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还我白粥油条的耶稣


在做一份有关教会宣教事工的功课时,禁不住的想到基督教与华人的关系。福音传到东方华人地区,至少有两三百年的时间(更早的就不说了),但今天对华人来说,基督教始终是在华人思想圈外的东西,认为它是属于西方的洋教,对华人来说始终是“异形”(Alien)似的存在。我不是说华人都要信耶稣,我是指华人对基督教的接受度。就如华人接受西方传来的佛教一样,不是每个华人都信奉佛教,但没有华人视信佛教是一项离经叛道、不认祖宗,违抗华人传统的事情。或者你会说是因时间关系,佛教已被华人纳入本身文化传统。(对了,我要说的就是为何基督教不能被华人纳入本身的文化传统之一,作华人和作基督徒为何是互相排斥的)那么要过多少年,才能被接纳为一种(合法)选择呢?
我们可以想一想马克思共产主义的例子,为何同样是西方的思想(对有丰富思想遗产的华人,思想应该是最敏感的部分)却可以这么快的被华人接纳?同样的不是每个华人都认同马克思思想,但会接纳它为一种选择。虽然共产思想也有违反华人传统宗教、伦理思维的地方,但接纳共产思想不会让人觉得你是离宗弃祖,被西方同化。

归根究底,华人之所以视基督教为外来文化是因为当年西方宣教士将基督教传到中国时,乃是将基督信仰和西方的文化习俗捆绑在一起,硬塞过来的。虽然他们表面上晓得要留辫子、改穿唐装,但当他们建教堂的时候,就露出了底牌,将西方那套原原本本的搬了过来。教会的礼仪、敬拜的方式充满了西方文化色彩。所以,虽然宣教士努力的传讲上帝是全人类的神,耶稣也是为华人死,但当华人一看那所谓“神的家”—教会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却是塔顶尖尖,伸入云霄的哥德式建筑。华人成为牧师神父就要脱下自己的衣裳,穿上西式礼服。信耶稣等同于被西方同化。可悲的是很多华人基督徒却继承了这种传统。[注]

反观第一世纪的基督徒特别是保罗如何将福音传道欧洲,他们传的乃是“耶稣是弥赛亚”的纯基督信仰,没有将犹太文化传统捆绑在一起传。当然,这方面保罗功不可没,欧洲人不会认为信耶稣是放弃自己的文化去接受犹太文化。后来更是一面信耶稣,一面逼迫犹太人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因此,欧洲人不一定都信耶稣,但对他们来说信耶稣不是等同于被犹太文化同化。

当然,另一点是佛教和共产思想都是中国人自己“引进”的,自然没有不必要的文化包袱。基督教反而自始至终是西方教会的延伸,所以,只要这个连接不被切除,不论过了多少年,基督教始终无法融入华人圈子,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所以,我们不是反对宗派,乃是要作历史神学的反思。华人必须站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去领受圣灵降临后所启示的道成肉身,传一个喝白粥、吃油条的耶稣。如果说上帝藉着圣殿的毁灭,使福音在欧洲落地生根、蓬勃发展,那么上帝也似乎藉着“政治力量”在东方击打被西方文化捆绑的宗派教会,使真正属于东方、反映道成肉身的教会得以茁壮成长。只有当我们建立起脱离西方文化包袱的教会时,基督教才有机会融入华人的生活圈子,成为华人的一项自然的选择。

[注]:本文并非鼓吹反宗派,也没有否定宗派在宣教上的贡献,只是要作历史反思。
[追申]:第一张照片是取自慧怡同学的Facebook。

12 comments:

  1. 水方,有意思.

    你已经进入福音处境化,本色化的讨论.这是宣教学的范围.学者搞了很久,不过,没有什么具体有效东西出来...哈..

    一些人,坚持要唱西方圣诗,抗拒当代新创作诗歌.不过,也是这些人,讲最多正统神学,归正神学,开最多本色化会议...反讽!

    水方的论点,可能不知不觉间,给了他们一记,当头棒喝...哈

    ReplyDelete
  2. 回到社会学角度; 只有思想能够抗拒思想,只有信仰能够抗拒信仰..

    中国当年接受佛教,因为当时中国宗教信仰没深度,遇见佛教时候,就惊为天人,被她的思想震撼..

    当晚清,基督教来华,当时中国文化思想处颠峰,不需要福音,也有力量抗拒福音.因此,福音被迫从低文化群,基层着手..

    今天,福音很难进入日本,西欧,却是很容易进入土著部落...也是同样原因.

    ReplyDelete
  3. 当代灵恩派宣教成功,因为:

    走现代化,不抗拒潮流文化;

    高举神力保佑,健康,医治,成功,赚钱之道...

    以上,不牵涉到思想和高深信仰,因此没有思想抵抗思想的问题存在.

    务实的,以经济挂帅的社会,当然欣然接受...

    ReplyDelete
  4. Sceptics,谢谢你提这么多的高见,虽然我是提了一个粗略的概念,真希望大家一同来反思。
    说到教会的表象面,由倪柝声的小群教会到共产后的地下教会,灵风带来的独立教会,都让我看到一个真正属华人的教会模式,欲破茧而出挣扎。(在错误中的摸索)
    在大马,教会开始搞中秋赏月会,就是一种改变,史宣所搞的华乐赞美、各种关联华人文化的活动,都是走出西方框框,重寻属亚洲(华人)版的耶稣的一种努力。

    ReplyDelete
  5. 小群,地方教会,真耶稣等等,,,很久以前做得很好,,,有本色化,脱去西方包袱,差传成功,,,,

    但是,他们的问题现在都浮现出来了,,,他们的封闭,反智,反文化,自义,,,,,现在得到“报应”了!

    我说,他们的模式不可取,,,他们有本色,没有处境化,,,反而使到他们走下坡,,衰微!

    基本上,今天我们无论在公共,还是私底下,都很少遇见以上这群人在周遭活跃,发生影响力。。。

    今天,第三波教会,发展最神速。。。一枝独秀,,,这是因为他们很讲究处境化,,,本色化不是他们讨论的东西了,,,they know how to make themselves relevant...

    ReplyDelete
  6. 回应两点:
    1. 当耶路撒冷会议裁决非犹太人无需靠割礼(反而靠相信)得到救恩时,已经初步说明信仰与文化两者的纠缠关系,并非一体也并非对立。所以,华人领受福音无需卸下华人的文化传统。
    2. 我研究的方针尝试结合两者:基督教信仰和华人文化传统。用跨文本的方式,让《圣经》和《论语》对话。这,也是一种华人基督徒身份的建构和认知。
    看来,你也会一起超往这方面上路。

    ReplyDelete
  7. 回Sceptics, 谢谢回应。我是要指出地下教会、地方教会那种脱西方影响的教会表象,不是认同它们的一切。西式教堂、圣坛、礼袍,都会让人将福音与西方文化挂钩,华人应该有自己的聚会模式。什么是第三波教会呢?

    ReplyDelete
  8. 回沙崙,
    谢谢你的回应。期待你的努力成果,会带给华人基督徒亮光,为华人教会打开新局面。

    ReplyDelete
  9. 在新馬,第三波教會,包括:

    DUMC, FCBC , city harvest, FGA, new creation, SIB eastin hotel,,等等。。。

    將他們歸類,因爲他們擁有許多相同理念和實踐方法。。。

    rick warren 也算是第三波。。

    ReplyDelete
  10. 从来不反对神学处境化,这是道地神学反思的努力。然而,却也让我想起刘小枫的批判,为基督教卸下“洋装”,就真的能披上“唐装”?

    不肖生的前几个分享很有意思。

    ReplyDelete
  11. PS, 是否能披上“唐装”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为何中国人谈佛祖、释迦牟尼时,完全感觉不到那种“异族骚味”,是那么自然,经书都是翻译的呀。
    提到刘小枫,或者是时候可以读(懂)他那本《圣灵降临的叙事》了。
    希望你能提更多意见,指点迷津。

    ReplyDelete
  12. 是否因地理环境的障碍,中国人很早就得从自己的文化处境去解经?基督教却始终望着西方解圣经?brainstorm而已.....

    ReplyDelet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