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9, 2009

那段灵风吹过的日子。。。


这学期上的“马来西亚教会历史”,规定学生要写一篇自己教会的历史。我信主加入教会时,教会刚成立不久,只知道设立教会的信徒是出自传统教派,如今事隔三十年,可谓沧海桑田,人事多变,只好走访一些关键人物,探寻教会设立的历史。

结论上来说,现今教会是在一九七十年代末,一班弟兄姐妹因灵恩信仰的因素,与保守的一派决裂,退出原来的教会成立的。间中多少和当年在大马闹得沸沸扬扬的灵恩运动脱不了关系。经与一些前辈访谈后,发现历史的真相—灵恩运动不是像一些极端反灵恩人士所说,因教会没有正确的圣经真理教导,会友灵命枯干,结果无乱听从一些人的煽情传讲,变得离经叛道。

当年在原来的教会,本有五六十位年长的会友,默默的持守聚会,后来来了一班青少年,开始了中、英文的青少年团契。当时,他们受到两本书的影响。一本是David Wilkerson著的“The Cross and The Switchblade”(中文译本《虎穴亡魂》),另一本是Mel Tari的“Like a Mighty Wind”(中文《灵风吹来》)。两本书主要都是见证福音乃是神的大能,能够为社会带来改变(第二本是写在印尼的大复兴)。

他们在团契中分享、传阅这些书本,大家决心要热心寻求主的引导,希望上帝也一样能够使用他们。结果他们恒心聚会、查经,也开始了礼拜天早上五点的晨祷会。后来有灵恩派的弟兄来与他们分享,但是着重灵命更新的教导,不是按手教他们说方言。所以,说方言不是教会的强调,生命更新才是。

这样,生命得着更新的青少年,不单热衷传福音,也以能力见证主的道。教会就在一个龙蛇混合—吸毒者、私会党横行的社区,将福音传开。会友人数短期内由五六十人爆增至百二三十人。因教会的制度,执事部是由会友直选,自然的青少年就囊括了所有重要的职位。这对于当权派当然是致命的挑战,遂以灵恩信仰非宗派正统教导为由,否定他们的地位。

当年灵风吹起时,的确为大马教会带来一阵的复兴,教会分裂其实是无关灵恩、说方言,很多时候实在是政治、权力斗争的结果。今天的教会,也无关传统、灵恩,需要的是被上帝的爱吸引、诚心回应上帝呼召的真信徒。

Friday, August 28, 2009

在书展买的书


与去年一样,今年也栽了学院的郑牧师和师母一同去看书展,不同的是今年没邀太太同行,因为书展不是在购物中心内,而是办公楼。幸有郑牧师带路,依时顺利抵达。开心的看到好多学院的同学都来了,赶忙探听一下有什么值得买的好书。不是说我的藏书丰富,而是看书速度太慢,好些想看的书都还没看,所以这次只选一些特别喜爱的,系列释经书就暂时不买了。结果只买了六本。



林荣洪著的《基督教神学发展史(3)》--前两部都买了,看到第三部当然要收。

鲍维均著的《古道新释—从使徒行传看以赛亚书中救赎历史的成全》。从新约看旧约,文本互涉;应该读得开心。

鲍维均、黄锡木等著《圣经正典与经外文献导论》。

黄锡木著《新约经文鉴别学概论》。这两本是好玩买的,看看自己有多无知。

曾思瀚、吴莹宜著《启示录的刻画研究—英雄、女性与国度的故事》。单从女性角色解读启示录天马行空的叙事,就值回票价。

姚西伊《为真道争辩—在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基要主义运动(1920-1937)》。[Deleted] 希望是有惊喜。

算一算,才花了247令吉,值得。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神学人的“职业病”!

星期四早上,是学院教牧小组团契的时间。每个教牧小组约有十位学生,由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有讲师辅导。那天,轮到一位一年班的姐妹带领聚会。祷告唱诗后,姐妹认为近日大家都忙于功课,心情紧张,决定要大家玩玩游戏,轻松一下。

她要大家玩的是一个儿童主日学的游戏,叫“大使命”,参加过主日学的人都不陌生。大家分两组、背对背排列,在主席喊“大使命“后,转身作出之前决定的姿势。这姿势有三种,“耶稣”、“魔鬼”和“人”。原则是耶稣胜过魔鬼,魔鬼胜过人,人胜过耶稣。每次对抗,看谁赢最多次。

这时,一位印尼同学问到:“人怎么胜过耶稣?不通呀!”。另一位接着说:“是呀,说魔鬼胜过人,会不会吓坏小朋友!”同学们都不禁哑然失笑,议论纷纷。带领的同学就说:“就改耶稣胜过人吧!”。同学们又大笑:“那么“人”一定输,怎么玩呀!” 。她气急了,直呼:“哎呀,你们这些神学生真麻烦,教主日学时,学生可不会想到那么多,只会玩得开心!”

但大家觉得神学不通,不能玩。老师就打圆场说:“我们可以说耶稣是那道成肉身,在世的耶稣,他的确被人钉死,是这样的意义说人胜过耶稣。”。

一位学生接着说:“是呀,我们不要说是人,而是罪人;罪人怕魔鬼,不是基督徒;是罪人钉死耶稣,那么就不必担心误导小朋友了。”大家又一轮嘴的议论一番,最后采纳了类似的看法。老师也笑道:“好啦,神学问题解决了,可以玩游戏啦。”那姐妹也就开心的带领大家玩游戏。

可能我们要笑神学人真的有“职业病”,什么都要以神学的角度来测度一番。但我觉得尤其教会的活动,我们其实都在传达信息和观念。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之间,不知不觉的传递了许多错误的神学,对弟兄姐妹的影响,可谓广阔深远。

先搞通神学,还是很重要的。

Monday, August 17, 2009

信仰与公共,双重是标准!

曾经听过某传道教导会友,要以主人的身份禁止家里的女佣进行宗教膜拜,因为她所拜的对象不同,所以主人要行使管制权力,保全家里的属灵气氛。

一位学校老师要求牧者为他祷告,因为他曾依从学校校长的指示,分发有关佛教的手册给班上的学生。牧者为他祷告前,当然不忘训导他一番,要他坚守基督徒的立场,下不为例。

我不是要批判谁,只是思考基督徒的信仰,在公共面向是否要持双重标准。我还在思考。想到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的时候,法老虽然苦待他们,但应该也没有禁止他们敬拜耶和华(我们解释说这是上帝的恩典保守)。想到以前基甸圣经协会到各学校派发圣经,若学校的校长也因坚持他宗教的立场,不给予方便,我们会为校长的坚持而赞扬他吗?(我们却迫切祷告希望他有一个宽阔的心胸)

我们这种双重标准,显然受到旧约圣经的影响。北国以色列和南国犹大的历史中有许多王。其本上分为“好王”与“坏王”。“好王”就得上帝祝福,“坏王”下场悲戚。什么样的是“好王”呢?就是一登基掌权,就肃清国中一切拜偶像的活动,“除掉外族人的祭坛和邱坛,打断神柱,砍下亚舍拉”,“不寻求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的,无论男女老幼,都必处死”。我们显然继承了这种激情,好让上帝完全掌权。

不可忘记的是,以色列人是与上帝立约的子民,任何一位王都有权力要求以色列民离弃偶像,归向上帝,兑现他们的承诺。王所处理的是以色列民对上帝的信仰操守,不是将它强加在外族人身上。

我不是说我们的信仰无需划清界限、可以和其他宗教掺杂苟同。但在公共的层面,我们要如何体现上帝的心意;上帝是要对付罪,不是要与人分隔。是否别人对我们强硬坚持他信仰立场时,我们就视为“逼迫”,但我们对别人强行坚持我们的信仰,就是实行上帝的旨意?

还是说,因为我们的神才是真正的上帝,所以我们有权这么霸道,持双重标准是我们的权利?

Monday, August 10, 2009

圣经的伦理要怎么教?



今天,因故要在教会负责教主日学。这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因为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主日学(中学时信主),也没有教过主日学。本来要与我同工的,却因故缺席,只好叫太太与我搭档。

在预备课程时,发现要教导的是“大骗子”那篇,谈到《创世记》中的雅各和拉班的故事,主旨是教导诚实的重要。在课文的后面,惊然看到了一个编撰的小故事,作为应用的教材。故事是说到一位年轻人要出远门。离开前,母亲多方嘱咐少年要诚实做人。在旅途中,少年与同行者被一班强盗打劫,大家心慌意乱的时候,少年就坦诚的告诉强盗他有四十块钱缝在衣服里面。强盗看他穿着寒酸,不以为真,他就趴开衣服取出钱来,结果就感动了强盗的头目,与众手下一起改过自新,从新做人。

基本上我们都认同说谎的不对,需要诚实做人,但要诚实到什么程度或有何例外的议题,在基督教伦理课中都找不到一个清楚的界线。如果主日学是这么样教导圣经伦理,而小孩子又听取了这样的教导,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难道夜里家中进了劫匪,我们(或孩子)要告诉他我们所有的财物所在,甚至提款卡的密码,才是诚实做人吗?

如果我们要这样教导孩子,但教会的成年人会接受这样的教导吗?还是说我们是讲一套做一套?这故事的“诚实”是否就是圣经所要表达的伦理呢?

忽然想到马太福音17章耶稣与彼得缴纳圣殿税的记事,耶稣明显没有坚持他的立场(上帝的儿子岂需要向自己的父亲纳税),诚实的告诉征收圣殿税的人说他是上帝的儿子,不需要纳税。一些解经家也注意到这里的耶稣一反常态的不以力挽狂澜的姿势,坚持“真理”的立场。但他们却将它解为这只是关乎耶稣个人得失的问题,所以他选择不要绊倒他人。无论如何,我看到的是耶稣并非一位教条主义者。

结果,我没有在主日学唸出这个故事。我不晓得其他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个故事,但在我还没有把握好这伦理的教导时,我需要更多的探索与理解。

Saturday, August 8, 2009

到底是谁在掌权

上罗马书释经课,其中一个要求是学生分组研究一段经文然后作课堂报告。整个探讨当然要参考学者的研究,但更要回到希腊文圣经作句型分析。我们的一组抽到的经文是5:12-21节。

这样的探讨容易被误解为纯粹学术、为满足课业要求的作业,形而上,在信仰生活中可有可无、属纸上谈兵,无实际果效。但通过组员对经文的仔细查考(每人负责读两本主要参考书)和讨论(交换学者的见解并加以评估),发现自己对好些经文的诠释,都受到教会传统思想的影响多于经文本身所表达的。重新的发现,不单解开了自己的迷惑(左右为难的理解),更是纠正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当然,我们不敢轻率的以自己的看见作为标准,课业发表就是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检视我们的探究成果。老师也帮助我们进一步锁定经文及保罗神学的核心,使到整个保罗思想脉络一览无余。

当中最叫我惊讶的发现还是在第17节:“ 若因一人的过犯,死就因这一人作了王(掌权),何况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岂不更要因耶稣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掌权)吗?” 一般上我们会解为信徒得救前,死在人生命中掌权,得救后换了耶稣基督掌权。这似乎是来至传统教导的影响,强调要对付魂的生命、清除自我意识,好让基督完全掌权的观念。

但17节是说“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赐之义的,…..在生命中掌权了”(much more surely will those……exercise dominion in life, through the one man Jesus Christ)我们是藉着上帝的洪恩及所赐的义(基督的救赎行动),得以脱离死的掌权,重拾生命的掌权。这个重拾的自由,使我们可以在许多的事上,选择让耶稣基督来掌权。(分别是,我们做的抉择。)

那种“不是死掌权就是基督掌权”的观念容易使我们以为在神的眼中是不容有“我”的存在。极端的信徒真的会在每个早上先求问“主啊,我今早应该吃面包还是云吞面?”。去到菜市场,要问主今天应该买什么菜? 因为我不能作主!这点在择偶的事上,更是显露无遗。不少的人就曾问我:“我想与某某姐妹交往,但不知是否是主的旨意!”真不明白到底是主要找对象还是他要。其实论到婚姻,圣经也是给我们一些原则,厘清信仰层面的可与否,其他还有许多是要我们自己去判断的。

其实,这段经文就连接回创世记1章28:“要繁殖增多,充满这地,征服它;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爬行的所有生物。””和启示录22:5“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 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知道是藉基督使我们自己掌权,更是要恐惧颤惊,作成得救的功夫(腓2:12),就是选择随从圣灵而不随从肉体而行。

所以,严谨的学习,不但不会使我的灵命受损,反而是清楚知道神对我的期待,也了解神的作为,使我信得更加踏实。我的心更因认识真理而喜乐跳跃,将荣耀归于至高的上帝,阿门。

Saturday, August 1, 2009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什么

某日某教派的牧师受邀来学院,客串的讲了一课有关他所属宗派的历史。他提到在其派下的正牌牧师都得每年向总会更新牧师执照,也需缴一些费用。而总会就会用这些费用来替牧者们购买保险。这本来就没什么问题,但他坦言保险公司本来以为当牧师是一种低风险的职业,没想到一年下来,区区数百人的牧者中,死伤、患病的人数却叫保险公司赔到吃不消。结果数年间他们换了四间保险公司,保费节节上升。
牧师坦然率直的分享,是我感慨万分,想到一些的牧者常常偏离福音的核心,喜欢在讲台上将信心讲成绝对化,犹如只要有信心,就什么都可能,又将信徒的软弱、挫折、失败、痛苦都归咎于“没有信心”。他们喜欢以信心的见证来催逼信徒就范,也喜欢将这一切苦难失败归因于信徒没有来礼拜、祷告会,仿佛来教会的人是不会遇到不测的事。或又喜欢将信耶稣当作是解决人一切问题的管道,仿佛不论你有什么问题,只要信耶稣就解决了。慢慢的信徒连生病去看医生也变得有罪疚感(因为没有及时依靠那大医治者耶稣)。
如果凡事都是只要有信心,为何保罗还要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需要筹款?写封信去叫他们操练信心就得了嘛。当保罗被囚时,教会也不需差派以巴弗提去服侍保罗,保罗还缺信心吗!

这样说,我是不信上帝,或对上帝缺乏信心吗?

我信上帝是因为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个比这一切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问题使我回到信仰的核心。我信上帝是因为相信不论在何种境况中他的恩典都够我用。不单够我用,也够“我们”用。所以,我需要有信心活在群体之中,而不是为自己而活。这信心没有使我乖戾祷告、认识神的话、依靠圣灵的生活,但这一切是为了要我学习如何做“人”,而不是脱离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需面对、经历、承担的一切。

雅各说:“我的弟兄们,你们不应该有太多人作教师,因为知道我们作教师的将受更严厉的审判。(雅3:1)看来若搞不清信仰的核心,当牧者第一件事还是要先买保险。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