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31, 2011

爱上你的大眼睛




去年圣诞想要买一部小相机给捷辉,但一直忙,也找不到心目中的机款,昨天终于如愿以偿,买了一部五百令吉的佳能A3100IS。这个价位的相机,琳琅满目,叫人眼花缭乱,为何会看上它呢?什么坚持,让圣诞礼物变成了农历年礼物?

一般上,消费者选购小型数码相机时,通常都想在自己设定的预算范围,寻找最好规格的款式。但一般上,消费者可能只会以相机的解析度来断定高低,认为越是高的解析像素,就是档次更好的相机。不晓得是厂家的广告策略误导了消费者,还是厂家回应了市场的要求,数码相机的竞争,是围绕在像素的解析度上,从突破性的一百万像素(Megapixel)开始,两百万,三百万,五百万,直到现在的一千两百万象素。

数码相机的运作原理,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轻易理解,但一般上可以明白一部好相机是由多项规格界定,不单是像素的解析度。相机的感光元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处理器CPU,光学镜片,镜头光圈和快门都是决定性的要素。这些都要专业的人士才能搞清楚,所以看专业评估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认识。

作为一般用户,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我们可以明白的规格。其中常被忽略,厂家也刻意隐瞒的就是相机的光圈规格。一张照片的效果,除了上述电子、光学元件,基本上取决于两大要素,就是镜头的快门速度和光圈的大小。光圈指镜头中让光线进入相机的洞孔,快门是指洞孔开关的速度。

镜头开关速度越高,拍摄的物体月清晰,但需要更多的光线(亮度),越慢的快门速度,能让越多的光线进入,可以弥补光度不足的问题,可是物体移动可以使影像变得模糊或有多重影子。

光圈是指镜头洞孔的大小,洞孔越大,进入机内的光线越多,可以让相机提高快门速度,使在低光度的场合拍出清晰的照片。光圈越小,可以防止过度曝光,配合快门速度,可以拍出清晰的远景照。

一般小型数码相机,快门速度设定在十五秒到两千分之一秒之间,运用上没有什么问题。光圈倒是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基本上,越大的光圈,让你可以在室内或阴暗的场所拍到教清晰的照片。最近佳能推出Ixus300HP款型,就是一部拥有f2.0大光圈的相机,使它可以拍到更亮丽的夜景,也可以拍到背景模糊的人物特写(Close up)照。

可以留意相机的镜头前,有一行小字,如1:2.8-5.6,或 1:3.3-5.9。意思是光圈值(f)是2.8(大)到5.6(小)或3.35.9。光圈值(f)越小表示开孔越大,因为这个数值是用对焦距离除于光圈的直径(看下面图表就明白)。

那天到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参观,馆方允许参观者拍照,但不能开打灯(闪光灯),结果,场内的相机就分出了高低。那些拥有大光圈的相机,不论你是多少钱的,都能拍到较亮丽的照片。所以,若购买相机,即使是低预算,记得考虑一下镜头前所标示的光圈值。佳能Ixus300HP当然好,但价格要超过千元令吉(可以等它降价)。一般上f2.8是不难找到的。我买的那部,就是看上它f2.7的大眼睛(在低预算来说)。


1:2.8 光圈值2.8, 算不错了

光圈值(f)越大指开口约小

佳能推出的f2.0小相机,是一个突破

注意到光圈值是3.5吗
光圈值的计算公式
低快门速度拍摄的风车


佳能A1100IS,f2.7 1/20秒快门 无打灯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迟来的“大跃进”

这么腾空一飞,也叫许多“专家”的眼镜飞了

不再看到苏联“米格”或以色列“幼狮”的影子


2010年十二月下旬,在军事历史上将是一个被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年将结尾的时刻,中国首次将研发中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歼20曝光,展示了中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大跃进,惊震了全世界,摆脱了历年来模仿苏联米格战机或以色列战机的“山寨版”时代。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猜测或质疑这架只露了面貌,还没有飞起的战斗机的真伪时,2011111日,也就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首次访问中国,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见面的当天,这部第四代的隐形战斗机成功的升空试飞,再次成为全球军政界的关注焦点。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以后,毛泽东欲领导整个中国脱离百年的颓废,追求的正是一个能够“超英赶美”的进步中国。在这种情怀下,“大跃进”成了当时的口号。当然,这些伟大理想最后不但都以失败收场,还造成祸国殃民的大灾难。

但中国没有因此失去尝试的动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崛起后,中国领导方针从唯心的理想主义进入了邓小平时代的实务主义。数十年光景,中国在经济、科技上都展现了一种“大跃进”的风貌,虽然在许多地方,还有巨大的“间层”落差。

20型隐形战斗机的试飞,意味着中国在军事科技上的一个大跃进,真正的体现了毛泽东所提倡的“超英赶美”;英国不论在经济还是技术上都没有独自开发第四代战机的能力(超过了),美国还没有进入下一代战机的开发(赶上了)。

目前,在进行研发或拥有四代隐形战机的国家只有美国,苏联和中国。日本,德国,法国都沾不上边。

但毛泽东在九泉之下,不晓得要为中国在经济军事上的成就感到庆幸,还是为伴随而来的“我爸是李刚”现象感到悲哀。


相关报道网页: 

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圣经教导的是顺服不是盲从(补充篇)


谢谢你的提醒,那些人如何利用经文来巩固自己的论述,为一味盲从的教导取得合法性。是的,人们在这课题上最喜欢引用,也是最有力的经文“支持”,来至大卫对扫罗王绝对的“顺服”。

面对扫罗的追杀,大卫说:“我的主乃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我在耶和华面前万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所以,有心人就将它套用在特定阶级上,教导说若是上帝的膏立者,即使有错,也不可以说、不可以抗命,更不可以碰,只能一味顺服,就如大卫对扫罗王一样。这段经文直到如今还是牢牢的捆绑着许多人的思想;我们其实还没有经历西方世界的“启蒙”阶段,思想上还活在西方“中古”的时代。

扫罗大卫的故事,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记事。大卫的苦难由他被先知撒母耳膏立为王的那天开始,《撒母耳记上》十八章记载了扫罗王欲杀害大卫的动机。
18:5扫罗无论差遣大卫往何处去,他都做事精明。扫罗就立他作战士长,众百姓和扫罗的臣仆无不喜悦。 

18:6  大卫打死了那非利士人,同众人回来的时候,妇女们从以色列各城里出来,欢欢喜喜,打鼓击磬,歌唱跳舞,迎接扫罗王。 
18:7  众妇女舞蹈唱和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 
18:8  扫罗甚发怒,不喜悦这话,就说:“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 
18:9  从这日起,扫罗就怒视大卫。

但我们似乎需要一个经过“启蒙”的思维,才明白经文告诉我们大卫并没有盲目顺服扫罗王要杀他的意愿,认为那是不可抗拒的谕令,所以大卫逃走了呀。如果大卫对受膏者的命令是绝对服从,合理不合理都要听的话,那么他应该顺服的伸长脖子,让扫罗将他的头砍下来。

19:11  扫罗打发人到大卫的房屋那里窥探他,要等到天亮杀他。大卫的妻米甲对他说:“你今夜若不逃命,明日你要被杀。” 
19:12  于是,米甲将大卫从窗户里缒下去,大卫就逃走,躲避了

是的,经文告诉我们,大卫没有乖乖的就范,他逃走,躲避了。

另一个迷思就是:对上帝的受膏者,即使犯错,我们也不可讲,不可传, 只能一味顺服。但经文告诉我们说:

19:18
大卫逃避,来到拉玛见撒母耳,将扫罗向他所行的事述说了一遍。他和撒母耳就往拿约去居住。

大卫也向他的好兄弟约拿单说了。

20:1  大卫从拉玛的拿约逃跑,来到约拿单那里,对他说:“我做了甚么,有甚么罪孽呢?在你父亲面前犯了甚么罪,他竟寻索我的性命呢?” 

当大卫在隐基底有机会却不杀扫罗王(撒母耳记上24章)及在哈基拉山再次饶扫罗王的命时,他还是当扫罗的面,斥责他的不是,并非是一味顺服的什么都不可说。

24:9  大卫对扫罗说:“你为何听信人的谗言说,大卫想要害你呢?” 

26:18
(大卫)又说:“我做了甚么?我手里有甚么恶事?我主竟追赶仆人呢?”

在同一本书中,有一个记事也足以表明圣经没有散播一种盲目顺服的教导。《撒母耳记上》二十二章记载当扫罗王得知祭师亚西米勒帮助大卫脱身后,决定要杀他全家,就下令臣子侍卫去杀祭师。但经文明明的告诉我们扫罗王的臣子并没有盲目的顺服他的命令,即使扫罗是王,是上帝的膏立者,是他们服从跟随的主。结果,扫罗只好劳动一位“不属耶和华”的以东人多益,去干这无良的勾当。扫罗王身旁的臣子再无知,也不至于盲目的听从扫罗的命令,为什么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需要“启蒙”?

是的,耶和华的受膏者是不可以杀。大卫不杀扫罗,臣子不杀祭师,耶稣也没有杀害法利赛人、文士、或大祭师。但圣经这并没有教导一个盲从的心态,施洗约翰的死提醒我们即使丧失性命,也不能让真理被蒙蔽或歪曲。

因此,大卫不杀扫罗,不等于他不能提出扫罗的错谬,不能违抗扫罗的命令,盲目顺服。

要声明的是,无意在此鼓动人不分场合,不顾尊卑,不察人情的随意乱说一通。这里要阐明的是圣经话语教导的真实面,要针对的是我们对顺服所持正确的理解和心态。当信徒都对顺服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时,我们才可以在信仰群体中,发挥互相守望的功能。因为上帝的心意,乃是愿万人得救,不愿一人失落,既然知道不论我们是处任何的地位(斗胆一句,我也是有权柄身份的人,所以这么说),都只是蒙恩的罪人,就要晓得彼此相爱,也彼此问责。

最后,回到我们的信仰,若当年马丁路德也是一味顺服教皇,何来抗罗宗的基督教?

Tuesday, January 25, 2011

圣经教导的是顺服不是盲从


列王纪下第四章记载了发生在先知以利沙和一位书念妇人之间的事迹。经文形容这位书念妇人来自大户之家,生活无忧,却对神人以利沙显出无比的敬意。她不但接待先知,还为他预备了一座小楼,好让先知每次到书念这地方时,有下榻的地方。她做这一切,并非期待什么回报或有什么企图,反而是先知以利沙主动的要为她做些什么。

经一番打听,先知得知她丈夫老了却膝下犹虚,没有儿子,就预言她必得一个儿子。妇人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但一天与父亲在田间时,忽然头部不适,晌午就死在母亲的膝上。妇人将他放在先知的床上,与仆人赶路去找先知以利沙。

妇人见到先知,紧紧抱住他的脚,表明来意。先知遂命仆人基哈西拿他的杖去,放在孩子的脸上。但孩子的母亲不肯就范,反而斩钉截铁的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我必不离开你。”结果,经文告诉我们,仆人拿去的杖没有治好孩子,只有在先知亲自为孩子祷告后才使他活过来。

读到这段叙事,读者可以看到许多亮光,但鲜有人察觉若照今日流行的教导;对神人要一味顺服,合理要求是训练,不合理是磨练来看,这书念妇人显然是犯了大逆不道的大罪,竟然连先知、神人的口谕也敢顶撞,没有顺服依从,其下场一定是很悲惨。但事实上真正的神人并不是唯我独尊的霸权主义者,他们并没有因他们的地位超然而要所有的人盲目听从他们的指示。我们要惊叹书念妇人的智慧,还是断定说她的回答太鲁莽、不顺服?但相信没有人觉得这妇人对先知有丝毫不敬或不顺服之意。

吊柜的是这种智慧,不单让先知惊讶,在新约时代,也让主耶稣惊讶。福音书作者也告诉我们一些人拒绝了耶稣所说或指示的,却叫耶稣惊讶他们的信心与智慧。这些人是真正敬畏上帝,爱神爱人的,但他们却不会盲从,不论那是出自无知还是献媚的盲从。主耶稣、福音书都没有将他们归入悖逆、不顺服的行列。

新约圣经有这样的记载吗?看看《路加福音》七章“耶稣医治百夫长仆人”的记载,耶稣欲去到百夫长的家,但百夫长竟然认为不需要,还提醒说只要耶稣讲一句话,他的仆人就可的医治。耶稣听了不是恼怒百夫长的不顺从,反而称赞他的信心。

更明显的例子是《马可福音》七章有关西利尼妇人的记事。换着是我,听到主耶稣明明的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时,也只好知难而退,哭着回家。但这外邦妇人却敢敢的“不同意”或“不听从”主耶稣所讲的,勇敢的回了经典的一句:“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当时,如果门徒们稍有能力,岂不要叫天火降下,将这大逆不道的外邦叼妇烧死?但主耶稣却因着她的信心,医治了她的女儿。

其实打从旧约的亚伯拉罕开始,圣经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神-人对话的画像。圣经教导我们要顺服上帝,顺服权柄,顺服长辈,这是无可推诿的,但圣经从来无意教导人对权柄盲目遵从。

写于Bukit Mutiara

Saturday, January 22, 2011

让子弹飞一会儿



从《让子弹飞》的解读思考《圣经》诠释

在网上看了去年年尾在中国上映的电影《让子弹飞》,让我惊喜连连。惊的是中国不单在经济上赶上了先进国[1]的行列,在电影业,显然也不让历史悠久的香港专美;喜的是在中国政治高压统治下,民间走入更高层次的文学表达手法,借古讽今,说明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强权都无法将真理压制,反而会激起更大的浪花。

咋看之下,这只是一部述说民国初年发生在中国某个地方的故事,可以当它是一部闹剧,或喜剧,导演只是借一个历史背景来表达了他天马行空的故事内容。网站上可以轻易的找到类似以下的剧情简介:(取自网页)

民国年间,花钱捐得县长的马邦德(葛优 饰)携妻(刘嘉玲 饰)及随从走马上任。途经南国某地,遭劫匪张麻子(姜文 饰)一伙伏击,随从尽死,只夫妻二人侥幸活命。马为保命,谎称自己是县长的汤师爷。为汤师爷许下的财富所动,张麻子摇身一变化身县长,带着手下赶赴鹅城上任。有道是天高皇帝远,鹅城地处偏僻,一方霸主黄四郎(周润发 饰)只手遮天,全然不将这个新来的县长放在眼里。张麻子痛打了黄的武教头(姜武 饰),黄则设计害死张的义子小六(张默 饰)。原本只想赚钱的马邦德,怎么也想不到竟会被卷入这场土匪和恶霸的角力之中。鹅城上空愁云密布,血雨腥风在所难免……
  本片根据马识途的小说《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一章改编。

在两千年后,当人们再次看到这部电影时,是否会认为这就是如此的一部戏?但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不单在中国上映十二天就破六千万美元的票房大关,还引发了一股政治索隐,让人不断的尝试解读它背后所隐藏、另有所指的世界,一个通过历史故事所欲表达出来的现实世界。这部电影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对白,每一个背景,都充满了政治隐喻和象征,都对现实反射出强烈的讽喻。

例如常出现在影片中的鹅、漫无目的游走的鹅群,被解读为象征麻木自私、胆小懦弱、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大群光着上身的群众代表“衣”无所有的基层百姓,张麻子代表革命理想主义者,也有的认为代表了毛泽东:一个致力于建设真正公平、没有剥削、没有欺诈的新世界的革命者。黄四郎象征革命后的既得利益者,但我认为可以是映射当年的民国四大家族[2],常借剿匪等正义堂皇之名,乘机掳掠无知的百姓。

阅读种种的解读,让我想到《圣经》的世界,不论旧约或新约,何尝不是充满了隐喻和象征,但大多数信徒只单以一种追求心灵慰籍[3]的心态来阅读,无视在公元前或第一世纪,圣经被写成时的历史背景和生活场景。特别是旧约的《但以理书》及新约的《启示录》,不问著者的处境而肆意解经,经典往往成了我们手中的泥团。现今越来越多的圣经学者看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即使是福音书或保罗书信,在罗马帝国的权势底下,都是字字珠玑,炫音处处,不能完全单以字面意义或现代的处境来解读。但很多时候信徒的思想还停留在启蒙之前的捆锁当中,即使明白自己被黄四郎愚弄剥削,也没有胆色随张麻子走出来,为自己打破困境,更谈不上真正的解读了。


[1] 补习班老师注:著者没有说中国已经成为先进国,读好来。
[2] 补习班老师注:是说“映射”,没说别的,读好来。
[3] 补习班老师注:著者没有否认这个面向的必要性,读好来。

Monday, January 17, 2011

我是一只小小鸟


有人说现今要做(学术性的)新约圣经释经研究是很困难的,因为新约书信篇幅比旧约少,近百年来已被许多学者研究透彻,简直到了“没有一块石头不被翻过”的状况。是说很困难,不是不可能,今天在学术道上还是有许多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可能这只是新约学者的看见,无须看为对旧约研究的贬鄙,其实除非你是非信徒的学术研究者,为何要标榜自己“不懂”一个部分(旧约/新约)来证明自己是另一部分的专家?我就是喜爱《圣经》。

在诸多的研究之中,耶稣的死可以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题材。是谁杀死了耶稣?当然对一般信徒来说,可以轻易的去到终极的结论:是上帝神圣的旨意,要耶稣死,以完成救赎大功。但对很多研究者来说,事情就不那么的简单。如果是上帝在创世前所定的旨意,为何福音书记载了耶稣在面向死亡之前,有那么多的挣扎?

“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约翰福音》1321

客西马尼园的祷告,更显露耶稣这种伤痛的心情。

于是带著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马太福音》2637-38

马太和马可更记载了耶稣在十架上断气前的呐喊:

大约三点钟,耶稣大声呼叫: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

如果说是上帝的旨意,为何耶稣会有这么大的反应?祂抗拒的是祂所失去的公义审判,还是不公的死(刑)法?耶稣既然知道犹大会出卖祂,为何要召他为门徒,留祸在身边?为何知道出卖的诡计,却从容就义?(因为是上帝所定的旨意),既是上帝的旨意为何这么难接受?因为耶稣是道成肉身的“人”。人的心是肉做的,容易伤感。耶稣就是表现出祂人性的一面,光辉的一面,祂不是一个被遥控的机械人,他的心因伤痛而呐喊。

很多时候人将福音书划分为表达耶稣四种本性的著作;《太》、《可》、《路》、《约》四本书分别代表了“王”、“仆”、“人”、“神”的特质。但细读约翰福音,你会发现有好些比其他三本更多“人性”的描绘。从13章为门徒洗脚开始到17章耶稣的祷告,受难前的细述,凸显了耶稣的人性。最特出的应该是在十架上为母亲马利亚指定将来的儿子,是其他书信所没有的。

但今天我看到的倒是另一个面向。耶稣来到世上,到底要寻找的是什么?有的犹太人一心想拥立祂为王,以便推倒霸权的世俗政权,有的犹太人却恰恰相反,担心祂会成为王,使他们的利益受损(参约1148)。耶稣是要在世上做王吗,还是要人信祂服他?很多时候人总是将自己心里的欲念读进经文里,读入信仰中,正如探头入井观月的人,往往看到的是自己的嘴脸。

约翰似乎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那光来到世界,是普照世人的真光。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借着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受他。”《约翰福音》19-11

耶稣来到自己的地方,寻找的岂不只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人却将祂赤裸裸的钉死在十架上。

Thursday, January 13, 2011

渐渐退去的华人新村

母亲大部分年轻的日子是在新村度过。大马的华人新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对抗共产势力战略下的产物。当年在这村口都有闸门、守卫,进出村子的居民都要被检查。
孩童时期每逢佳节常跟母亲搭巴士回娘家。村口外的马来高脚屋旁是巴士的终点站,如今已被高架桥及外环道路取代。

新村人口严重外流,许多屋子都是丢空。这一些应该还保留原处的形状,可以想象当年的新村风貌。但铁网篱笆肯定是后期追加的。

厕所建在屋外,所以夜间大小便是在房内用“痰桶”解决?好多屋子后面还有养猪的猪寮,外公的家就曾经有过。

难得拍到信徒的住家。华人新村是当年各教会及福音机构传福音的策略地点。这里只见过一间废置的天主教布道所,所以还有好几家天主教徒。
这就是外公的家,经过改建,整间屋子装了冷气设备,却故意保留了前面的鱼鳞板墙。以前门口有两棵红毛丹树,果实非常好吃。目前也是丢空没人住。

就在外公家后面一排的杂货店,以前回到新村,外国就兴高采烈的走下来买汽水给我们喝。目前已是人去楼空,只有隔壁的摩托店在营业。
从外公家往前走几步就是著名的“得胜之家”基督教戒赌中心。

村内有许多屋子都重建成新颖的住家,各显风采。



铝罐制造的风车,是不是很有创意?春节将至,温暖的南风,吹起了阵阵的乡愁。
村后尾原是无人问津的低洼地,现已是数个住宅区,也可以通往芙蓉新城,横切而过的是外环路线。

应该是村内最大的住家,一个可以容纳整个家族回乡的渡假村。新年将至,欢迎回家。

Monday, January 10, 2011

神采飞扬的中学同窗会

一月八日的振华中学1980年毕业生的同窗会晚宴,终于在芙蓉的Hotel Royal Bintang顺利完成。虽然能够出席的同学只近半数,毕业后三十年,还可以召集大家出席,实在是难能可贵。包括一些无法出席的同学,都乐意出钱赞助,使大会有充足的经费,就可看出大家对这个聚会的肯定和关心。

约二十位老师的出席,使晚会增添许多怀旧情怀。最高龄的李老师已经九十一岁,但总显得精神奕奕,相信这和他淡定无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有莫大的关系。老师们问起同学们的状况时,总是惊讶学生们的成就,就如一位辛勤的农夫,看到自己栽培的农作物,结果累累时,心中充满感恩,因为他深知道使它们成长的不单是劳累与耕耘。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们虽然都是已经快到知天命的年龄,有的在职场上可是日理万机,叱咤風雲(卖猪肉也要喊啦!)的老手,但在老师们的面前,永远觉得自己还是那青涩的傻小孩。

这次筹委会请来了三人小乐队,为大家呈现一首首中学时代流行的中英文歌曲,使大家沉浸在一片怀旧的时空里,旧日种种的陈年往事,一幕幕的呈现脑海,欢笑流泪的成长插曲,成了今日美好的回忆。人生一世,荣华富贵岂非不过南柯一梦,需要晓得及时行乐。因此,当乐队唱起轻快的舞曲时,同学们都纷纷走到台前姗姗起舞,尽情欢乐。不跳舞的同学们也和老师们叙旧,更兴奋的对酒当歌,聚众举杯“饮胜”。

同窗会就在这样欢乐的时光中渡过,直到午夜十二点,大家还余兴未尽的不愿离去。
同学美虹在面子书上留下这样的感言:

“难得的聚会,还我童真,老师也疯狂!心花怒放,飞向云霄,久久下不来!
怎办?如何收拾心情做糕饼迎新年!”

大家干杯

老师们倒气泡果汁

献唱怀旧歌曲

大家开动

例牌闹“饮胜”(干杯)

师生齐齐闹

太多的合照

闻歌起舞

留住不住岁月也得留住容颜

大小孩

拿奖的喜悦

大合照

更多照片请看一下连接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51005&id=1784477472&l=23ae98afc9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51043&id=1784477472&l=fb7efe7f8b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51044&id=1784477472&l=6c4af58227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51061&id=1784477472&l=1e944ea08c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