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和散那”与“钉死他”的迷思


在受难周,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的“荣入圣城”事件是少数同时记载在四本福音书的记事。当时从各地各城上到耶路撒冷过节的犹太人,听见耶稣将到耶路撒冷,就拿着棕树枝出到城外迎接他,喊着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声势之浩大,一时无人可比。但数天后,当耶稣被祭司长和众人告到罗马总督彼拉多那里,彼拉多却查不出他犯了什么该死的罪时,四本福音书的作者都写到说众人高喊:“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

因为都是发生在耶城,数天之内的事情,许多人都会问到底喊“和散那”和“钉死他”的,是否是出自同一群人,这也是学者们喜欢钻研的课题。要在学术上证明这是出自同一伙人的呼喊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但若要从我们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去琢磨,恐怕许多人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叹;很容易接受这是出自同一伙人的声音。

过去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人需要你的时候,在人的口中,你可以是那么的完美无缺,宛如上帝在创世以先就为当日的需要预备好的角色,让你觉得是那么的义不容辞。但转眼间,当你的存在与别人的利益有冲突、人要拉倒你的时候,从同一个人的口中,你之前的优点顿时间都成为了你的致命伤。

人生的得失,我们可以看得淡然、看得从容,但令人伤痛的是我们看到人心的丑陋,特别是当这些事是出自你所尊重的人的口。诗人似乎也有相同的悲鸣:

【原来不是仇敌辱骂我,若是仇敌,还可忍耐;也不是恨我的人向我狂大,若是恨我的人,就必躲避他。不料是你!你原与我平等,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己的朋友。我们素常彼此谈论,以为甘甜,我们与群众在神的殿中同行。】《诗篇》55

没想到的是,十年后,历史又再重演。不同的是,我已晓得从容面对,因为我已明白,不论是什么身份的人,我们都只是蒙恩的罪人,都是需要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才能!不要忘记耶稣也曾如此说:

“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路》1819

求主怜悯我们。

Crucify, crucify him !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非死不可的迷思


数年前在朋友的诱导下开始架设了部落格,随心所欲的写些感言,当是转换心境的一种寄托。一年后将部落格移到Blogspot,发现许多当时一窝蜂跟进的朋友,都无法继续,即使是一个月写一篇。渐渐的发现大家开始流行玩Facebook,一种社交网站。博文显然要写文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随心所欲的藉文字抒发心里的感受,但FB的好处是你只要讲一句话,或抄一句半句,又可以回应同僚的话,最低消费是押一个“赞”;当然别人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回应你的涂鸦。

渐渐的,不少人放弃了博文,转战FB,也有开设讨论区的,邀请相熟的人加入。手机上网使FB更加便利,不论在何处都可以浏览,也可以发言、发照、发录像。FB成了社交上不可缺的沟通工具。但最后发现,FB的成功就在于回应了后现代世代的特征;一种不信权威,各自表述的心态。在FB上,各家各言是最大的吸引,既知道有人在看,却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

FB是各自的社交圈子,只有被许可加入的人才可进入你的页面浏览、留言,大家都会尽量吸纳朋友,即使有时只是朋友的朋友。问题是在这么一个混杂的圈子,其实很难有什么深入的交流,也因此大家都在谈些吃喝玩乐的事情,稍有争议性的发言,可能只会惹来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或不知所谓的回应,因为不是所有读者都了解这话是在什么处境中讲出来的。当然,既然是公开发言,也只好尊重言论自由的精神,但若自己的言论被歪解,或被衍生到完全相反的一方,那只得自己删除言论了。


试过自己也误解别人的意思,牛头不对马嘴的乱答一通,但造成别人的误会就糗大啦。例如,如果我在FB放张可口可乐的照片,加上一句:

“你无法改变『口可』;你只能改变『口味』。”
you can never change the COKE ; you’d better change your taste!

恐怕只有某个圈子的人看了会“会心一笑”,但不明其理的人就会觉得不知所云。如果是这样,倒还好,因为这是写给明白的人看的,问题是一些人就是要强解其意,无乱的答上几句;或画蛇添足,唯恐天下不知(会意的人反而不会出声),结果搞到脸主头大,成为众矢之的,真的非死不可!

所以,看到一些话,不知情的话请你不要随意回应,知道的话笑一笑就好。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