,我们是与父母同住;房子是租来的。后来搬到和父母一起买下的房子;我工作赚的钱,得先实现父母的梦想。数年后,当太太以政府贷款订购的房子建竣后,才搬出来。记得那时父亲还为我们如何要自立面对生活而烦恼。大儿子捷辉三岁多,女儿捷敏才一岁多,我们两人都要上班,新居离父母家十五公里。除了孩子在白天可以送到父母家看管外,平时一切家务事如买菜、煮饭、打扫等都得自己解决。

太太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家”的那种决心和毅力是惊人的,超乎一般的经济考量。为了载送孩子,她不计较开一部数十年车龄的老爷车(当然是因为钱不够用),教学回来后,要亲自下厨、洗衣。她可以早上四点起来抹地,预备早餐、晾衣,摸黑载孩子到父母家,然后才到学校。

很多父母以为和儿子同住可以减轻媳妇的负担,让俩口子更称心愉快,三代同堂,完满幸福。不知道在媳妇心目中那种对“家”的理解,是排他的;对建立自己“家”的渴望,是超越理性的。

有幸我的父母是思想开通的人,他们乐意看到每个孩子建立自己的家。他们也乐得生活无拘束,可以在不同的时候接待不同的儿孙、媳妇女婿。这个“家”始终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老家。

这对新人新婚后也迁入属于自己的爱巢,期望他们寻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Wednesday, May 11, 2011

新加坡的婚礼杂记(1)教会·流派


四月尾载了一家驱车南下,到新加坡参加亲戚的婚礼。一路上行驶顺畅,过了柔佛永平后,竟然下起倾盆大雨。大雨中开车,精神难免紧绷;一片迷蒙中,车子都开了双讯号灯。常听到广播提醒汽车的双讯号灯是车子抛锚停下后才可开启的,不能在雨中行驶时开启。但在视距有限的高速公路以高速行驶时,谁不担心车子被撞上?所以大家都会开着双讯号灯。

到了新山,雨势渐小,藉着GPS的指引,要往长提关卡驶去。可再好的GPS遇上改道修路,还是令人迷惘,但GPS的好处是让人在犯错后可以“重头再来”(re-calculate),终于还是顺利“过关”。

婚礼是在Clementi Avenue 的Church of The Holy Cross举行。一所新颖宽阔的天主教堂,虽然不及其他在新加坡的天主堂那么“古色古香”,但也颇具规模。难得有机会和孩子们来到一所天主教堂,就亲自带他们“游览”一番,让他们明白天主教的传统,一种尝试藉着崇拜礼仪,让会众尝到“在地若天”的设定。

从进门的告解室,正前的耶稣像,祭台,彩釉玻璃,圣体柜,圣水池,圣膏油,围绕礼拜堂的苦路十四站画像等,都是一种“可见的神学”,也是出自独立教会的信徒所陌生的。这都拜宗教改革所赐;因为革命总是“将婴孩与洗婴孩的水一同倒掉”。

正面耶稣雕像背后有巨大的透光彩釉玻璃,画了耶稣服侍的各阶段,分别是受洗、迦南婚宴、宣讲、荣耀变相、圣餐。这是我最喜爱的布置。

大堂的左右,分别有一个纪念圣母玛利亚和十字架的地方,让信徒祷告。教堂外当然还有圣母马利亚的雕像。

基督教的三大流派-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虽有不同,但都坚守“三位一体”的信条,视为信仰的核心信念。其他教义上的不同,可以说是大家对真理诠释的一种努力。事实是,上帝既然是那么的超越,就没有一方能够完全“掌握”,但都看到真理的一面。

看到天主教堂,往往让我想到不论天主教堂或基督教会,都应验了《圣经》所说的:“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教会也需要不断的被基督的道洗净;所以,没有任何“人”可视自己为真理的化身,任何信仰群体都是竭力向真理靠拢的一群,只有上帝是完备的。
美丽的彩玻璃画

教堂正门

教堂前

教堂外图案

底楼有停车场及餐厅

左右两旁还有座位不在镜头内


圣体柜

祭坛

圣水池

右边的十架站


告解室

十架苦路图
圣母像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