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7, 2011

读神学的迷思


读神学应该是一个信仰启蒙的过程。

这句话可能让许多人觉得不以为然,因为“读神学”可有许多不同的诠释。对本地华人教会的信徒而言,读神学一般上是指某人欲接受一种“职业性”的教导,以便成为信徒的属灵领导。对他们来说,接受神学装备以后的人不单熟悉圣经经文,而且在灵里是比较接近神,比较属灵,能够发预言、解梦、赶鬼,祷告大有能力。对灵恩派的教会,相信这种思想更为贴切。
因此,他们所指的神学,是偏重信仰实践而不是知性上的启蒙。

当然,也有神学院尝试走那条神学启智的路线,希望能够将历代以来先辈们对神学、圣经钻研的心得,传授给学子们。内中的核心教导,应该是自西方启蒙时代以来所开启的那种基于理性思考的批判精神。这种理性的批判精神并非全然是针对上帝的启示、灵性的造就或否定信心的重要性,它原初的崛起可以说是对中古教会那种偏执、傲慢、无知而唯我独尊的心态的一种反动,它要打倒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们对信仰的迷信和盲从。

但当那种一心以为上山学道后下山可以当属灵导师的神学生进入到一所追求理性认知的神学院时,问题就产生了。学生们入学前那一点建立在经历上的信仰基础,很快就被理性批判的学说解构了。所谓破坏容易建设难,被解构的信念,却没有被重新建构起来,使后来的荣耀比先前的荣耀更大(这是神学教育的真正目的)。结果大多学子都是带着一堆神学废墟下山,在信仰残骸中挣扎求存。讲信心,可能还比不上一个会友领袖,讲神学,又杂乱无章,讲不出一个所以然,这样的传道当然不能服人,也没有自信。

读神学应该是一个信仰启蒙的过程,但实际情况好比撒种的比喻。

撒在路旁的:对神学一直只有心动没有行动,结果永远没读成。
撒在石头上的:读了神学似乎明白了一些,但没有根,一开始牧养就回到唯灵。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迷惑在学术里面,被缠住了,从此活在一个虚拟的天国里,无法自拔。
撒在好土里的:能够变通,学以致用,是一个忠心、良善又有见识的仆人,但这种人似乎少之又少。

Sunday, June 19, 2011

父亲节的思念


今天是父亲节。父亲节自然让我想起我的父亲,也想到我们在天上的父上帝,也想到自己是孩子的父亲。看保罗书信,开头的问候语,都会说:“愿恩惠、平安,从上帝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于你们。”即使在旧约圣经,我们也可以找到称上帝为父的经文,更可以找到许多作父亲的记事叙事。父亲节,让我想到一节经文,最能表达那种为父的心,那种语重心长的心。

申命记64节:“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

父亲节想起逝去的父亲。今天,我无意在这里歌功颂德,将我的父亲讲成一个伟人或圣人。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给孩子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人生的价值观作一个正直的好人(拒绝偷欺拐骗)。我爸爸有许多让我百思不解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究竟什么因素促使他一生坚持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为了这个坚持,他付上代价,为了这个坚持,他一生潦倒,经历许多痛苦和折磨。

有一位小贩曾经对我母亲这么说:“某某人就是你的丈夫?他可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呀,可惜忠直的人是很难找吃的。”这真是我父亲一生的写照。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

使徒保罗说:“没有律法的外族人,如果按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就表明律法的作用是刻在他们的心里,有他们的良心一同作证,他们的思想互相较量,或作控告、或作辩护。(罗214-15

人都是罪人,有罪人的地位,但这不是我们犯罪作恶的藉口。不要以为上帝没有要求还没信主的人行善。在旧约时代,上帝藉洪水审判了那世代的恶人,审判所多玛,审判迦南七族,审判尼尼微城。这都表明上帝的心意,就是要人行善,远离罪恶。但在这被罪扭曲的世界,要做好人是不容易的。

从小父亲总是沉默寡言,话不多,但他的生命给我们很大的影响。从小我也立志要作一个好人,但我却不想重复父亲一样的贫困人生。这促使我心里不断的寻求那位主宰人生、主宰宇宙万物的造物主。我要问他为什么?怎样才可以活得正直又不陷入困境,脱离人生苦楚。所以,父亲的坚持,上帝是看到的,做好人是会得上帝的喜悦。就如经文所说:“神必照各人所作的报应各人: 以永生报答那些耐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朽的人,却以震怒和愤恨报应那些自私自利、不顺从真理而顺从不义的人;”(罗26-8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

这位在天上的父,一样的如此向我呼召。在中学时期,当我还想从佛教星座等信仰中寻找生命的主宰的时候,藉着福音,上帝呼叫了我。虽然我对福音抗拒了很长的时间,但当那天上帝的灵在我心里说话的时候,我完全的降伏,不再抗拒、挣扎,放下一切的来跟从祂,认定只有耶和华是神。

很多人都喜欢说听到上帝的声音,但圣经告诉我们上帝的话没有不带能力的,所以,听到上帝的声音不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我身上的圣灵,一样将改变带到整个家庭。自从我信主后,整个家庭的命运改变了,虽然屋子依然破旧,但胜在有平安,虽然依旧贫穷,但胜在没有缺乏。十多个偶像完全没有能力阻挡家里的人一个接一个的信主。最重要的是,上帝应许我们即使坚持作个好人,也不必担心贫穷困苦,因为恶者再也不能来抢去上帝赐给我们的祝福。

如今我也当了父亲,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眷顾,我也要向他们说:“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但我知道不是我嘴巴讲的算,乃是我的生命榜样要影响他们。你可以挑剔我生命中许多的缺点毛病,但重要的是,我要传承的是一个出自天父、经由父亲传递下来的信念,就是不计代价的做一个正直的好人。所以我没有期盼我的孩子将来有什么伟大的成就,如果有也不介意,只要他们做一个讨上帝喜悦的正直人。

父亲节,想念我的父亲,感恩我们天上的父,没有忘记做父亲的责任,只以这节经文来与每一位父亲及将要成为父亲的共勉。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

祝大家父亲节快乐。

Wednesday, June 15, 2011

窑匠的理论与实践


在好多年前,曾经带了几位大马青年到日本学习陶瓷工艺。制作陶瓷包括制模、灌模、上釉、机械加工、烧窑等等工程,其中烧窑是至关要紧的一项。当年大马陶瓷业还处起步阶段,业者开始转用较先进的煤气烧窑。

与我同到日本学习的青年中,负责烧窑的是一位蛮有干劲的少年人。烧窑在大马还是属于“粗活”,所以都是聘用一些小学、初中毕业的年轻人。少年用的窑是老闆从台湾购入的新式煤气窑,本应可以烧出品质高超的陶器,但在实际的作业上,少年碰到了许多问题。虽然他屡次重复改换手法,但始终无法找到窍门,烧出一窑满意的陶器。如今有机会来到日本一处有名的陶瓷产地学习,自是满心期待与喜悦。

少年以为在日本烧窑的都是手艺高超的“忍者”,一看之下发现负责烧窑的都是年轻的第二、三代。他们也面对技术的革新,将祖父、父亲那代所用的旧式材窑,改到新式窑。他们也需要解决各种烧窑的技术问题。原来,不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先进的器具,人还是需要自己解决许多运作上的难题!

我们所到的窑场,都是家庭式的。通常大型的工厂都是出产一些如瓷砖或卫生用品的地方,餐具、摆设品之类的陶瓷都是由众多的中小窑场生产。所以,这里找不到身穿白袍、打领带的专家。

少年的每天都有许多问题发问,负责烧窑的日本青年其实也只是唸到工专,就如我们这里的DiplomaCertificate水平,但显然他们晓得如何将科学理论用在实践当中,就这么而已。

“为什么每次烧窑,都是半生熟,不然就全部烧焦,成了黑炭头?”

“那是因为你的窑温度不够高的缘故,温度不到临界,陶土不能产生质的变化。”

“但我每次都开足了煤气阀,尽量让煤气泵入窑内呀?”

“哈哈,明天你来跟我烧窑一次就知道了!”

“你开始逐步提高煤气输入压力,让窑火温度上升,这没有错。但在温度上到一千度时,就要开始降低煤气气压,打开换气口。”

“什么?降低煤气压力?不是需要让它烧到千三百度的吗?”

“哈哈,你忘记了吗?燃烧是需要煤气,但也需要氧气呀!不断的注入煤气,只会使窑内充满煤气,但氧气不足,形成不完全燃烧,温度自然不会提高,更多的煤气只会带来反效果!”

“哎呀,燃烧需要氧气,好像小学有读过,但怎么没想到?”

是的,在一个只推崇苦干、傻拼传统长大的人,怎么会在意所学过的理论!因为我们习惯轻视知识、理论(更不用说科学),所以中国人虽然发明的陶瓷,但当今世界最有名的窑(陶瓷工场)都是在欧洲、日本,因为欧洲人用更科学的方法,使烧窑的技术(由陶土制造、彩釉技术等开始)登峰造极。
较现代的煤气窑


置入的生陶器


烧熟的成品

Monday, June 13, 2011

从对立到彼此欣赏


那天教会牧职会议中,当大家拿出收藏数十年的教会章程来查看一些规条时,偶然发现在会员的条款下,规定只有接受了“浸入水中”(Baptism  by immersion of water 的洗礼的基督徒才有资格申请成为会员。大家读了都不约而同的发出会心一笑。

三十年前立定的章程,在当时而言,持浸信会传统的教会,当然视“浸礼”为一项不可妥协的教义,任何浸礼形式以外的洗礼都会被视为无效。滴水礼和浸礼之争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今天,在这会议中的每一位,包括牧师,都不会坚持任何一方的形式,知道洗礼的意义在于一个回转归向上帝的心。

一次偶然的机遇,有机会参与见证了一间教会英文堂举行的一个洗礼。传统上,这间会教会施行的是滴水礼,但这洗礼是在一位长执家中的游泳池举行的浸水礼。当然,这间教会不是改变了原有洗礼的形式,据闻受洗者要求施浸礼,教会也乐于接受,就有了这个浸礼。

今天众教会在教义上还有许多的争议,但大家渐渐脱离了过去那种彼此对立的心态,学会了更多的彼此欣赏。虽然前面还有漫长的道路,但今天的确比过去进步了。

“我们现在是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现在所知道的只是一部分,到那时就完全知道了,好像主完全知道我一样。”(哥林多前书1312


愿我们都有使徒保罗那种的认知,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承认人在上帝、真理面前的有限和渺小。

Saturday, June 11, 2011

再游古城马六甲

学校假期一到,都是忙着陪太太孩子到处跑。以前上班的时候,难有这样的机会。一次太太孩子假期要到砂劳越玩,我竟然无法确定是否可以同行;即使事先请假,上司批示永远是“暂准”,到时有事还是走不了。

到处溜荡的结果就是看书时间少了,写东西的时间也少,只好放些照片,滥竽充数。: )


到马六甲后,先去了Jusco傻拼;转眼女儿也长大了,会和妈妈一起逛,买了好些东西。吃过娘惹餐后,去了古城。随意乱窜结果,竟然看到了“闻名”已久的卫理教会,下来马六甲数十趟真的还是第一次!
虽然没有周末的拥挤,古城街道一带还是难找泊车位,后来进到Dataran Merdeka底层,刚好有车退出才觅得一个落脚处。走出外,古城门风采依旧。


 这回太太尝试走向尚未发掘的古城街道,寻找新大陆。
我忙着拍摄新发现的古教堂。以前太太也曾在沙巴的圣法兰西教会学校任教。




河边美景,可惜艳阳高照的下午,热得让人头昏脑涨。换了凉快的秋天气候,就可享受多了。


这次参观了郑和历史馆,有专人讲解、电影介绍,超值。此为模拟郑和宝船内部的楼房。
有趣的汉字的游来!
游鸡场街文化坊,再次见识嚣张、傲慢、目中无人的店家。
日前刚好在电视看到特辑,这次特地参观了谭绍贤画廊,和画家聊了一阵子,也让他儿子雕刻了一个印章。

这次的一日游,大家似乎都很满意、开心,可能是各有所获吧。无论如何,开心就好。

Tuesday, June 7, 2011

以法莲山地的茉莉花革命


读经来到《历代志》,这里记载了大卫王朝丰富尊荣的统治、所罗门金碧辉煌的圣殿和锋芒毕露的奢靡的生活。对于这些论述,一些信徒不禁发出衷心的赞美,异口同声的表达了对大卫及所罗门钦慕:讨神喜悦,合神心意的人是可以享受这么崇高的尊荣和财富!一些信徒又细查大卫如何安排利未人、祭司在殿中的侍奉和圣殿的细节,以便将这一切套用在今日教会的侍奉上。

呜呼哀哉,为何这等人一读到旧约圣经,心中的帕子就原形毕露,还是那蒙蔽眼睛的帕子,从来都没有被揭去!为何不能会意,以色列国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就一分为二,渐渐走向灭亡,正是因着大卫王朝后期及所罗门王的这些看来辉煌奢华的统治所造成的!

当然,一般阅读圣经时,读者容易被那大叙事的“官腔”所误导,读不到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信息。例如,对以色列王国的分裂,我们“习以为常”的认定那是因为所罗门老年时娶了外邦女子,被勾引去拜偶像而造成的。这种认识使人看不到《王上》124的信息,不明白说以色列分裂是因所罗门拜偶像造成是事情发生后的一种神学反思(固然没有错),真正的原因是大卫所罗门王朝的极度奢靡挥霍统治背后全,加在以色列民肩膀上的重軛。

或者你要说:“就是你们这种读了神学的人,喜欢吹毛求疵,不会单纯相信。”其实还用不上什么神学,今天我只用一般华人教会都爱用的“启导本”圣经来跟你谈!细读“启导本”有关《列王纪》及《历代志》的导论、参考资料及注释,就可看到编者已有相同的看法,只是一般读者没有这么敏锐的心思去发掘。

为什么信徒要羡慕所罗门王的圣殿、祭祀和维持圣殿的庞大祭司体制?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的以色列民,你肯定不会喊“哈利路亚”,因为为了维持这一切凸显帝王本身的荣耀过于尊荣上帝的奢华,是要牺牲许多民众的利益。《王上》422-23记载了所罗门王宫一天的开销,细面约6600公升,粗面13200公升、肥牛10只、草场的牛20只,羊100只等等。“启导本”《列王纪上》的参考资料(527页)“以色列国虽已空前富有、繁荣,但。。。一般民众享受不到其成果,反而苛捐杂税日重。国家外贸所入都用在偿还债务、支付王宫官吏薪金、工匠工资和圣殿、王宫的维持费上。”

“启导本”《历代志上》参考资料(624页)写到:“本书的目的已如前述,但作者也非全无微词,只是触笔极为含蓄,例如。。。和《代下》173说约沙法‘行他祖大卫【初】行的道’,字里行间透露作者理想英雄人物也有软弱和失败。”换言之,就是说大卫其实只是出道之“初”行上帝喜悦的,我们却以一句“合神心意”来概括整个大卫的生命,神化他一切所作所为。

其实大卫深谋远虑,虽然只是被膏立为王,却晓得挟持祭司以号令天下,将圣殿搬到自己家(王宫)隔壁,这点倒是扫罗王也没犯上的毛病。借建立圣殿而将天下的黄金财宝汇聚到自己的身旁(单至圣所就贴了39600磅的黄金,代下38),不但可以巩固王权,更是让其他支派在政权及神权上尽失先机,永无翻身之日。

建设圣殿、王宫及各地的驻防城不但需要金钱,也需要劳动力。不论钱财还是苦力,除了向邻近小国榨取,都是往以色列民开刀,所以所罗门王一去世,北国十个支派的人民代表就聚集在以法莲山地的示剑,发动了茉莉花革命。因政情危急,罗波安被逼移驾到示剑接见百姓,但蠢钝如猪的他却看不到迫于眉睫的分裂危机,自然错失化解之道。以色列民的诉求就是:

“你父亲使我们负重轭、做苦工。现在求你使我们做的苦工、负的重轭轻松些,我们就事奉你。”《王上》124;《代下》104

再次,“启导本”的注释明言(677页):“以色列王国的分裂在所罗门王时代已种下祸根。”另外在668页,说到以色列民所服的苦役“这种苦役后来又增无减,弄得民不聊生,成为日后南北分裂的远因”。

所以,不要想将大卫、所罗门的那套再次套用在今日的教会,那不是荣耀而是败笔。大卫、所罗门的荣华奢靡,不是上帝的美意,因为《申命记》1716-17已经列明立王的条例。更明显的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已将上帝的心意显明,将当行的道指教了我们。

“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翰福音》


Saturday, June 4, 2011

蜕变中的扫墓礼仪


小的时候,每当清明节,家里七个加上隔壁叔叔的六个小孩,两个家庭的人在祖母的幕后指导下,都是浩浩荡荡的去扫墓。祖母虽然总是没有同行,但却是幕后的“摩西”;策划及指示一切细节。事前当然备好拜祭的祭物,分别是香烛、金银熠纸、纸衣箱等焚烧的祭品和烧肉、鸡、发糕、水果、白酒等食用的祭品。事前祖母总是再三嘱咐大家要穿得体面光鲜,免得丢了先人的脸,所以每个人总是穿得整整齐齐的。

当时我们这班小孩,说到扫墓,都是兴致勃勃的,因为可以到山坟(墓地)玩。记得在搬迁前的旧墓地,祖父坟墓附近有一个很大的祖坟,墓前是一个大大的圆形水池。当大人们忙着拜祭的时候,我们喜欢在哪儿放纸船。一次哥哥不晓得从哪里弄来了一艘小小的塑胶电动艇,大伙就在这池上让这艘小艇来回的奔驰,玩得不乐亦乎,吸引了许多人观看。

现今祖母不在了,大家都长大了,也散落不同的地方,不能像以前那样总动员的去扫墓。清明节前,和妈妈、姐姐、妹妹去扫墓。现今不是很多人来,但却要去好多个墓地。祖父祖母的,外公的,外婆的,父亲的。

来到祖父祖母的墓前,看到一位远方叔叔和婶婶拜祭后留下的食物。猪肉、鸡蛋、发糕、肉包、水果等都原封不动的遗留原处。这使我想起小时候的情景,那是拜祭的食物虽然丰富,但过后都会带回去在祖先灵位前再拜一次,让后食用,只会留下一些便宜的糕点。那时大概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因为大家普片贫穷,迫切需要那些食物。当然,大家会美其名为吃了好领受祖先的祝福。留下的食物也会被一群群在山坟流荡的小孩捡去。

现今的人除了特别安排的以外,大都不吃拜祭过的,说是为了卫生的缘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口袋里银子多了,不在乎。留下的食物,也没有人来捡,因为时代不同了。

华人传统拜祭礼仪,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时代变化;宗教礼仪,其实也离不开人们生活形态,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因此,不论哪一种信仰,固步自封的坚持某种礼仪形式而无视实际生活需要的举止,都是无谓的。

我们每年都是带着花来扫墓。

前人留下的祭物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