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30, 2011

随着GPS游槟城


年终假期说好要和家人上槟城游玩。儿子捷辉上一回到槟城已是多年前的事,捷敏应该还没到过。但一些突发事件打乱了计划,使到行程一直无法落实。就在觉得快要放弃的时候,偶然得知朋友一家订了旅店要上槟城,就连忙托她帮忙订了同一间旅馆。

房子虽然有了,但因行程不同,得自己开车北上。家里的每一个都兴致勃勃的,预备游玩就好,只有自己在烦恼路要怎么走。虽说现今有GPS可以引路,但用过的人就知道间中的窘境。因此,赶紧买了槟州和怡保地图,先摸索一番。首先搞清楚旅馆的地点,再计划一下几个想去的景点。幸好太太兴趣只在傻拼及小食,所以没有太多的地点需要搜索。

星期一早上,缘着高速公路,先来到怡保,计划到街上尝尝怡保著名的芽菜鸡。小心翼翼的跟着GPS的指示,也真的抵达目的地。因还未到中午,店内虽然已经坐满食客,还是在一名印度籍店员的帮助下,找到店外走道上的位子。孩子们惊讶为何这位印度仁兄的广东话比他们说的还流利,还会骂人(别人)骂个不停。这就是怡保的特色之一吧。

吃过芽菜鸡,在街上逛了一会儿,就赶紧继续上路,担心天黑后要摸黑找路。虽然从怡保到槟城其实不那么远,但路上几个路段都在修路,车子堵了好一段时间,庆幸没有在怡保逗留太久。

登上槟威大桥的时候,孩子们看到宏伟的大桥,都觉得兴奋。远处也依稀可见正在兴建中的第二槟威大桥。记得好多年前,当我和台湾公司的董事经理一同乘车经过这座大桥是,曾经向他说桥中央应该建游览台,让游客停车观景。虽然老板可能觉得我不切实际,但还是体贴的称赞我的点子有创意。没想到这个奇想真的出现在第二大桥的设计上!(听说因预选原因取消了,但的确出现在原设计上)

第二槟威大桥的设计



GPS的一个问题就是卫星定位是用了商用讯号,不是军用讯号,定位点误差可达三四十米。当车子进入槟城乔治市错乱的街道时,GPS说前面转右的时候,你很难确定哪一个才是要转的路口。结果还是转错了一个路口;没想到会走那么小的巷子!但因旅馆就在附近,兜了一圈还是抵达目的地。朋友一家和友人也在前一刻抵达,拿好了房间钥匙,真是觉得感恩。

Hotel Royal Penang,实际的没有这么亮丽啦,4S。

Sunway Hotel 附近的小食区

乔治市到处都有小食区


在槟城的两天,吃吃走走,也还成心如意,最火大的就是来到升旗山时,虽然是周日,竟然找不到停车位。政府旅游部之前渲染耗费八千万令吉提升缆车服务及加盖一座多层停车场,原来都是宣传。缆车虽然更换了,但停车楼却因州政府发现建筑不达标,可能会倾斜等问题,至今不能使用。升旗山的缆车站入口前,是一条上山坡的道路,两旁都是住宅区,车子只能停在路两旁,所以位子不多,迟来的只好将车子停在山坡下,走路上缆车站。八千万令吉都花到哪儿去,大家应该心里有数吧。
植物园

第三天一早,吃过早餐,就驱车道别了槟岛,结束了短暂的槟岛之旅。



废置的停车楼,五百多万令吉 112个停车位6个巴士位!

升旗山缆车站入口

Air Hitam著名的Asam Laksa

Saturday, December 24, 2011

2011圣诞前夕有感

一年好快又来到圣诞前夕。发现近几个月都很少在部落格上涂鸦,是什么因素使到自己觉得意兴阑珊?还是真的看透了人生,一切都归真返璞,对世间事,心田不再泛起激情?
偶然的看到古人辛弃疾(1140-1207)的词《永遇乐》,惊叹作者借古讽今的亮丽文采;感同身受之余却恨无古人之风流,不能依样画葫芦,只好作文抄公,借以抒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Thursday, November 10, 2011

转载:滄桑的口音



游漢維 《沧桑的口音》

世界新闻网
November 09, 2011 06:00 AM | 1225 次 | 0 0 評論 | 22 22 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不久前發現了一個令自己非常沮喪的事實:我雖然可以掌握好幾種語言,然而不管我說的是哪一國的話,講的是哪一鄉的方言,我總是一個帶口音的外鄉客。
多年前代表新加坡的建設公司在中國北方的秦皇島辦事,到市政府商借麵包車,才一開口,那位把關的同志就說:「你是南方來的吧,得先看看旅行證。」肯定是我的南方口音讓他那麼篤定。

其實我的南方比他想像中的南方更南方。我出生在南洋的馬來半島,家裡講廣東話,在村裡和小朋友們說客家話,在鄉間民辦的華文小學學普通話,三年級開始學英語,五年級開始學馬來語 (與印尼語相同),中學是福建會館所辦,教學用普通話,同學間偶爾也說閩南永春話。後來在泰國待了兩年,也能說些簡單的泰語。在新加坡和日本公司打交道的數年裡,惡補了些日語。大半個東亞的語言都沾了邊,卻全是帶口音的半調子。
作家余秋雨對口音有很獨特的觀察,他羡慕那些鄉音不改的人,他們活生生地把一個故鄉掛在嘴邊,一張口就告示了自己生命的定位。

廣東話是我的母語鄉音,其實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廣州話,南洋人叫廣府話。
離家到了香港後才發現我在南洋鄉下練就的廣州話,和那些香港老鄉掛在嘴邊的有些差距,我的南洋廣州話夾雜了馬來土語和其他方言的詞句,在香港老鄉的耳裡,我的口音可能比當地的印度阿三還重。第一次在香港郵局辦事,因為搞不清楚港人的幾分幾毫怎麼說,情急之下用了英語,馬上被櫃檯上那位老鄉丟了一句:「唐人講什麼番話?」在自己母語的地盤竟然也會有口難言。

近二十年來很少有機會說廣州話,最近回老家短住派上了用場,才警覺到和自己在鄉間一起長大的廣州話有點不聽使喚了,一些靈巧的俚語已經不能把握自如,遣詞用字甚至發音也文謅謅的,明顯地受了普通話的影響,如果現在再到香港去,恐怕要被視為內地阿叔了。

我五年級開始學馬來語,雖然並不完全字正腔圓,卻至少擺脫了沒有章法的「巴剎」(菜市場) 腔調,那是本地非馬來族用自己的語法隨意湊合的市井腔調。最近回到馬來西亞旅遊,在星巴克買咖啡和櫃檯小姐寒喧了幾句,她突然一臉疑惑地問:「你是哪來的?」想必是我的馬來語既不「巴剎」,也不正統,又不像本地華族的口音,無法清楚地「把一個故鄉掛在嘴邊」,才引起了她的好奇。

南洋華人方言眾多,民辦的華文學校,都棄方言而採用普通話教學,我們把這種華族賴以溝通的語言稱為華語,父親那一代的老廣管它叫官話。民初以來,南下新加坡和馬來半島當教書先生、來自唐山大江南北說官話的各路文人,都以濃濃的家鄉口音傳授「國語」,本地華人又把方言的語調和結構融會貫通一番,創造了一種自成一格、別有風味的番地華語。

我帶著一口的番地華語離家,在大中華圈各地求學就業,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漢語的環境裡磨練,還有一位說標準國語的賢內助。經過了這些年,我的番地華語雖然去了幾分番味,卻依舊搞不清楚如何捲舌,分不出「二」和「餓」究竟有什麼不同。老家的同學覺得我說華語怪怪的,兩岸的朋友也覺得我說漢語怪怪的,三地都不討好。

年少時我們那片鄉土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凌駕一切。然而帝國的殖民官只管我們必須學英語,卻無法把倫敦的女皇腔強加在鄉音不改的小民口中,即便是那些被殖民地教育過度熏陶、徹底英化的順民,也逃不出鄉音的牢籠。

英語過了印度洋,在族群混雜的馬來半島發展出一種奇特的口音,我從小接觸的就是這種被泛稱為新加坡口音的英語,老外暱稱它為「新吉利」語 ,(「新」加坡的英「吉利」語)。 它不是那種不合文法又上不了檯面的「破」英語,一般來說,新吉利的語法是中規中矩的,它的特點是在語調上混合了印度、馬來以及華族方言的腔調,配上不按英吉利牌理出牌的抑揚頓挫,外人乍聽之下會以為是某種方言,仔細品味,會有似曾相識、恍然大悟的驚喜。新加坡和馬來半島的族群都以此溝通。

離開老家多年後,我已漸漸疏離了可愛的新吉利口音,不過我這副定了型的東方口齒,再怎麼雕琢,也無法打造出優雅的女皇腔或紐約調,修修補補也不過是換了一個口音的品牌。

詩人洛夫敘述他和湖南老鄉雪夜長談的詩裡有這樣一段:「然後重重咳 / 了一聲 / 帶有濃厚湘音的嗽。」這是何等執著悲壯的口音啊!咳一聲,就送出了一片楚天,宣示了一方湘地,縱然是詩人心中的意境,也是令人嚮往、讓人心暖的意境。

年輕時伴著我離家的口音,幾經江湖歲月的磨損、攪拌和稀釋,原音早已無從辨識,原鄉也模糊得化成了一個沒有定義的概念。海外鄉下學的廣州話變調了,新吉利式的英語被掩蓋了,你的國語、我的華語和他的普通話也全攪混了。現在縱然使勁大咳一聲,已不能確定鄉關何處,註定要做一個一輩子帶著各種口音,卻又無法把故鄉掛在嘴邊的人,更無從追問究竟是口音遺棄了故鄉,還是找不到失去的故鄉來認領這滄桑的口音。(寄自加州)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滄桑的口音

慈禧太后 vs 卡扎菲



二战之后,世界权力架构重新洗牌,美国和苏联转而成了主宰世局的两大巨头,牵动着对立的两大阵营,世界进入了冷战时代。当时,生活在被西方媒体主宰的世界,共产阵营当然被抹黑,成了恶势力的化身,黑暗权势的代名词。那时,大家都预想世界第三次大战或世界末日,都会是发自这邪恶阵营,也会天真的以为,若世界上没有了苏联这恶魔,世人从此就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熟知短短数十载后,在思想最天马行空的小说家也无法想象的情况下,柏林围墙倒塌、苏联解体了。共产阵营虽然还在,但整体实力已无法与美欧阵营分庭抗礼。冷战嫣然落幕,美国成了世界独一强权。在一阵欢呼声后,世人开始大梦初醒,原来不是噩梦已过,而是正要开始。

西方列强,在满口民主、人权、自由公义的背后,其实也不过是以自身利益为重。在军事力量一面倒的现状,美国及其朋党,要出兵世界任何一国,已无后顾之忧,再也没有对等的势力可以制衡之。当中案例也无需在此累赘,最近欧美一心要扳倒北非强人卡扎菲,就是一个好例子;在冷战时代,欧美绝对不敢如此嚣张。

看到卡扎菲的悲惨下场,让我想起百年之前的中国。在二十世纪初始,也是西方列强藉其雄厚军事优势入侵非州、亚洲特别是中国的时候。当时的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为了保住政权,只得任由列强蹂躏,签下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借平定义和团之乱,当时的列强也想将刁蛮守旧的慈禧太后扳倒,就如除去卡扎菲一样。同样面对列强的军事入侵,为何慈禧和卡扎菲的下场如此不同,真的耐人寻味。

当然时代是不同了,知识经验的累积也不同了,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更是一日千里,不可同日而语。但我想最关键的还是权术的运用上,慈禧太后还是胜过了卡扎菲不止一个马鼻。

慈禧太后和卡扎菲一样痛恨洋人,但慈禧却晓得留个分寸,打人不打脸。她巧妙的使用义和团,而不与洋人正面交锋,为自己留足了下台阶。在义和团暴动中,死的两百多人中都是一些宣教士及家属,没有涉及使馆内的高官显要,这当然不是偶然。事败后与列强和谈,慈禧也是摆出要人给人,要银给银的姿势,只求自保。列强砍了滋事者的头颅,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天文数字的赔款,在银子还未完全到手的时刻,当然不会砸烂这破旧的提款机。

反观卡扎菲,显然是口大无脑,天天与洋人正面交锋,不但搞恐怖袭击,还到处派钱支助恐袭组织,搞到洋人成了惊弓之鸟,坐立不安。卡扎菲自视坐拥国家财宝,以为有些枪炮、战机坦克,效忠的部队就可以当沙漠枭雄,以为洋人不敢贸然来犯,熟知洋人反而用了慈禧的那套,以逸待劳,暗中支助国内的反动派揭竿起义,犹如现代的义和团。本来这些乌合之众,当然无法与卡扎菲数十万拥有先进武器的大军周旋,但欧美列强早已有恃无恐,知道俄罗斯、中国都无军事上的优势,可以来搅局,乃借正义之名,出动强大的空军部队,将卡扎菲的军队、基地等炸得一片狼藉,毁不成形。

卡扎菲输在错读了欧美的决心,轻看了列强的军事实力。间中虽然暗派密使寻求和解,但不像慈禧太后那样敢敢抛银子,敢敢推卸责任,敢敢叫下面的人替她死,结果就落到被暴民处死的下场。

将慈禧太后对比卡扎菲,虽有时代的落差,但乍看之下,老佛爷的权术之道,还是运用得比谁都炉火纯青呀。

Thursday, October 27, 2011

与古人渐行渐远的理解



荣枯本是无常数,何必当风使尽帆?
东海扬尘犹有日,白云苍狗刹那间。

偶尔看到这样的一首诗,觉得蛮有意思。为了确认其意,上网查看大家如何解读这段文字。惊讶的发现好些解释都只知所以而不能揭其真意。例如:

【个人音译为:人生就像草木的枯荣一样变幻无定数,何必一定要苦苦的追寻呢?即使找来也不定是或终失去。说的是平常心自然的心态。下两句,形容未来的事还多着,就像东海过尽还有日(出落),而天上白云散聚是一刹间的事。喻人生也是如此,永远预料不到前面会有什么,变幻无常喜怒哀乐都不在人撑控中。启迪人们,该是珍惜,莫刻意,不强求。大意如此吧。】

【話說人生榮華富貴,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如今人一有了時勢,便自道是“万年不拔之基”,旁邊看的人也是一樣見識。豈知轉眼之間,灰飛煙滅,泰山化作冰山,极是不難的事。俗語兩句說得好:“宁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專為貧賤之人,一朝變泰,得了富貴,苦盡甜來滋昧深長。若是富貴之人,一朝失勢,落魄起來,這叫做“樹倒猢猻散”,光景著實難堪了。卻是富貴的人只据目前時勢,橫著膽,昧著心,任情做去,那里管后來有下梢沒下梢! 

两个解释大概都会意作者要说的,那就是人生变幻莫测,但却模糊了焦点。作者不是叫人要看破红尘,而是说在你得意/得势的时刻不要不可一世,欺人太甚,反而要适可而止,手下留情。接下来那句更不是说“东海还有日出日落”,而是今天看是浩瀚无比的东海,有一天也会变成沙尘滚滚的大地,就如白云苍狗之间的变化,可以在霎那间。所谓风水轮流转,在得势的时候,还是“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要一朝得志,语无伦次。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要讲的。我是惊讶古人为何可以将世事变幻看得如此撤透,相信东海也会变成陆地。这就如我们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这种变幻,常让人有犹如隔世的感觉。


想到以前父母年轻时都是以割胶为生,那时割树胶这工作可以说是低下卑微的工作,收入只能糊口。若不是当时的杂货店(小商店)有给工人赊账的便利,很多人是无法生存(当然,杂货店也以此找到生存之道)。在那个时代整个橡胶业从种植开始到出口,都是洋人在垄断,即使当时你有几亩胶园,也无法致富,因为胶价控制在洋人手中。

但在一代人之间,产生了巨变。今天,割胶,特别是若你有,哪怕是几亩的胶园,你的收入每月轻易超过一万令吉,胜过许多当经理的收入。这样的变化,恐怕是数十年前,清早起来摸黑上山割胶的工人,做梦也没想过的吧。

(写在生日的早晨;想起父母的辛劳。)

Monday, October 24, 2011

如何survive同性恋浪潮


偶尔看到七、八十年代的港产电影,发现香港影艺圈对同性恋所持的立场,有鲜明的兑变。以前不论电影或连续剧,谈到同性恋话题,都显出一种鄙视、猥琐、划清界限的心态。这和现今的制作,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是影艺圈带起了新潮流,还是反映了社会的思潮变迁或对同性恋的接受度,似乎难以分辨,但无论如何,立场上的转变,是明确的。

近期本地的媒体,也在热炒同性恋的话题,特别是经欧阳文风这位一手圣经一手同性恋的闻人推波助澜之下,同性恋成了连教会也不得不正视的议题。这么说是因为以前(在本地)搞同性恋和教会可以说是界限分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今却被一些人搞到教会里边来了,更是熟悉圣经,拿着圣经来叫嚣,让护教的人陷入“书到用时方很少”窘境。

嗱,我不搞同性恋,也不认同同性恋的行为,这是我的立场。但每次与人谈起这课题,或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些反同性恋论述时,都显出议论者的不足,更多的是沦为非理性的冷嘲热讽、情绪化的谩骂或人身攻击而已。这里就举出一些不合理的反同性恋者论据,不是说我赞同同性恋者的说法,而是认为我们需要找到更有力度和深度的回应,不然,我们只会被人视为不可理喻的一群。

尝试列出一些我所记得的论据。

1)同性恋者真是禽兽不如,因为动物都不会搞错,没有同性恋!
~只要谷歌一下,就不难发现,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动物界也有“同性恋”这回事。

2)圣经清楚说明不可有同性恋,所以就是上帝不允许的,不必多讲。
            ~有许多圣经的记载,现今都被重新诠释,例如圣经说“女性不可讲道”,圣经没有反对奴隶制度等。

            ~圣经反对的是那些性侵犯、强暴性的性关系。

3)同性恋造成爱之病、儿童性侵犯等各种伤风化的问题。

            ~同性恋只是相对于异性恋,也是强调两情相悦,一样谴责一切违法的行为,不可混为一谈。

4)搞同性恋无法生育,支持同性恋会让人类绝种!

            ~同性恋者不像反对者那么霸道,他们只是要求获得认同,没有要求所有人都搞同性恋,所以人类不会绝迹!

5)某兄换了几次性伴侣,证明同性恋者不忠于对方,整天换人!

            ~异性恋就不会搞离婚吗?在美国许多牧师都是离婚再婚啦。

6)同性恋是违反自然的,因为人自然的会选择异性。

            ~若人对异性有生理/心里反应,是出自自然,如何证明对同性有同样的反应就是“不自然”?(自然反应就不是预设或选择那么简单)。


就举这几个例子好啦,嗱,但千万不要以为我被同性恋论者说服了。我讲你不过不代表我要接受你的说法。我可以继续研究、学习、甚至寻求上帝,但我们应该弃绝讲不过人家就以谩骂、人身攻击、打压等手段来回应的恶习。

如何survive同性恋浪潮?我们真的要谦卑的学习!

注:卡通影片所论述的不代表本人立场,只供参考。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语法规范是谁说了算?


十月三日南洋商报的言论版刊载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回应了回教党修改中文译名的举动。

《语文漫谈:回教抑或伊斯兰教?——兼论回教党新译名》·吴恒灿


根据各华文报章报道,回教党于10月1日的党代表大会上决定将中文党名正名为“马来西亚伊斯兰党”,据悉原因有二:1,“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只是回族”;2,“伊斯兰”才是国际性宗教称号”。相关报道引起了社会大众混淆,误解为“回教”已被列为不规范用词。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译名组因此特撰此文,以正视听。
。。。(略)
鉴于“伊斯兰”是一个动名词(源自阿拉伯语动词“Aslama”,意指“接纳、服从、顺从”),在华语文 法规范抑或《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通知》要求下,如以“伊斯兰”作宗教释义,理应后缀“教”字,因此,其正确译名应为“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党”或简称“伊斯兰教党”;另,查实多部英汉词典皆把Islam译为伊斯兰教,以及主流汉语词典均无收录“伊斯兰”一词。
全文可见于南洋网,言论版)
------------------------------------------------------------------------------
看到这样的文章,让我想起学习日文、希腊文或希伯来文的经历。与编排裁剪工整的日文文法相比,希腊文或希伯来文难掌握之处恐怕是它们多如牛毛的(文法上的)例外了。如果都叫语文规范,那就是一种“亲学”和“不亲学”规范的差异了。

以上述的例子来说,专家也可以将它规范为:“伊斯兰”是一个动名词,意指接纳、顺服或顺从,但当我们说“伊斯兰党”的时候,它包含伊斯兰(宗)教的涵义,不可当动名词解!

事隔数天才写此文,就是要观察媒体报章的反应,但如今报章上还是使用“伊斯兰党”来称呼回教党,大马华文的规范,到底是谁说了算?

这又让我想起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时,彼拉多所说的话。

【于是彼拉多问他:“那么,你是王吗?”耶稣说:“我是王,这是你说的。我要为真理作见证,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上。凡是属于真理的人,都听我的声音。”
彼拉多问他:“真理是什么呢?”】《约翰福音》18:37-38

是的,对身居高位,手握大权而又降伏于更高权势(罗马皇帝)的彼拉多来说,真理是什么?还不是那拳头大的说的算?

彼拉多显然没有兴趣知道/分辨什么是真理,他只在衡量那一边的权势比较大。今天,即使那些自称耶稣门徒的,在既得利益受威胁时,也没有谁会表现得比彼拉多好多少,大概都会在心底里问:“真理是什么?”



Monday, October 10, 2011

不要叫恩典太沉重•律法篇


耶稣从那里起身,来到犹太的境界并约旦河外。众人又聚集到他那况,他又照常教训他们。有法利赛人来问他说:人休妻可以不可以?意思要试探他。《马可福音》101-2

三本福音书都记载了耶稣谈到“休妻的问题”,但马可的记载可能更容易让我们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以为耶稣来了,是要带出一种更严峻的要求,正如在登山宝训中所列出的:律法教导不可奸淫,但若看见妇女就起了淫念,其实已经在心中和她犯了奸淫,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就是将导致你犯罪的那只眼睛挖出来!事实是,若一个男人看见美女而不产生一些生理上的变化,只证明他心理或生理有问题;但有遐思也不代表他有与人行奸淫的意念。耶稣到底要教导的是什么?

马可为耶稣的这段谈话提供了贴切的场景。耶稣在各地医治、行神迹、教导人,他也跨过了犹太人的禁忌,常与当时被视为罪人、税吏等不同阶层的人接触。鉴于他教导的是上帝的真理,自以为比谁都更接近上帝的法利赛人,自然千方百计的欲证明耶稣不是出自上帝的导师。他们问耶稣:“男人休妻合不合法?”(和修版)就是要试探耶稣,因为耶稣许多教导、行为都超越了律法、违反了律法的表面意义。法利赛人再问一题,就是要抓到耶稣更多违反摩西教导的把柄,以便公然的将耶稣判为异端、触犯了摩西律法,就可煽动众人用石头将他打死。

耶稣反问他们摩西的教导是什么。回答说:“写休书就可以休妻。”。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写这条例给你们。”但从起初创造的开始,上帝的心意乃是“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乍看之下,耶稣好象是纠正了摩西的错误,否定了摩西的教导,重新带出了上帝的心意。很多人也引用这段经文,作为他们反对人离婚后再婚的支持。这是否就是耶稣所要表达的呢?

耶稣不是否定摩西的教导,而是回应法利赛人那种自以为完全遵守了摩西律法的心态。耶稣来到世上,重新诠释了摩西的律法,阐明了上帝藉律法所带出的丰富恩典,法利赛人却以一丝不苟的履行摩西律法表面要求为荣;他们挑战耶稣,若是来自上帝,就不可能越过摩西的律法。

耶稣却作出了正面的反击:那位代表律法的摩西,在执法的时候不就因你们的软弱,显出了无比的恩典吗?你们要跟我谈律法?好,我就和你们谈上帝的要求,上帝的要求就是“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就这么一条要求,你们能够做到吗?

所以,在这里耶稣不是志在否定摩西的教导,也不是要带出苛刻的新规条,而是说明上帝本来就是一位讲恩典的上帝,远在摩西的时代,就表达出来了,如今那比摩西配得更多荣耀的耶稣,更要将上帝丰富的恩典表明出来,谁能靠遵循律法来称义呢?不论犹太人还是外族人,我们都只能靠耶稣基督的恩典。 

【因为上帝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罗马书》1132


后记:如果你能明白这篇的内容,就能看明白使徒保罗和马太、雅各等人对律法教导的差异,也会明白为何有如此的差异。

Sunday, October 2, 2011

哀悼的日子

太太的堂哥Raymond离开了尘世,安息主怀。息了世上的劳苦,本是乐事,但离别后思念的愁苦情怀,总是叫人黯然销魂。愿主亲自安慰他的太太、家人及亲朋戚友。












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和散那”与“钉死他”的迷思


在受难周,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的“荣入圣城”事件是少数同时记载在四本福音书的记事。当时从各地各城上到耶路撒冷过节的犹太人,听见耶稣将到耶路撒冷,就拿着棕树枝出到城外迎接他,喊着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声势之浩大,一时无人可比。但数天后,当耶稣被祭司长和众人告到罗马总督彼拉多那里,彼拉多却查不出他犯了什么该死的罪时,四本福音书的作者都写到说众人高喊:“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

因为都是发生在耶城,数天之内的事情,许多人都会问到底喊“和散那”和“钉死他”的,是否是出自同一群人,这也是学者们喜欢钻研的课题。要在学术上证明这是出自同一伙人的呼喊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但若要从我们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去琢磨,恐怕许多人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叹;很容易接受这是出自同一伙人的声音。

过去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人需要你的时候,在人的口中,你可以是那么的完美无缺,宛如上帝在创世以先就为当日的需要预备好的角色,让你觉得是那么的义不容辞。但转眼间,当你的存在与别人的利益有冲突、人要拉倒你的时候,从同一个人的口中,你之前的优点顿时间都成为了你的致命伤。

人生的得失,我们可以看得淡然、看得从容,但令人伤痛的是我们看到人心的丑陋,特别是当这些事是出自你所尊重的人的口。诗人似乎也有相同的悲鸣:

【原来不是仇敌辱骂我,若是仇敌,还可忍耐;也不是恨我的人向我狂大,若是恨我的人,就必躲避他。不料是你!你原与我平等,是我的同伴,是我知己的朋友。我们素常彼此谈论,以为甘甜,我们与群众在神的殿中同行。】《诗篇》55

没想到的是,十年后,历史又再重演。不同的是,我已晓得从容面对,因为我已明白,不论是什么身份的人,我们都只是蒙恩的罪人,都是需要靠着耶稣基督的恩典,才能!不要忘记耶稣也曾如此说:

“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路》1819

求主怜悯我们。

Crucify, crucify him !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非死不可的迷思


数年前在朋友的诱导下开始架设了部落格,随心所欲的写些感言,当是转换心境的一种寄托。一年后将部落格移到Blogspot,发现许多当时一窝蜂跟进的朋友,都无法继续,即使是一个月写一篇。渐渐的发现大家开始流行玩Facebook,一种社交网站。博文显然要写文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那么随心所欲的藉文字抒发心里的感受,但FB的好处是你只要讲一句话,或抄一句半句,又可以回应同僚的话,最低消费是押一个“赞”;当然别人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回应你的涂鸦。

渐渐的,不少人放弃了博文,转战FB,也有开设讨论区的,邀请相熟的人加入。手机上网使FB更加便利,不论在何处都可以浏览,也可以发言、发照、发录像。FB成了社交上不可缺的沟通工具。但最后发现,FB的成功就在于回应了后现代世代的特征;一种不信权威,各自表述的心态。在FB上,各家各言是最大的吸引,既知道有人在看,却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

FB是各自的社交圈子,只有被许可加入的人才可进入你的页面浏览、留言,大家都会尽量吸纳朋友,即使有时只是朋友的朋友。问题是在这么一个混杂的圈子,其实很难有什么深入的交流,也因此大家都在谈些吃喝玩乐的事情,稍有争议性的发言,可能只会惹来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应,或不知所谓的回应,因为不是所有读者都了解这话是在什么处境中讲出来的。当然,既然是公开发言,也只好尊重言论自由的精神,但若自己的言论被歪解,或被衍生到完全相反的一方,那只得自己删除言论了。


试过自己也误解别人的意思,牛头不对马嘴的乱答一通,但造成别人的误会就糗大啦。例如,如果我在FB放张可口可乐的照片,加上一句:

“你无法改变『口可』;你只能改变『口味』。”
you can never change the COKE ; you’d better change your taste!

恐怕只有某个圈子的人看了会“会心一笑”,但不明其理的人就会觉得不知所云。如果是这样,倒还好,因为这是写给明白的人看的,问题是一些人就是要强解其意,无乱的答上几句;或画蛇添足,唯恐天下不知(会意的人反而不会出声),结果搞到脸主头大,成为众矢之的,真的非死不可!

所以,看到一些话,不知情的话请你不要随意回应,知道的话笑一笑就好。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