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1, 2013

印尼Panipahan短宣


第一次参加到印尼苏门答腊廖内省的Panipahan短宣,出发前真的不知道是指什么地方,因为它在印尼地图上也难以找到。从训练会中知道的只是要从吧生港出发,乘船三个半小时,到达杜迈港,然后乘车三小时到达Bagansiapiapi,过一夜后第二天再乘船一个半小时,就可以抵达Panipahan。虽然大同教会已经是第四次到Panipahan短宣,但队员中只有两位成员曾经到过,加上他们虽然到过却非领队的人,所以大家对整个行程及当地的情况是非常模糊。

带着许多的未知,我们还是凭信心踏上征途。感谢上帝,整个行程都蒙主的保守。虽然在杜迈港的关卡、到Bagansiapiapi的路上以及在要前往码头乘船的过程都遇到一些小问题,但靠着主恩,都顺利跨过,平安抵达目的地Panipahan。这个海上渔村,住着许多印尼华裔,有一间建在海上的学校卫理学校,就是我们落脚之处。虽然我们决定短宣日程的时候,无法查询当地卫理学校的上学日程,加以配合,但上帝却巧妙的让我们短宣的日程,落在他们考试完毕,学期放假之前。这样的一个好时机,让这次的短宣队比之前的几次,都能接触到更多的中、小学生。

Panipahan这个小渔村,因华裔人口较多,特别在早期都是以捕鱼为业,所以庙宇特别多。华裔居民中基督徒非常少,除了卫理教会,只知道有一间布道所。短宣队除了与中、小学生聚会,分享福音,也探访一些华裔家庭。虽然许多家庭都是膜拜传统华人神明,但他们都非常友善好客。但因这里的华裔居民特别是年长一辈只通晓福建话及印尼语,福音事工需要突破语言的障碍。


短短几天的短宣,能做的虽然微不足道,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主耶稣所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 ;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不论是在当地华裔居民当中还是有六百多学生的卫理学校,要收割的庄稼真是多,但做工的人少。福音事工当然不能单靠任何短宣队短暂数天的工作就一蹴而就,我们只能祈求庄稼的主,打发更多的工人进入禾场,委身于当地的福音事工。求主怜悯我们。






在Bagan卫理教会巧遇佳佳

Saturday, October 19, 2013

新眼光、新看见


(此文刊载于长老会原道堂2013年差传手册)

〈罗马书〉第一章第一节使徒保罗这样的自我介绍:“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蒙召作使徒,奉派传上帝的福音。”C.E.B Cranfield 在其著作《罗马书注释》里作了一个紧贴原文的翻译:“保罗,基督耶稣的奴仆,蒙呼召的使徒,为了宣扬上帝福音信息而分别出来的。”这样的翻译,让我们看到保罗在未提到他事奉的职分之前,首先强调他的身份-基督耶稣的奴仆。

一般上,我们将保罗如此的宣告视为他个人的委身告白,表示他完全的归属、全然的忠诚于主耶稣基督,就如一个奴隶完全的降服在主人的手下。在〈旧约圣经〉奴仆或仆人是上帝所重用的人的尊称,就如摩西、约书亚、大卫、与众先知,都被称为上帝的仆人。

但是,当我们将这节经文放在第一世纪的处境来看的时候,保罗如此的宣告也可能另有所示。要知道当时的地中海沿岸包括以色列都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每个臣民都是罗马皇帝的奴仆,都只能称罗马皇帝为主。在大马士革路上主耶稣开了保罗的眼,仿佛给了他新眼光、新看见,看到在属地的罗马帝国之上,有一个超然的国度,在属血气的帝王之上,有一位超越万有的主宰。这个新看见使保罗毅然抛弃一切,称基督耶稣为主,一生都全然为这个属天的国度而争战。

今天,我们也应该像保罗一样,在基督里有新眼光、新看见,知道世上的强权国度,都会随风而逝,就如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帝国等世上的王朝列强,如今都不复存在,只有基督耶稣的国度,永远长存。因此,我们不要被现今动荡不安的时局迷惑,随着世界的局势,闻鸡起舞。我们应该有超然的眼光,看见属上帝国度的需要,以信心回应主耶稣基督的呼召,就如保罗一样,知道自己乃是属基督耶稣,被分别出来,为要宣扬福音,使上帝的国降临。

愿上帝帮助我们,使我们对差传的呼召,有新眼光、新看见。


Wednesday, September 25, 2013

一根草,一滴露


*(原文刊于《基督教长老会原道堂金禧纪念特刊》内〈现任牧者感言与展望〉)

原道堂创立于1963年,那年我还是个一岁大的婴孩。转眼间原道堂要欢庆设教五十周年,我也过了“知天命”的年岁。在上帝恩典带领下,我在“知天命”的那年加入了原道堂的侍奉行列。回想五年前回应上帝的呼召,在没有任何第三方的经济支援或侍奉岗位承诺下,完全放下地离开职场,进入神学院接受装备,持的只是一颗愿意顺服的心。五年后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有幸加入原道堂牧职行列,心中自是充满感恩。上帝是何等信实,是祂开始的,祂必然会负责到底。

虽然清楚上帝的带领,但难免心中有一丝的困惑,为何上帝要一个卑微如我的小传道,进入一个颇具历史、人才济济的大堂会?上帝让我想起一句俗语:“一根草,一点露”,当时我以为主要表达的是“祂的恩典够用”。带着战战兢兢的心,进入原道堂服侍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领悟。过去五十年来原道堂牧职长执及会友的付出与努力,当是令人肃然起敬;对于现任的资深长牧,也是大家敬仰及学习的好榜样。但经一段观察的日子,我深感教会的新生代,亟需回到信仰的原点:读经祷告、灵修生活。

如果说过去五十年先贤们为原道堂立下良好根基,展望将来,原道堂子弟不能失去信仰上的基本功,犹如富二代般的坐享其成,单单享受先辈的积蓄。基督信仰虽然是一个群体性的信仰,但这个群体还是由每一个选择藉着基督,回应上帝的信徒组成。今天,信徒活在一个大架构、大组织里面,好处是能共享资源、群策群力,坏处是容易在个人灵修上有所疏漏。“一根草,一点露”,每一个信徒都需要自己来到上帝面前领受那一份“活水”!若每根草都缺乏那点活水的滋润,整片草坪自然失去它的生命力。同样的,若每个会友没有藉着灵修连接于主,整个信仰群体难免落得流于形式,毫无生气。

信徒若不是藉着读经祷告的灵修生活来亲近主,从祂那里领受亮光和力量,则难以维持一个随从圣灵引导的生活。当我们不再听到有人说某段经文如何感动了他、上帝的话语如何引导了他、甚至上帝的话如何责备了他的时候,我们大概就是活在一个单凭眼见、靠世上的理学来行事的境界;基督信仰岂不只是沦为一种精神寄托?

因为我的百姓做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书〉213

今天,新生代的信仰危机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我们不是要拘泥于过去的方式,而是要传承信仰的精髓。你可以用IphoneIpad读《圣经》,问题是有读吗?你可以在舒适的冷气房间内、坐在意大利进口的真皮沙发上祷告,但问题是祷告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吗?


“一根草,一点露”,原道堂下一个五十年会如何,策略与计划固然非常重要,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系于每一个会友是否能做好基本功,藉着读经祷告、灵修生活,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结果。愿主大大赐福原道堂。

Tuesday, April 16, 2013

断章取义的迷思




为了让教会会友对教会诞生至今的两千年历史有多一丁点认识,决定在成青主日学简介教会两千年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为了有一个较有系统的叙述框架,决定以梁家麟先生写的《基督教会史略:改变教会的十人十事》这本书为课本,分十堂课来讲解。

来到第五课《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这课时,发现梁家麟先生并没有将教改后的基督教定位于高举理性的信仰,反而认为宗教改革者并非全盘推翻任何形式的灵修模式,只是改变了实践信仰的场景;从抽离世界的灵修模式改为在世而不属世的“俗世圣徒”模式。

“宗教改革者反对修道主义那种抽离世界的灵修模式。他们不是要将修道主义精神全盘推翻,而是主张一切属灵的追求,都得处在这个尘世中,并且不能是纯粹示范式或独善其身式,却须连著福音使命履践出来。有人说加尔文反对修道院,因为他看整个世界为一家修道院,他要信徒实践[在世而不属世] 的精神。事实上,更正教并没有放弃修道精神,只是反对出世的主张,而相信基督徒要在俗世中作圣徒,要成为[俗世圣徒] 。”《基督教会史略》

今天还有许多基督徒实践着灵修模式的信仰生活。对他们来说每日读经祷告默想上帝的话是信仰生活不可缺的一环。他们相信上帝会接着圣经向他们说话,相信在圣灵的光照下,圣经的字句会给他们带来真理亮光,使他们的灵命得到喂养。因此,他们常常在灵修中得到圣经话语的安慰与鼓励,也常以一些有感动的经文与他人分享。

但在倾向自由/新派信徒的眼中,往往觉得他们单单抽取圣经的某段或某句来表达一些看见是断章取义的行为,十分不可取,因为这样的诠释忽略了章节的上下文,无视整体叙事脉络。这样的指责,其实是无谓的,因为信徒不是在讲解整篇的经文或所谓的解经,他只是要表达某段或某句的经文所带给他的亮光或感动!不要忘记经文本身很多时候是独立成文的句子,有它固有的含义,不一定要看上下文才明白。即使关系上下文的句子,也不能否定在圣灵光照下所带来的意义,正如前面所说,引用者引用的那刻志不在解(整篇)经。

话说回来,可笑的是这些倾向自由派的人士却也在自打嘴巴,做自己所责难的事。例如,看他们以去神话的方式解释“耶稣使五千人吃饱”的段落就一目了然(太14:13-21; 6:30-44; 9:10-17; 6:1-15)。基本上他们的进路不外是:耶稣并没有用神迹使五餅二鱼变得更多,以致足够五千个男人吃饱还有余剩,只是耶稣透过一个愿意将自己仅有的五餅二鱼拿出来分享的小孩,感动了众人,以至使大家抛弃了自私的心态,都拿出所有的来分享,结果大家就吃饱了。

回到五饼二鱼的故事现场,人们看见小朋友的举动,大家也感动了,也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分享出去。一个接一个地把食物传下去,直到每一个人都得以饱足。
耶稣没有变戏法,祂所行的神迹,就是以爱感动人,使每个人愿意分享、学习关顾,留下一幅美好的画面,这就是最美的神迹。
今天,我们的五饼二鱼仍在口袋,还是已经分享出去?(引用)

看似堂皇动人又符合逻辑的解释,其实正是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圣经只有五餅二鱼故事的片段,这种解释就好混多了,问题是圣经提供了上下文。接下来的记事就自然的表明了耶稣确实在众人面前行了一个神迹,使大家得到足够的供养。

《马太福音》十六章,耶稣劝门徒要防备法利赛人及撒都该人的酵的时候,引用了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及七个饼分给四千人的事。如果不是出自神迹而仅是大家拿出自己的食物来分享,耶稣怎么能如此责备门徒呢?

《马可福音》紧接五餅二鱼叙事的就是耶稣在海上行走的记事。马可明显的以五餅二鱼的神迹来批判门徒的小信。
“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 
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可》6:51-52

《约翰福音》在五餅二鱼的叙事后,耶稣对紧紧追赶而来的众人所作的指责,证明他们身上是没有食物,反而是看上耶稣食物的供应而随尾跟来,亦不明白耶稣已经行了神迹。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约》6:26

所以,依照上述的分析,你可以看到新派的解经方式,如何的让人啼笑皆非,因它恰恰就败在“断章取义”之处。

Thursday, March 28, 2013

归回安息吧,朋友




那天听某博士讲解《创世纪》,讲到上帝用六日创造天地,在第七日安息了。他表示许多人误解了这段经文,以为上帝做了六日工,累了,要休息一天,过后又继续再做工。其实上帝是用六日完成了造物之工,在第七日歇了他所做的一切,安息了。这安息是一直持续,因为创造的工业已完毕,这也是上帝为亚当所预备的,就是享受安息、管理看顾园子。只是当亚当夏娃犯罪后,人才开始失去这安息,直到基督来到,引领我们重新得着那与上帝同在的安息。

朋友从某大会回来,显得神色凝重。他痛心的看到一大群资深的牧长,在台上滔滔不绝的喧嚷的不外是如何到国外去观摩别人的教会如何有(人数上的)增长、如何在别人的教会学习了什么增长策略。然而,这些人回来后依然在堂会中一筹莫展。朋友的闷纳的是为何他们不是在大会报告在上主面前领受了什么异象,有了什么方向带领。不是上主呼召了他们,使他们走上这事奉的道路的吗?是什么使他们不再听到主的声音?

听到朋友的内心话,我无言以对,脑海中忽然浮现了中古时期的修道者。他们大多数为了回应上主的呼召,舍去一切,变卖财产,捐给穷人后选择远离人群,过着一种以亲近上帝、等候上帝为首、以祂的话语为粮的生活。这些人对世俗的事显然是毫无把握,可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对上帝的事却比谁都有自信。许多居住在城市的人,不厌其烦的长途跋涉慕名而来,寻求他们的教诲、祷告、按手,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寻找到上帝的启迪和亮光。

反观今日的自己,生命言行无法反映出召唤主的权柄与能力,讲道流于八股,祷告毫无能力,关怀流于形式,每日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事工上,不论是旁人或自己,都欲以忙碌的事工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除此之外,也编排了频密的探访行程,想通过不断的接触来挽回渐渐远离的会友。但在面对会友种种的生命/生活困境,往往能够提供唯一实际的援助就是金钱(穷到只剩下钱)。当教会越显得步伐沉重、举步难行时,就想用更多的计划、节目来力挽狂澜,结果搞到大家更没时间亲近上帝或默想他的话。当人听不到上帝的声音时会怎样做呢?其中一个方便之门自然是欲以他山之石(观摩仿效),杀出一条血路,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因为我的百姓做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书》2:13

今天我们需要的恐怕不是更多的训练、更多的策略或活动。我们需要的乃是归回安息,学习放下一切的来跟随主,亲近祂、等候祂,听祂的声音。

“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若不是耶和华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诗篇》127:1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希伯来书》4:11

Saturday, March 2, 2013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观赏《少年Pi的奇幻漂流》The Life of Pi 之后,对李安或者说现代西方人所持的宗教观有些话说,至少要让我的孩子知道。首先对于标榜个人主义、自我负责(中心)的西方人来说,他们认为基督教那套上帝差遣无罪的爱子耶稣,为犯罪堕落的人类代死,以挽回人类的道理,是盲塞的。他们再也无法理解“让无辜的人牺牲,为有罪的人赎罪”的逻辑,所以他们響往印度教思想所展现的那种泛神、没有绝对的思想。为什么新纪元思维和印度教思想这么容易挂钩?偶然在《大使命》双月刊看到严凤山写的这篇《印度教的信仰迷思》,简易的对印度教信仰做了分析,就转载于下。


《印度教的信仰迷思》
嚴鳳山

印度教是甚麼?為甚麼印度教好像充滿了神祕性?對印度教有研究的畢氏說,解釋印度教仍是困難重重,因為這宗教沒有核心組職和信條,也沒有創始人,有的只是層層的信念和生活指引。(Source: Adrian Mayer, India, New York: Smith Mark, 1995) 印度教給人的感覺也可以說像一些咖哩香科,混雜了不同的男神、女神、日月星神,像是信仰萬花筒,又像是進入了世界宗教博物館。

導演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The Life of Pi),可以解說部分印度教的現象 (以下資料來源:嚴鳳山〈李安與皮辛的宗教信仰〉刊《時代論壇》1318)。從電影所看的影像,給人的感覺是色彩繽紛、輝煌奪目,與印度千變萬化、包羅萬有的文化很相近,電影內的奇幻故事也與印度教的神秘相呼應。這齣電影是講述印度少年皮辛(Pi)一家和動物園內的動物移居北美,在太平洋遇上海難,幸獲置於救生艇,卻發現船內有凶猛的孟加拉虎,而船外則是茫茫無際的海洋。少年皮辛靠著其宗教信念,在大江大海中,深信必有神靈扶助,因而產生心靈力量,無畏懼地與孟加拉虎共處一船。同樣,憑著盼念應付風急浪湧的時刻。

李安在這電影見證人在急難旅途中,實踐心中所盼所信,便不怕進入冒險之旅程,無懼旅途遇見的攔阻。這電影可以導引觀眾思考人生旅途,若沒有信仰的人生,如何能踏浪迎風笑猛虎。也許這是皮辛帶給無信仰觀念的影迷思索的問題。不知道這齣電影會否啟發在無神論環境中長大的社群思考信仰, 特別是一些活在逆境的中國觀眾形成一股風氣,追求信仰所帶來的力量?

從另一角度看,這電影亦反問惟獨跟隨基督的觀眾,普世宗教是否大致相同?在小說中,皮辛深信所有宗教都是一樣,印度教徒、穆斯林信徒和基督徒的信仰都是一樣,條條大路通羅馬,相信牛鬼蛇神的都可以上天庭。皮辛也認為,在世界宗教比較上,實踐信仰方面或許有些差異,但信仰的終極結果才是最重要。自少在印度教長大的皮辛有一個偉大包容的心靈,這也是印度教徒常誇讚的。對他來說,信甚麼神並非很重要,信心才是最重要。這齣電影反映了印度教和其它宗教相比,它來得更具包容性及多元化。

若要更明白皮辛的宗教迷思,便要瞭解印度教的哲理。以下簡單描述印度教特色:

1. 多樣選擇的宗教
筆者個人認為印度教最吸引世人的地方是可自由選擇所敬拜的神和偶像。印度教典籍其中一本聖書《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 第四章十一節如此說:
無論如何,無論怎樣的人接近我。
我也會如此接受他們:
他們可能會選擇不同路徑(宗教)
最後也能遇見天神如我!。
Whatever and whichever way men approach me
Even so do accept them:
Whatever paths(religions) they may choose
Finally lead to me Om!Arjuna
所以,每個印度教徒都認同信仰自主權。印度教便成為「自我決定」的宗教。在新德里大學教宗教哲學的捨揚達(Satyendra)主張,印度教引人入勝之處是神化身為不同形狀,只要信徒有信心,可以敬拜阿拉、耶穌、濕婆神、猴神或自己 (也可稱神),都是大同小異。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就是印度教徒堅持的理想信仰。捨揚達認為印度教能容納所有宗教,也是容忍其他最多宗教的團體(資料來源:Satyendra Kush, Dictionary of Hinduism 2000, Sarup & Sons Press: Delhi)。因此,這樣的鼓吹宗教自由,也構成了後期的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那些「我思故我在」到「我想我是神」的思想,蔓延到歐美及亞洲。

近期有統計指出,在北美居住的印度教徒計有70萬之多,當中包括不少非印度人在內。若你的朋友也曾想過自己是神,便可計算在印度教徒人口之內了!(嚴鳳山〈撲朔迷離的印度教〉刊《播道差傳月刊》20052)

全文请看以下链接

Sunday, February 3, 2013

交出你的心


                                                                  

经文:出埃及记41-5
4:1  摩西回答说:“他们必不信我,也不听我的话,必说:‘耶和华并没有向你显现!’” 
4:2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手里是甚么?”他说:“是杖。” 
4:3  耶和华说:“丢在地上。”他一丢下去,就变作蛇,摩西便跑开。 
4:4  耶和华对摩西说:“伸出手来拿住它的尾巴,它必在你手中仍变为杖。 
4:5  如此好叫他们信耶和华他们祖宗的 神,就是亚伯拉罕的 神,以撒的 神,雅各的 神,是向你显现了。” 


向摩西显现的上帝
~从王子到牧人,上帝如何塑造摩西的生命

我们读到的这段经文就是谈到上帝如何在焚烧的荆棘中呼召摩西,出埃及记的前几章告诉我们 摩西出生在一个危难的时代,因为以色列人生养众多,极其强盛,埃及法老王下令要杀死所有出世的希伯来男婴,只让女婴存活。但上帝却奇妙的保守了摩西,使他被法老的女儿认领了,被带到了宫中当着自己的儿子。使徒行传记载说:“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在他筹志满怀的时候,他尝试替他的希伯来同胞强出头,打死了欺凌希伯来同胞的埃及人,但这样的举动没有让他在同胞间得到任何的认同,反而最终因法老王的追究而逃离埃及,逃到远方的米甸地。这是发生在他40岁时的事。

就这样,摩西从一个埃及王子变成了一个旷野的牧羊人,从比自己希伯来同胞优越的生活变得一无所有,因为连他脚上穿的鞋都是他岳父的。就在这样平淡无奇、日复一日重复例常工作的日子,在离开埃及40年后,上帝才向他显现,呼召他出来,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进入迦南地。你可以想象,那时的摩西,一切雄心壮志,一切的宏图大计,都已经被辛劳平淡的日子,磨得烟消云散。所以,有些讲员喜欢用世界的那套来衡量这时候的摩西,认为摩西在上帝面前显得优柔寡断,毫无信心,就是因为他没有健康的自我形象。这样的诠释可说是本末倒置,因为整个叙事的铺排,就是要让我们看到只有当摩西学会了放下自我,一无所靠的时候,上帝才可以用他。摩西40岁的时候走出王宫,以为靠自己的身份地位,可以为自己的同胞打抱不平,却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上帝要托付摩西的使命却是更大的,超乎摩西年轻时可想象的,就是带领全以色列人出埃及。然而,上帝需要用另一个40年的时间来塑造摩西的生命,让摩西觉悟到非势力、非才能,甚至连在心头的一丝念头都被根除后,上帝才开始呼召摩西出来为祂事奉。

这么说是否意味着摩西在埃及王宫所学的、在旷野所经历的都是白费的吗?当然不是。日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环绕旷野四十年,书写律例典章,行军和审判诉讼时,这些学问经历都能派上用场。今天我们也不是教导会众学问不重要,知识不重要,专业训练不重要,只要来教会聚会祷告就可以。不,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上帝的掌管之下,我们不是要拒绝这些东西,而是要谦卑的将这一切摆上,让主来使用。所以不论年轻人还是年长的都要乘有机会的时候多学习,多充实自己,努力耕耘,多赚点钱,但不要以为单靠这些,我们能为主做什么,我们要谦卑的将这一切和自己交托给上帝,让祂使用。


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上帝
~只要顺服,上帝能将我们手中平凡的东西变为神奇

上帝说:摩西,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摩西心存敬畏,照着上帝的吩咐做了。然而,摩西一再以诸多借口推搪,不接受上帝的委派。上帝接着问他说:你手上拿的是什么?摩西回答说:是杖!。上帝说:把它丢在地上。摩西按照吩咐,把杖丢在地上,杖立刻变成蛇。他恐惧地跑开,然后又小心翼翼的依照上帝的吩咐拿起来,蛇立刻变回杖。这个举动:丢下拿起,含有顺服和转化的意义。上帝的命令,摩西遵行了,神迹就发生了,目的是带来生命的转变。

杖代表什么?是一根被砍下来、干枯了的树枝,没有生命,是死物一个,硬绷绷的,我告诉你死尸就是硬绷绷的。但一个本来就死的东西只要你顺服上帝的命令,交出来,上帝可以使它变为活物、一个有生命,会动的生物!一支硬绷绷的杖,竟然变成了一条生猛蠕动的蛇。因为我们的上帝是一个位叫死人得生命,使无变有的上帝。(罗417)其实这里是说上帝可以叫死的变活,使本来不存在的变为实体。

上帝赐下每个神迹都有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私欲。我们应当恒切祷告,祈求上帝赐下神迹带来转变,但不可缺少了顺服和行动。为什么一些基督徒信主许多年了,但生命还是一团糟?因为他们不愿意顺服上帝的话,不愿意做出改变。譬如我们要求他人爱我们,接纳我们,但自己是否首先尝试去爱人呢?我们期望事业和生意得到良好的转变,但我们是否立定心志,努力工作?是否以正当诚实的手段去经营?我们祈求个人经济好转,但是否忠于奉献?只有当我们愿意顺服上帝的话,这神迹般的转变才会发生在我们的生命,也只有当生命的转变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时,世人才认得出上帝、那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向我们显现了,是与我们同在的上帝。是那彰显在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的上帝,要吸引人来归向祂,是我们生命中流露的基督芳香之气,令人对基督信仰另眼相待。

向我们显现的上帝
~经历上帝的大能,使人信上帝确实与我们同在

今天上帝要问我们的问题是:“你手上拿着什么?”这个问题当天提醒摩西,今天要提醒你和我原来我们的手上被赋予一些恩赐、能力和资源,我们必须做个好管家。不,这不单是在问那些较有才华或富裕的会友,而是每一个人。试想当年摩西看管的羊群、脚上穿的鞋可能都是他岳父的,但上帝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摩西的“杖”带有丰富的含义,第一,杖指向它的牧羊人身份与专业,因为他手握着杖,身当牧羊人的工作。第二,指到他手中管理的财富,因为他的杖,掌管着羊群,就是当时人的财富。第三,指到他的影响力,因为他以杖做指挥,在统帅他的羊群。你是否感到惊讶,原来自己手上拿着一根杖。这世上的财富、才干能力岂不是天父上帝托管于我们的吗?但我们需要成为一位精明的好管家。

80岁的摩西是一个平凡的人,好像今天的你和我,上帝给了他手上一根杖,也给了我们手上一根杖。上帝要使用平凡的摩西,也要使用平凡的你和我。问题是,你愿意将你手上的杖拿出来,让上帝带来改变吗?我不是说一小撮的人而是说每一个人,你是否愿意听从上帝的吩咐,在教会需要你的贡献的时候,将你所拥有的“身份、财富、学识和影响力”都拿出来献上吗?

今天教会需要每一个人都认清楚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工作,我们工作是因为要生活,而人是为上帝而活的,不然就毫无意义。正如保罗在《罗马书》说:“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著,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如果你真的明白这点,你就知道读经祷告、教会侍奉,团契生活是你生活的中心,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但当你晓得如此回应上帝,以上帝为中心时,丈夫、妻子、孩子、家庭、工作、事业、理想,一切都会归位,因为这是上帝的应许,当你先求上帝的国和他的义,这一切都要加给你们。

如果你不是这样,那你要想想为何当摩西的杖丢在地上的时候,要变作一条蛇,而不是其他的活物?今天上帝的话也要提醒我们,若我们捉住手中的杖不放,这杖其实分分钟可以变成一条蛇,叫我们惊慌失措,不知所措,就如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如果我们继续以追求世界的满足、以世界为我们生活的中心,为工作、为钱财、为老板而活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真的就如被一条蛇缠住了一样,非常挣扎,越挣扎就越辛苦,最大的错误是我们以为我们处理完了这个挣扎,才能好好的来侍奉上帝,不知道上帝就是要我们交出来,看清楚他本来的面貌。但当我们愿意交出来,让上帝带来改变,那我们再次顺服的拿起来的时候,这蛇所喻表的问题要再次变成我们手中的一根杖,但这杖是一根能见证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杖,因为你身旁的人都要看到上帝在你生命中的作为。

作为一个基督徒,很多年前我也经历过软弱的日子。但别误会,我所谓的软弱并非我离开教会,也不是说去杀人放火。我还是每个礼拜去教会崇拜,按月交奉献,在教会帮助做些侍奉,但我的日子是以工作为中心的,这就是我所谓的软弱。当我拼命去追求这些的时候,我的付出与成就不成正比。上司因为我的努力内定我的升级,但最终因为业绩不好而使到我的美梦成空。当我愿意降伏在上帝面前,交出我的心的时候,我们看到上帝带来的改变。我在工作上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这不是空谈,圣经(申命记)这样的形容:“若不是耶和华交出他们,一人焉能追赶他们千人,二人焉能使万人逃跑呢?(利未记268你们五个人要追赶一百人,一百人要追赶一万人,仇敌必倒在你们刀下。今天我们看到这个应许应验在以色列人身上。

弟兄姐妹,我们手中握住的,是一根死的杖,搞不好是一条缠累我们的蛇,交出来,上帝能使它带来转变,再拿起来的时候,他要成为我们手中代表权柄能力的杖,能够让世人看到上帝与我们同在的见证。

今天,我看到教会有许多人都在为生活挣扎,劳苦担重担;今天我看到教会的缺乏,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委身服侍,只有一小撮的人在做,也做得劳累不堪,很多时候恐怕我们真的穷到只剩下钱。这两样东西好像是两个毫无关联的问题,其实不然,只要我们把生活的优先秩序摆对,只要我们愿意降伏在上帝面前,只要我们愿意先为上帝摆上,人人热心服侍,教会就会兴旺,那么,上帝要来加给我们所需的一切,我们的家庭、工作、事业也要兴旺,形成双赢的局面。

结语
今世的生命是短暂的,不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所有的财富,资源和能力地位,很快就会归于无有,只有将这一切投资在上帝的国,才能存留到永恒。今天上帝还是在问我们每一个人:“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交出来,上帝要使它转变,成为一个祝福,一个继续结果累累,造就生命成长的祝福。这样,世人就要相信,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与我们同在了。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