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0, 2016

转载:《老照片說故事》余光中左右手演奏會


文、圖/游漢維

「余光中左右手演奏會」是五十年前余光中教授所主導的一場朗誦會,由余教授親自朗誦他自己的散文「左手」和詩「右手」。

余教授早年曾把他的散文集題名為「左手的繆思」,他說:「這隻右手不斷燃香,向詩的繆思。可是僅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這就是余教授獨創左右手代表散文和詩的由來。

主辦演奏會的是台灣大學的學生團體海洋詩社。一九六六年春天的一個傍晚,教室裡擠滿了四、五十個對余光中的現代詩著迷、對他獨特風格的散文好奇的年輕學子,會上當然也穿插了他日後最為聽眾陶醉的創舉——讓聽眾集體參與部分的朗讀。

我念的是土木系,和詩社本來扯不上關係,只因為我經常幫忙詩社製作海報,偶爾也義務設計詩集封面,所以成了詩社裡唯一跑龍套的外行人。

演奏會結束後,詩社的同學和余教授合影。我因為畫了那張海報,算是工作人員,也擠進了照片裡。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余教授恐怕早已不記得,在他左右手呼風喚雨的文學江湖裡,早年這一場原始的文字演奏會;他也無從得知,有一個在江湖外看熱鬧的外行粉絲,把雪泥上的印記珍藏了整整五十年。

原文刊于:北美世界日报

Monday, November 21, 2016

让音符跳跃的编曲大师曾崇烈


来到双溪龙教会牧会不久,在一次的探访中,有机会和曾崇烈弟兄密切交流。虽然初次见面,崇烈弟兄非常随和亲切,很快的我们从爬山谈到工作。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崇烈弟兄从事着一份非常特殊的职业--专业的编曲/配乐师。当我们听到一首动听的歌曲时,可能会查看下作词、作曲的人是谁。有时是分开两人,有时是同一人作曲填词,但我们大概少留意编曲的是谁吧。歌词是什么我们当然明白,曲就是那首歌的旋律(曲调结构),编曲是做什么呢?编曲可说是根据已知的主旋律,和创作者希望表现出来的作品的风格,专门为这首歌曲或者是音乐作品编写伴奏和声进行的过程。换言之,一首歌的词曲创作完后,必須将这清唱的旋律加上其他的乐器伴奏,演奏,才会变成我们在市面上所听到的音乐。鼓要怎么打,吉他要弹什么旋律,钢琴要下什么和弦进行,前奏要什么旋律,間奏尾奏,什么曲风要配上什么乐器,这就是“編曲”的工作了。

例如大家熟悉的黄飞鸿电影主题曲《男儿当自强》,撼动我们心灵的不单是那激动人心的歌词,而是编曲者为它配上了令人听了热血沸腾的音乐;缓慢而沉重的鼓声,由缓至急,给人一种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动力,而唢呐的主题旋律演奏更是气势磅礴!记得以前每次婚宴上菜时,当灯光调暗,射灯打在端着佳肴列阵而出的侍者身上时,餐馆都会播放这首歌,加上干冰喷雾,营造一种君临天下的效果。我想这是解释编曲/配乐最好的例子。
作品记录

崇烈弟兄是全职的编曲/配乐师,目前在大马属于非常稀有的人才,因为大多编曲者都是业余性,产量也有限。参观了崇烈弟兄的工作室,里面有电子琴、混音器、电脑等等,主要的编曲工作都在这里完成。后制工程也有在音乐公司的录音室完成的,特别是要加上特殊乐器如二胡、笛子或萨士风等,因此,他主要都是在家里上班。

二十多年前崇烈弟兄是位钢琴老师,偶尔才作一些编曲工作,后来在友人的邀约下,从峇居銮来到吉隆坡,开始专注编曲的工作直到如今。编曲工作包括一些歌手翻唱经典名曲时,由他为歌曲配上不同风格或色彩的音乐,给歌曲带来新气息。有时也为一些新歌配乐,也有一些客户只是提供简单的曲调,由他整理润饰后加上各种乐器的伴奏,使整首歌更美妙动听。他的作品多出现在Astro的电视剧里,如《大团圆》、《断掌的女人》。许多贺岁歌曲也是由他编曲,如钟盛忠、钟晓玉的新年团圆专辑,另外他也曾为卓依婷、小黑、罗宾、庄学忠、黄慧仪等歌手的专辑作编曲的工作。
奖牌

崇烈弟兄是居鑾长老会佳美堂的会友, 19881120日在实里拉龙佳美堂受洗。
大约16岁左右, 朋友的姑姑-远英姐是一位虔诚和热心传福音的基督徒, 每次看见他都向他传福音, 也鼓励他去教会参与团契和崇拜。就这样他开始踏入教会, 也认识了上帝。之后还带领爸爸, 妈妈和弟弟一起信主。在佳美堂聚会的日子,崇烈弟兄也在教会参与各种事奉,如为教会的诗歌编曲、编排殡葬礼文的诗歌、担任主日敬拜司琴等,直到离开家乡到吉隆坡工作。现今他一家在双溪龙教会聚会,太太担任儿童主日学校长,两个儿子及女儿也在儿童主日学及青少团契参与事奉。今年崇烈弟兄也开始了主日崇拜的司琴事奉,并积极参与教会的各项活动,实现一家事主的好榜样。
崇烈弟兄一家


对于编曲配乐这行,我完全是门外汉,经崇烈弟兄不厌其烦的重复讲解后总算有一丁点认识,盼望大家藉着这篇报道,也对编曲的工作有所理解,更为人才济济的原道堂感恩。
与崇烈弟兄爬蕉赖阿伯山

Tuesday, September 13, 2016

“新加坡生命堂转型见证—门徒导向的教会”讲座分享会


为了让原道堂各教牧长执进一步了解何为门徒导向的教会,江志海牧师特别安排了新加坡生命堂苏立中牧师到来分享教会转型的见证;如何将新加坡生命堂从一间传统的长老宗教会转变为一间门徒导向的教会。讲座会成功的在611日星期六下午2点于吧生路教会举行,当天约有150位长执教牧及会友出席了这个讲座会。

苏立中牧师的简介:
1981年毕业于印尼圣道神学院。
1984-1986年完成新加坡三一神学院与东南亚神学研究院联办之神学硕士学位。
1990-1993年考获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教义系博士学位。
1981-1984年在Batu Pahat附近一个小乡下从事开荒布道事工,1986-1990年担任峇株巴辖长老会救恩堂传道,后按立为主任牧师,1990-1991年担任新山和平教会主任牧师,1994-1998年任教于新加坡三一神学院讲师,1999-至今担任新加坡生命堂主任牧师。

以下是苏牧师在分享会中PowerPoint的内容,细述了教会的转型过程及成果。

1)引言

耶稣基督呼召我们来跟从祂,并且要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祂。(8:34)
祂也吩咐我们要使万民成为祂的门徒。(28:19)
作为牧者的其中职责就是要装备信徒成为门徒,使他们能“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4:12)
教会既然是基督的身体,就必然要成为健康充满活力能见证基督的群体。
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回应基督的呼召,放弃自己,以基督为中心,正如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所说与基督相遇,必须作出人生的抉择:若非置自己于死地,就是置耶稣于死地(either man must die or he kills Jesus)
他在狱中也曾写道:我们不该等到穷途末路时才仰赖上帝,上帝必须居于生命中心。不但在死亡中而是在生命中;不但在痛苦中而是在精神充沛的时候;不但在罪恶中而是在工作中。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建立这样的门徒?

2)我们的背景

新加坡生命堂乃属长老宗,于1883年由英国宣教士阁约翰牧师(John Cook)创立,当时是以潮语来聚会,因为信徒大部分是潮州人。目前除了潮语崇拜,还加上华语崇拜与英语崇拜,这是新加坡教会的特色,也是新加坡政府推广的教育政策所使然。
由于教会随应时代的改变,才让方言教会能继续成长下去,相反的,若以「不变应万变」,恐怕纯方言教会都荡然无存了。
我们教会的使命宣言是“荣耀上帝、宣扬主爱、塑造门徒”。其重点是“对内门徒训练,对外传扬福音,终极目标是荣耀上帝”。
由于教会从2003年开始逐步落实教会的使命宣言,聚会人数从约500人至今已倍增至1200人,感谢主恩。

3)我们为何、如何推动门徒训练?

事缘于1999年因上帝的带领,我本人正式离开神学院的教职,全然投入教会的服事,当时我满怀热忱并扬言要在三年内将教会的崇拜人数从4百多人突破至700人,然而日子过去了,增长并没有发生,这事令我失望与羞愧;
直到有一天,一位长老提醒说:「牧师,你都没栽种葡萄,又岂能摘葡萄呢?」,这席话如雷贯耳惊醒了梦中人,我们常常活在自己的「梦想」中,除非我们落实门徒训练的课程与功夫,教会质与量的成长是不可能发生的。

2002年我带领几位教牧一同前往香港恩福堂向苏颖智牧师「取经」,一个星期实地的了解与学习获益良多,恩福堂的副牧郑金城牧师的讲解与启发,决定了我们日后的培训事工。
回返后教牧团开始向长执会传递异象,培训小组组长并将教会团契小组化,在2003年正式落实此异象。接下来我开始编写四本培训课程—《新心的起点》、《现代人的福音》、《现代信徒的信仰》、《现代门徒的价值观》。教会要求凡有意受洗者、坚信礼者及转会者,都必须接受这四本为期一年的课程。
其他查经及训练课程则在团契(大组)或小组中进行,以基督的话语为中心建立信徒的信仰根基。
另一方面,传统以来教会已有相当完整的主日学课程,我们仍要求信徒参与每主日的主日学课程,从摇篮班到为老人家预备的识字班。对成熟的信徒则有神学课程的装备。

4)我们在推动门徒训练时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对于一间具历史性的教会,要改变其教导与牧养的模式是谈易行难,一方面是人本性容易安于过去的传统与现状,另一方面,不愿意承认过去的不足。然而我们清楚了解,若不改变,我们将无法带动成长,最终将会沦为“夕阳教会”,因为当时我们教会超过一半的人数是在60岁以上者。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羚羊在跑,狮子也在跑,为了生存,羚羊必须跑得更快。在这剧变的世界里,企业界已从「不变则亡」的发展到「不速则亡」的断言,意即企业的胜负取决于应付市场的变化速度。
同样的,教会必须迅速的改变与更新,以便能更有效地服事现代人;这也附合圣经的教导—「要心意更新而变化」,这样才能「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12:2)
要不然,我们将沦为只能让旁人论长说短的古董。教会必须改革或革新,并且要按正确方向改革,羚羊若往狮群方向跑,就是自寻死亡。

所以所谓的速度(velocity),并非速率(speed),而是由速率和方向(direction)所组成的,意即在明确的方向上加快你的速率,这方是速度。(速度=速率+方向)
同样的,地方教会或宗派教会都具有各自的历史与传统,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历史传统的轨道上进行改革,例如:若我将“灵恩”的作法带进传统的宗派教会进行“改革”,结果不是造成教会分裂就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不然就是将教会变得“四不像”。我们必须明白,不是任何成功的模式或方法都可以成为一切有效的准则。

当教牧团提出改变的方案时,在长老宗,长执会是关键性的组织,他们的态度将决定有关方案可否落实。当时,大部分长执是犹疑不决的,其中一位反对的长老则道出他的心声:「我们过去的模式好好的,为何要改变?若将过去的拆了,新的又无法建造起来,到头来不是两头不到岸。」我的回应是:行走是有可能跌倒,若担心跌倒,最好的途径就是永远躺着。
然而由于有一两位具影响力的长老大力支持,经过多方努力与挣扎,特别是教牧团的同心,终于突破困难,使改革变成事实。
改革的第二个挑战就是耐力,不少人在努力后的几年里没有显著成果,就开始改弦更张,结果到头来一事无成。所谓的百年树人,经过七八年后,教会信徒的成长开始显出其活力了。

5)我们以团契小组为进路的门训成果

首先,由于大家一起受训、一起挣扎、一起分享与分担,家的团契关系开始建立起来。例如:过去参加丧事礼拜的弟兄姐妹寥寥无几,如今则是大部分的团员都会出席;若有任何需要,大家都会相聚一同祈祷。这种在基督里的情谊不断在加深。
第二,从教会增长来看,信徒的素质提升了,对神的话语愈加追求,也会藉着“三福”传福音,有些则以“成长八课”栽培新朋友,有些则陪伴新人参加“福音班”;除了人数开始增加,我们去年的奉献也增加了24%
第三,我们门训课程包括对宣教的认识,并由团契认领宣教工场,我们的差传部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北、尼泊尔等地开设宣教据点,今年则开始探索前往缅甸与柬埔塞。另设社关据点在中国与尼泊尔。
团契则定期差派弟兄姐妹前往有关据点服待,履行耶稣颁布的大使命,这无形中加深弟兄姐妹委身的精神,正所谓“施比受更为有福”。

6)我们的跨文化宣教事工

本堂的宣教事工是从近处到远方,从同文化对象到跨文化的群体。首先,我们到西马植堂,目前已有三个宣教据点,其中两间已自立。后在泰北也开设两间教会,目前正计划开设第三个宣教据点。这些都是以华族同胞为主。
今年则将前往缅甸与柬埔塞与当地教会合作,从事向操潮语的华人传福音。另外,多年来我们常在中国各地,包括在神学院及培训中心进行培训事工,及在河南装备主日学老师,从没有主日学到目前每周超过3500位学生参加主日学。
在跨文化事工上,多年来我们差传部与社关部合作,关怀艾滋病村病人家人的需要,支持他们的家中小孩升学,提供家庭一些基本需要,这事工主要在中国河南及尼泊尔,藉此我们开始在尼泊尔设立第一间教会。
我们正计划将艾滋病事工扩展至印度。让主的福音以“道成肉身”的精神落实于此世。

2部:我与同工

小休后,苏牧师分享了有关教会领袖的素质及其功能。一间教会的成败很大部分取决于领袖的领导力。苏牧师认为人是先找到领袖,然后才认同领袖的目标,而不是一般领袖先寻到了目标,然后才找到一群跟随者。人们不见得一开始就追求有价值的目标,他们乃是追随那些能够推动目标的好领袖。他以一个图表简介了领袖与目标的关系。

领袖 +
目标
= 结果
不接纳
不采信
换个领袖
不接纳
采信
换个领袖
接纳
不采信
换个目标
接纳
采信
全心跟随

为了让教会的领导层更具活力,生命堂的长老在连任两届后都必须退下一届,让领导层不断获得新动力。有能力的长老在充电后若获得会众委托,也可以在休息一届后回到领导班子,与大家群策群力,这是他们教会的特色。


过后大家进行了分组讨论及简单的发表。苏牧师在讲座会结束前也为大家解答了一些问题。非常感谢苏牧师抽出宝贵时间和我们分享了生命堂转型的心得与实践经历,相信大家都得益良多,盼望原道堂也能赶上这转型的列车。




Monday, September 5, 2016

精心门训教会(IDMC )大会2015


生命和遗产--迈向灵命成熟的属灵督导

201592日,原道堂10位教牧到新加坡出席了由圣约播道会领导导师曾金发牧师(Rev. Edmund Chan)所主领的门徒训练大会--精心门训教会(IDMC2015:生命和遗产--迈向灵命成熟的属灵督导。这第20届的大会是由93日到5日,在新加坡博览馆举行,出席人数超过4千人,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教牧、领袖及信徒。


曾牧师在担任圣约播道会主任牧师25年后,将教会领导责任交给了继承的牧者,专注在跨国的门训的事工上。目前他继续留在同工团队中,担任领导导师一职,同时也是精心门训教会全球联盟的领导者。曾牧师在1995年就开展了精心门训教会(IDMC-Intentional Disciple Making Church)大会,向2,500名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参与者传授了门训教导。自此,每一年的门训大会都获得世界各地教会的热烈支持。2013年在马尼拉主办的首届全球门训大会更获得来自61个国家的7,000名代表出席。



在放下圣约播道会牧会的职责后,多年在跨国界的事奉中,曾牧师看到许多牧师及教会领袖已经捕捉到以门训主导的牧会理念作为建立教会的异象,但实际做起来却发现举步难移。
曾牧师一针见血的指出,今日门训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逾期的属灵婴孩状态。逾期的属灵婴孩状态就是一种持久的的属灵不成熟。有些人可能已经成为基督徒许多年,但在灵性上仍属肉体和幼稚。现代教会的目标似乎只专注在追求更高的崇拜人数,但在灵性上使人成长成熟方面却严重缺乏刻意的栽培。

整个门训的关键在于理解迈向灵命成熟的门训途径。这就是精心门训教会(IDMC)大会2015--生命和遗产所针对的。它探讨了迈向灵命成熟的五个举动,并介绍一项为期12周的门训圣经研习工具,让各地教会可以落实真实的门训,刻意的栽培门徒。

旅程开始

第一场的主题是“旅程开始”。曾牧师引用《马太福音》17:1-13 作为开场白,说明门训的目标就是活像基督,我们必须视属灵成熟为一个旅程。缺乏灵命成熟正是门徒身份的一大危机。这旅程包涵了以下五点:
寻找:“一定还有更多!”,挣扎:“想要一切!”,降服:“交出一切”,服事:“付出我们的一切!”,价值:“耶稣是我们的一切!”。
当今教会的门徒身份危机可以概括如下。
我们缺失了的衡量准绳:属灵成熟的必要性。教会是否以其他的指标如办事能力、奉献能力等作为评估信徒的准绳?属灵成熟的反面是什么?属灵成熟的反面即是属灵的冷漠及疏离。这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非门徒及假门徒的涌现。这就造成今天教会的瘫痪状态:延续不断的属灵婴孩状态及低劣的门徒素质。教会必须掌握到问题所在:有圣经根据的属灵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必须将门徒训练聚焦于神的话语上。若我们错失这一环,我们将一败涂地。

接着曾牧师以马太福音17章芥菜种子的比喻解释了信心的功课。在这叙事中,赶不出的鬼和门徒的信心呈现了一个张力。耶稣的解答让人误以为需要更大的信心才能将鬼赶出去。其实不然,耶稣说即使是对着一座山,只要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也可以移山。信心不是在于大小、多寡,而是信心所指向的是谁。若知道我们倚靠的是上帝,哪怕是一粒芥菜种的信心也足以移山。门徒塑造的旅程也需要这样的信心,一个承认自己的弱小,仰望上帝大能的信心。

寻找:一定还有更多

当今会众的问题多在于常在错误的地方寻找意义。要明白我们不是为这个堕落的世界而造的,这世界非我们的家。《马太福音》6:33开宗明义地表明“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寻求一个耶稣为王、掌权的国度才是我们生命的使命。有两个基本的原则:
原则一:你所寻找的界定了真正的你。
原则二:神的国是一个终极的现实。

《马太福音》13章里记载的天国的比喻分别标示了各种属灵状况,包括属灵的接纳(撒种的比喻、新旧库藏),属灵的分割(杂草的比喻、撒网的比喻),属灵的成长(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属灵的价值(藏宝和寻珠的比喻)。我们在寻求些什么?我们如何去寻求?

挣扎:想要一切!

我们的挣扎来自两个意愿的碰撞。害怕失去掌控及以为可以掌控一切的错觉。得到平静安息的关键在于简朴、单一的焦点。正如在《马太福音》6:19-24所指出的,单一的眼光,单一的宝藏,单一的主;在一个属世的基督徒及一个为主大发热心的门徒之间,你必须作出抉择!这是脱离挣扎的唯一出路。

降服:交出一切。

为什么要降服于神是那么难?因为普遍上降服是一个粗鄙的字眼!真正的降服是一种交托,放下狭隘的自我,寻求以基督为中心的生活。降服的生命是属灵成熟的标志,不是停留于例常的祷告、读经、传福音,而是指一个人的核心价值、世界观等的彻底改变。
从《歌罗西书》1:10 可以看到门徒的四个发展任务。1)行事为人对得起主。活出与蒙召的恩相称的生命,不论在公、在私都体现为主而活的内在改变。2)凡事蒙祂喜悦。什么能最讨主的喜悦?服侍的最高要求莫过于顺服: 一个顺服主引领的生命。3)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一切”不是什么都得去做,而是所做的每一件善事上。4)渐渐地多知道神。不是头脑上知道而已,而是一种关系上的认知。关键就是知道神的旨意并降服遵行。

服事:付出我们的一切。

门徒训练和仆人式服事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对仆人式的领导常有个错误的观念。我们以为领袖必须去做所有的事,特别是那些卑微繁琐的事项,才显出仆人式的服事。领导能力(Leadership)是指带领的责任。神在寻找愿意去领导的仆人。我们当看到神的呼召:当乐意事奉耶和华(诗篇100:2)。今天,喜乐可以是基督徒服事中缺失的部分。当我们只看到职责,而看不到事奉仍是一种特权的时候,我们的喜乐已经被盗去了。耗尽、缺乏赞赏、灰心、误会、恶意批评都会导致对事奉产生惧怕,进而疏离。

要恢复在事奉中的喜乐,我们必须回归一个有神为中心的事奉。很多时候我们被神呼召来事奉祂,但却落在服事人窘境。在事奉中,我们需要善于管理我们的期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明白误会及批评是不可免的。我们的需要管理我们的需求,不把目标设得太高。我们需要管理我们的怒气,不要以怒气来掩盖自己的挫败感。我们要管理我们的专注,聚焦于神而不是自己。要效法我们的主耶稣--那卑微服事的君王。

价值:耶稣是我们的一切。

最后曾牧师以《马太福音》6:25-30作了总结。若我们看不到生命一切的价值都是在基督里的话,我们还是被困在挣扎与忧虑之中。生命不是在乎于我们作了什么而是神为我们作了什么。一切都关乎耶稣!我们的身份是在于我们在基督里的所是,我们的保障是在于我们在基督里的所有。我们要反问自己,什么是更重要的?谁才是更有价值?谁真正在掌管?什么真正配得我们为它而活?作门徒真正的考验不是在于我们有多大的抱负,而是如何抚平我们内心的焦虑。过去的创伤与对未来的焦虑都会瘫痪我们作门徒的心志。只有当我们找到在基督里的价值与目标时,我们才找到生命的意义,能够将属灵遗产传承下去。


曾牧师及师母撰著了许多门训的课程与著作。但在大会中,他将门训紧扣于一个属灵成熟的生命。因为门训不是关乎一个课程、头脑的知识,它在于人的一个生命抉择;光与暗、神与玛门,总是不是恨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但主似乎没有给我们后退的余地。“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5:13









本文发表于2015年原道堂《道声》第12期(Nov)及马来西亚长老大会通讯《天火》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