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3, 2016

“新加坡生命堂转型见证—门徒导向的教会”讲座分享会


为了让原道堂各教牧长执进一步了解何为门徒导向的教会,江志海牧师特别安排了新加坡生命堂苏立中牧师到来分享教会转型的见证;如何将新加坡生命堂从一间传统的长老宗教会转变为一间门徒导向的教会。讲座会成功的在611日星期六下午2点于吧生路教会举行,当天约有150位长执教牧及会友出席了这个讲座会。

苏立中牧师的简介:
1981年毕业于印尼圣道神学院。
1984-1986年完成新加坡三一神学院与东南亚神学研究院联办之神学硕士学位。
1990-1993年考获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教义系博士学位。
1981-1984年在Batu Pahat附近一个小乡下从事开荒布道事工,1986-1990年担任峇株巴辖长老会救恩堂传道,后按立为主任牧师,1990-1991年担任新山和平教会主任牧师,1994-1998年任教于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讲师,1999-至今担任新加坡生命堂主任牧师。

以下是苏牧师在分享会中PowerPoint的内容,细述了教会的转型过程及成果。

1)引言

耶稣基督呼召我们来跟从祂,并且要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祂。(8:34)
祂也吩咐我们要使万民成为祂的门徒。(28:19)
作为牧者的其中职责就是要装备信徒成为门徒,使他们能“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4:12)
教会既然是基督的身体,就必然要成为健康充满活力能见证基督的群体。
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回应基督的呼召,放弃自己,以基督为中心,正如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所说与基督相遇,必须作出人生的抉择:若非置自己于死地,就是置耶稣于死地(either man must die or he kills Jesus)
他在狱中也曾写道:我们不该等到穷途末路时才仰赖上帝,上帝必须居于生命中心。不但在死亡中而是在生命中;不但在痛苦中而是在精神充沛的时候;不但在罪恶中而是在工作中。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建立这样的门徒?

2)我们的背景

新加坡生命堂乃属长老宗,于1883年由英国宣教士阁约翰牧师(John Cook)创立,当时是以潮语来聚会,因为信徒大部分是潮州人。目前除了潮语崇拜,还加上华语崇拜与英语崇拜,这是新加坡教会的特色,也是新加坡政府推广的教育政策所使然。
由于教会随应时代的改变,才让方言教会能继续成长下去,相反的,若以「不变应万变」,恐怕纯方言教会都荡然无存了。
我们教会的使命宣言是“荣耀上帝、宣扬主爱、塑造门徒”。其重点是“对内门徒训练,对外传扬福音,终极目标是荣耀上帝”。
由于教会从2003年开始逐步落实教会的使命宣言,聚会人数从约500人至今已倍增至1200人,感谢主恩。

3)我们为何、如何推动门徒训练?

事缘于1999年因上帝的带领,我本人正式离开神学院的教职,全然投入教会的服事,当时我满怀热忱并扬言要在三年内将教会的崇拜人数从4百多人突破至700人,然而日子过去了,增长并没有发生,这事令我失望与羞愧;
直到有一天,一位长老提醒说:「牧师,你都没栽种葡萄,又岂能摘葡萄呢?」,这席话如雷贯耳惊醒了梦中人,我们常常活在自己的「梦想」中,除非我们落实门徒训练的课程与功夫,教会质与量的成长是不可能发生的。

2002年我带领几位教牧一同前往香港恩福堂向苏颖智牧师「取经」,一个星期实地的了解与学习获益良多,恩福堂的副牧郑金城牧师的讲解与启发,决定了我们日后的培训事工。
回返后教牧团开始向长执会传递异象,培训小组组长并将教会团契小组化,在2003年正式落实此异象。接下来我开始编写四本培训课程—《新心的起点》、《现代人的福音》、《现代信徒的信仰》、《现代门徒的价值观》。教会要求凡有意受洗者、坚信礼者及转会者,都必须接受这四本为期一年的课程。
其他查经及训练课程则在团契(大组)或小组中进行,以基督的话语为中心建立信徒的信仰根基。
另一方面,传统以来教会已有相当完整的主日学课程,我们仍要求信徒参与每主日的主日学课程,从摇篮班到为老人家预备的识字班。对成熟的信徒则有神学课程的装备。

4)我们在推动门徒训练时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对于一间具历史性的教会,要改变其教导与牧养的模式是谈易行难,一方面是人本性容易安于过去的传统与现状,另一方面,不愿意承认过去的不足。然而我们清楚了解,若不改变,我们将无法带动成长,最终将会沦为“夕阳教会”,因为当时我们教会超过一半的人数是在60岁以上者。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羚羊在跑,狮子也在跑,为了生存,羚羊必须跑得更快。在这剧变的世界里,企业界已从「不变则亡」的发展到「不速则亡」的断言,意即企业的胜负取决于应付市场的变化速度。
同样的,教会必须迅速的改变与更新,以便能更有效地服事现代人;这也附合圣经的教导—「要心意更新而变化」,这样才能「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12:2)
要不然,我们将沦为只能让旁人论长说短的古董。教会必须改革或革新,并且要按正确方向改革,羚羊若往狮群方向跑,就是自寻死亡。

所以所谓的速度(velocity),并非速率(speed),而是由速率和方向(direction)所组成的,意即在明确的方向上加快你的速率,这方是速度。(速度=速率+方向)
同样的,地方教会或宗派教会都具有各自的历史与传统,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历史传统的轨道上进行改革,例如:若我将“灵恩”的作法带进传统的宗派教会进行“改革”,结果不是造成教会分裂就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不然就是将教会变得“四不像”。我们必须明白,不是任何成功的模式或方法都可以成为一切有效的准则。

当教牧团提出改变的方案时,在长老宗,长执会是关键性的组织,他们的态度将决定有关方案可否落实。当时,大部分长执是犹疑不决的,其中一位反对的长老则道出他的心声:「我们过去的模式好好的,为何要改变?若将过去的拆了,新的又无法建造起来,到头来不是两头不到岸。」我的回应是:行走是有可能跌倒,若担心跌倒,最好的途径就是永远躺着。
然而由于有一两位具影响力的长老大力支持,经过多方努力与挣扎,特别是教牧团的同心,终于突破困难,使改革变成事实。
改革的第二个挑战就是耐力,不少人在努力后的几年里没有显著成果,就开始改弦更张,结果到头来一事无成。所谓的百年树人,经过七八年后,教会信徒的成长开始显出其活力了。

5)我们以团契小组为进路的门训成果

首先,由于大家一起受训、一起挣扎、一起分享与分担,家的团契关系开始建立起来。例如:过去参加丧事礼拜的弟兄姐妹寥寥无几,如今则是大部分的团员都会出席;若有任何需要,大家都会相聚一同祈祷。这种在基督里的情谊不断在加深。
第二,从教会增长来看,信徒的素质提升了,对神的话语愈加追求,也会藉着“三福”传福音,有些则以“成长八课”栽培新朋友,有些则陪伴新人参加“福音班”;除了人数开始增加,我们去年的奉献也增加了24%
第三,我们门训课程包括对宣教的认识,并由团契认领宣教工场,我们的差传部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北、尼泊尔等地开设宣教据点,今年则开始探索前往缅甸与柬埔塞。另设社关据点在中国与尼泊尔。
团契则定期差派弟兄姐妹前往有关据点服待,履行耶稣颁布的大使命,这无形中加深弟兄姐妹委身的精神,正所谓“施比受更为有福”。

6)我们的跨文化宣教事工

本堂的宣教事工是从近处到远方,从同文化对象到跨文化的群体。首先,我们到西马植堂,目前已有三个宣教据点,其中两间已自立。后在泰北也开设两间教会,目前正计划开设第三个宣教据点。这些都是以华族同胞为主。
今年则将前往缅甸与柬埔塞与当地教会合作,从事向操潮语的华人传福音。另外,多年来我们常在中国各地,包括在神学院及培训中心进行培训事工,及在河南装备主日学老师,从没有主日学到目前每周超过3500位学生参加主日学。
在跨文化事工上,多年来我们差传部与社关部合作,关怀艾滋病村病人家人的需要,支持他们的家中小孩升学,提供家庭一些基本需要,这事工主要在中国河南及尼泊尔,藉此我们开始在尼泊尔设立第一间教会。
我们正计划将艾滋病事工扩展至印度。让主的福音以“道成肉身”的精神落实于此世。

2部:我与同工

小休后,苏牧师分享了有关教会领袖的素质及其功能。一间教会的成败很大部分取决于领袖的领导力。苏牧师认为人是先找到领袖,然后才认同领袖的目标,而不是一般领袖先寻到了目标,然后才找到一群跟随者。人们不见得一开始就追求有价值的目标,他们乃是追随那些能够推动目标的好领袖。他以一个图表简介了领袖与目标的关系。

领袖 +
目标
= 结果
不接纳
不采信
换个领袖
不接纳
采信
换个领袖
接纳
不采信
换个目标
接纳
采信
全心跟随

为了让教会的领导层更具活力,生命堂的长老在连任两届后都必须退下一届,让领导层不断获得新动力。有能力的长老在充电后若获得会众委托,也可以在休息一届后回到领导班子,与大家群策群力,这是他们教会的特色。


过后大家进行了分组讨论及简单的发表。苏牧师在讲座会结束前也为大家解答了一些问题。非常感谢苏牧师抽出宝贵时间和我们分享了生命堂转型的心得与实践经历,相信大家都得益良多,盼望原道堂也能赶上这转型的列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