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6, 2012

这才是圣经所宣示的福音




在一个众教会联办的特会,看到数十年前自己初信时认识的某位教会领袖,在离开侍奉前线二十多年后,最终还是站上了侍奉的舞台,倍感欣慰。虽然当晚他不是讲员,只是以某教会领袖的身份,在台上带领大家祷告,但这一刻,对他自己或对认识他的人来说,显得意义非凡,意味着他已经从人生的低谷,再次爬了起来,踏向了侍奉的峰岭。这一路走来,多少的辛酸委屈,多少的人情冷暖,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晓。

当年的他,对上帝的呼召也是满腔热情,义无反顾的和一班教会同工在教会服事、传福音。后来因和教会内某些领袖在教义上的某些对立,产生了不和,最终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被请离了教会。八十年代的大马,正逢多事之秋,也是一个大家忙赚钱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坚持走上帝的路,自然有如逆风而行。因钱财关系,他婚姻也出了问题;另一半选择了追求金钱物质。虽然不是他要放弃,但信与不信真的不能同负一轭,最后也落得离婚的下场。一连串的打击,使他与教会的侍奉渐行渐远。。。

最近的几年和他联络上了,知道他再婚了,也有了一点经济基础,开始在某教会带领一些团契活动。人生的历练有时候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总是能将我们心中的牌一张张的揭开。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晓得自己的底线在哪里、自己的底牌是哪一张,总以为摆在上面、粉饰得华丽的那张最代表自己,但那如火般的试炼、洪涛巨浪总会毫不留情的把我们内心最后的一张牌显露。讽刺的是,当年把人请出去的如今反而徘徊在世界,被请出去最终反而回到了信仰的前线;虽然他也找到了属世的财富,但属世的东西对一个心中響往天国的人,又会有什么魅力?

渐渐的,听到他进入了教会的执事团,也开始听到一些声音;为什么再婚的人可以当领袖?为什么。。。!婚姻问题是冲击着现今教会最大的伦理问题之一。为着自己信仰生活的反思,我也在想,到底我们所宣讲的真理,是否可以完全的落实爱我们的生命当中。如果不是,我们宣讲的只不过是“讲一套,做一套”的把戏吗?

这问题一直缠绕着我,直到我读到更多有关《创世记》的诠释。圣经的第一本书《创世记》记载了许多以色列族长们的生活言行。打从亚伯拉罕开始,接下来的包括大卫、所罗门等,都不是无可指责的完全人。但不论犹太教传统或基督教在历史中,都不断有人想为族长们的道德失误进行辩护,甚至通过寓意诠释给予美化。就如世上极权主义的国家,总是将自己的伟大领袖美化得犹如圣人。他们深恐任何一项伟大领袖失败的描述,都会让伟人脸上的光彩脱色,威胁他们的威信,使他们不能成为人人崇敬的榜样。

然而,上帝藉着圣经要告诉人类的却不是这样。《创世记》要表达的正是族长们的软弱无能,但却因着上帝的救赎,还是有盼望。所以,族长们在救赎历史上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约与应许的承受者,而不是后来世代学习道德行为的榜样。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做一个假冒为善的伪君子,装成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来宣讲上帝的道。族长们的一生向我们显露的,是上帝的恩典、怜悯和信实。他们的盼望,是在于上帝的拣选、赦免和拯救,而不是在于他们如何的道德清高。我们所宣讲的,就是上帝在他们生命中奇妙的作为。这个上帝,也是一样可以拯救软弱的我们,使我们在任何境况中都有指望。

在新约时代,耶稣来到世上,给我们看到的也是十二位满有人性软弱的门徒。虽然跟随耶稣三年多,当耶稣被捕时,门徒都作鸟兽散;彼得三次不认主,最先发觉耶稣复活的是一班妇女。但耶稣还是挽回这样的一班门徒,用他们来成就他的大使命,建立教会。因为重要的不是他们是谁,而是他们的主是谁。


今天我的“弟兄”还是我尊敬的属灵领袖,不是因为他的生命如何的美善无瑕,而是因为他所宣讲、见证的上帝,是美善的。只要我们谦卑的仰望祂的恩慈,祂永远都是我们的力量。这才是圣经所要宣讲的福音。


Saturday, April 21, 2012

为何迦南受咒诅?




读过《圣经》的人,对《创世记》里洪水及挪亚方舟的记述,不会太陌生。故事说到古时上帝因人类的罪恶满盈,要以洪水来除灭众生,却藉着方舟,拯救了挪亚一家。之后上帝决定不再毁灭一切生物,与挪亚及其后裔立约,让大地恢复生机。

一个惊天动地、逆转乾坤的宏图叙事就要完美落幕之际,《圣经》的叙述者却加插了一段令人百思不解的记事,那就是挪亚醉酒、迦南受咒诅的事件。

9:18  出方舟挪亚的儿子就是闪、含、雅弗。含是迦南的父亲。 
9:19  这是挪亚的三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散在全地。 
9:20  挪亚作起农夫来,栽了一个葡萄园。 
9:21  他喝了园中的酒便醉了,在帐棚里赤著身子。 
9:22  迦南的父亲含,看见他父亲赤身,就到外边告诉他两个弟兄。 
9:23  于是闪和雅弗拿件衣服搭在肩上,倒退著进去,给他父亲盖上,他们背著脸就看不见父亲的赤身。 
9:24  挪亚醒了酒,知道小儿子向他所做的事, 
9:25  就说:“迦南当受咒诅,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 
9:26  又说:“耶和华闪的 神是应当称颂的,愿迦南作闪的奴仆。 
9:27  愿 神使雅弗扩张,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 

传统释经的不足

为何含偶然看到父亲的裸体,就要受如此惩罚?含到底犯了什么大罪,为何后果延续到含的儿子身上?当读经的人单靠字面不能明白的时候,自然需要解经了。传统上有两种解法,也是较常在教会听到的解释。

第一种就是照文字表面意义所示,挪亚咒诅儿子含,就是因为他看到父亲醉酒后赤身的丑态。他的弟兄却是倒退进去,给他父亲盖上衣服,为父亲遮羞,可谓从善如流,当然得父亲的称赞。这种诠释似乎建立在一种未经证实的习俗,那就是看到父亲裸露的,就要受咒诅,世代都要为奴。但希伯来文化及其邻近文化中并没有如是的习俗记载。

第二种是倾向道德层次的解读。含在偷窥父亲的丑态后,不但没有为他遮羞,反而向兄弟说长道短,犹如今日人讲是非。这是非常不道德的事,也违反敬重父母的基本孝道。挪亚无论如何都是一位伟大的义人,成就了保存生命的大业,即使偶尔犯了错误,也不容人藐视其伟大人格。这种道德解读可以进一步在教会作出应用面的延伸,可以教导会友不可藐视领袖,他们既是上帝拣选的仆人,可谓任重道远,即使因人的软弱一时犯错,会友也不可以说长道短的在背后讲是非,不然就会招来咒诅云云。

这种道德解读固然有其实用性,但还是难免使人发问:讲人是非固然不好,但为何其惩罚竟然是世世代代受咒诅为奴?简言之,圣经并没有将看见父亲的裸露及搬弄是非列为大奸大恶的行为。

不是看见那么简单

如何突破这蹩脚的释经瓶颈?学者们注意到代表犹太释经的塔穆勒(Talmud)对这段经文早已跳出来传统的字面解释,分别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为阉割,另一为性侵犯。犹太拉比提出的阉割说,是援引了古代近东神话中的“儿子阉割父亲”主题,称阉割是为了篡位夺权,表达了儿子对父权的挑战。这较合理的解答了为何含的行动导致如此严厉的咒诅。解读的支持来自《圣经》没有记载挪亚生下第四个孩子,虽然洪水之后他活了350年,所以他咒诅迦南,含的第四个儿子。

虽然学者们认为拉比的这种解读猜测的成分高,需要更多的文本支持,但这种诠释,却开拓了一个释经的新通道,让释经者跳出了传统的束缚,可谓功不可没。接着,学者们聚焦在性侵犯的讨论上。含在父亲醉酒后,对挪亚进行了性侵犯,因为含“看见”父亲赤身和《创世纪》342 示剑“看见”底拿就玷辱她的记载,都可能暗喻了性侵犯。学者们很快的联想到文本中“看见父亲赤身”,指的不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经文中“赤着身子”(创921)和“他父亲赤身”在律法传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看见赤裸”或“露其下体”在圣经中是性行为的委婉说辞。《利未记》的经文就以这样的用语表达了对近亲性行为的禁忌。《利》186-8

  “你们任何人都不可亲近骨肉之亲,揭露她的下体;我是耶和华。
  你不可揭露你父亲的下体,就是你母亲的下体;她是你的母亲,你不可揭露她的下体。
  你父亲的妻子的下体,你不可揭露;那本是你父亲的下体。

但如果说含的罪状是对挪亚的性侵犯,顶多为反对同性恋的人找到一些支持经文,却不能完满的解释迦南受咒诅的整个记事。《利未记》的相关经文,也不是指同性性行为,而是异性方面的。聪明的学者很快的就发现了另一个新大陆,经文中父亲的下体与母亲的下体有着紧密的关联,即,与母亲发生性行为乃是露了父亲的下体/掀开父亲的衣襟。《利》1872011;《申》2720

因此,回到这个记事的文本,含看见挪亚赤裸不是偶然看见那么简单。挪亚是含行为的受害者,挪亚醒后:“知道他的儿子向他做的事”,表示挪亚意识到发生了严重的事故,而不是单指被含看见他赤裸那么简单。含很可能在挪亚醉酒后与母亲发生了性关系,并将事情向兄弟宣告,以表示他成功夺取了父权。这恰当的解释了为何含犯错,挪亚却咒诅了他的儿子迦南,因为这乃是乱伦所生的孽种。

这样的一个解读,让学者们更妥当的将“挪亚事件”与“罗得事件”作对比,找到平行的关系。

挪亚与儿子
罗得与女儿
洪水之灾
火之灾
劫后余生者挪亚一家
劫后余生罗得与女儿
挪亚醉酒
罗得醉酒
乱伦:儿子与母亲
乱伦:女儿与父亲
敌人迦南人的诞生
敌人摩押及亚扪人的诞生

多元进路的释经方法

这是一种综合了不同诠释手法的释经,也不是一厥而就的。可能你不能接受这样的一个诠释,无论如何,即使你坚持传统的解读,也没有问题,但不妨知道释经学经历许多的演变与推进,可谓推陈出新。一个崭新的进路,可能不能带来最终的答案,但却可以激发另一个思考,正如经上所记:但以理啊,你要隐藏这话,直到末时。必有许多人来往奔跑,知识就必增长。

註:顶着文抄公的骂名,以讲古佬的方式引述重写学者的讨论,虽粗俗简陋,目的就是为了让一般的读者,试尝神学、学术界在释经上的成果,不要一味以为学者所研究的都是一些脚不到地的理论。欢迎指教,非诚勿扰。

Wednesday, April 18, 2012

从《论语》的重新出发



作为一个华人基督徒,我们难免受到《圣经》及华人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一个教导“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另一边也转过去由他打”一个提倡“以德报怨”,都是叫好人不好过的伦理意识。当然,现实生活中,不论信徒还是中国人,大多都晓得如何明哲保身,避重就轻的自圆其说,既不失“天国子民”或“礼仪之邦”的崇高地位,也保住了自己利益;这就是所谓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但在如此严峻的道德枷锁下,要不成为一个伪善的家伙,不然就得成为一个人见人欺的愚懦之辈,因为有时候连非信徒也会引经据典的叫嚣:“你们不是要爱仇敌的吗,怎么不伸长脖子来挨打?”

偶然的机会,读到《论语》的宪问篇,才知道其实孔子并不太认同“以德报怨”。对于“以德报怨”,孔子反问:“何以报德?”孔子提倡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使我对《论语》刮目相看,也真的使我恍然大悟,打通了许多疑难。

当然,你可以说孔子在《礼记》中说过“以德报怨”的好话,但这不能消解孔子在《论语》中所说过的话。

不论做一个基督徒或是一个系于传统的华人,我们都不会主张以怨报怨,更遑论以德报怨。《论语》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教导并非如一般“护教”儒徒所渲染的那么神圣清高,恰恰相反的是,孔子的教导核心可以说是“不唱高调”“不走极端”,寻找的是一条切实可行之道。理由想来也很简单,你对着普罗大众提出“高风亮节”的道德标准,大家跟得上吗?跟不上的时候,就出现伪装的假道德,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平。这点,圣经中的以色列民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难怪使徒保罗领悟到,上帝的律法是神圣的,是好的,但对以色列民来说,它的功用顶多只显明了人的罪,并无法叫人变得更好。这种认知,真是横贯东西。

对于孔子这个“以直报怨”,历代以来许多学者都尝试提出不同的解释。一般上现解为“怨恨应以正直来报。”我倒是认同那种解为“以适当的方法来报”的说法。以直报怨,固然不是一味挨打的以德报怨,可以是以当时最适当的法子来回应,这就包括了什么都不做的“不报”、避开,或积极的方法如“制止”、“举报”,特别是在关系到他者损益的境况。

很多时候基督徒也忽略了《圣经》教导的多样性,常常以片面的经文以偏概全的诠释一切,自然容易落入道德枷锁中,更甚的事,一些人简直就成了道德塔利班,比起耶稣时代那些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更无耻。

但你看《使徒行传》所记载的使徒保罗,他如何面对强权?感谢上帝,圣经并没有记载一个逆来顺受的保罗。

保罗在腓利比被囚,就有这段话。《徒》1635

到了天亮,裁判官派法警来,说:“放了这些人!”
狱吏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裁判官派人来释放你们,现在可以出来,平平安安地去吧!”
保罗对他们说:“我们是罗马人,还没有定罪,他们就公开打我们,又放在监里;现在要私下赶我们出去吗?不行!他们应当亲自来,领我们出去!”
 法警把这番话回报裁判官,裁判官听说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起来,
 于是来请求他们,领他们出监之后,就请他们离开那城。

你看,保罗不是知道可以出狱,就唯唯诺诺的弯腰拜谢,赔不是,展示“以德报怨”的风范,反而理直气壮讨回公道。

再一处的经文,说到保罗在耶路撒冷被逮捕的情况。《徒》2224

千夫长下令把保罗带到营楼去,吩咐人用鞭子拷问他,要知道群众为什么这样向他喊叫。
士兵正用皮带绑他的时候,保罗对站在旁边的百夫长说:“你们鞭打一个还没有定罪的罗马公民,是合法的吗?”
百夫长听了,就去报告千夫长,说:“这个人是罗马公民,你要怎么办呢?”
千夫长就来问保罗:“告诉我,你是罗马公民吗?”他说:“是的。”
千夫长说:“我花了一大笔钱,才取得罗马籍。”保罗说:“我生下来就是罗马公民。”
于是那些要拷问他的人,立刻离开他走了。千夫长既知道他是罗马公民,又因捆绑过他,就害怕起来。

这里保罗并没有如出一辙的应用“有人打你右脸,连另一边也转过去由他打。”的爱仇敌伦理,反而以罗马公民的身份,诉求自己的权益。

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实际的“以直报怨”的道德标准,常常以更高的“以德报怨”为努力的目标,这样子的生活,才容易达致安身立命之道。就如一个基督徒,常常以耶稣“登山宝训”为至高的伦理原则,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需要更灵巧的明白人的有限性,时时寻求圣灵的引导,使我们“不偏左右(不走极端),行上帝眼中看为正的事。”自然不会成为一个假冒为善的人,也不会离弃上帝的教导。

要推广儒家精神,首先就要将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恢复孔子原有的精神不唱高调,寻求适中可行中庸之道。这个不容易办到,因为会损害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当耶稣来到世上,祂将那以“上帝圣洁选民”自居的以色列民从律法的“道德枷锁”中释放出来,也严厉的斥责了当时的道德塔利班。同样的,今天需要从这样的“道德枷锁”得释放的,又何止那在教堂以外的人呢?

Monday, April 9, 2012

非诚勿扰:令人不安的安田


某天在等着出门的时刻,看了一小段的《非诚勿扰》。平时很少注意这个节目,总觉得这只是一个推崇时尚追求、物欲享乐的节目。当然,上节目的男女双方,很多时候心意都是不谋而合,既然大家都是各怀鬼胎,那也只是各取所需,后果自负的把戏。

开始被出场就惹得大家嘻哈大笑的男嘉宾安田吸引。因为他的表现,再次反映了一个不受传统礼教压抑下成长的华人,也能像西方人一样开朗幽默。但在保守的中国人看来,觉得是“耍猴戏”、“玩世不恭”、“难登大雅”。幸好他的学历高超,什么牛津、哈佛、伯克利都收齐,还是博士,让他还稍有容身之地。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中华文化塑造的是礼义廉耻,西方人都是只讲人权、理性,不拘礼教的家伙。殊不知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学到圣贤的那套,只是假圣贤之名,压制专横,建立自己的权势。结果我们只是培养了一班像自己的伪善者。

最近太太为儿子升学的事,会见了某传统教会学校(现在都是国中)的校长,希望儿子能转进该校,因为这间学校较近我们家,方便载送。哪知该校女校长,得知太太来自的中学,就向他大吐苦水,说你学校转来的虽然都是成绩优秀的中学生,但却很不懂礼教。见到师长不会问安,也不会融入其他(说英语)的学生当中,只会呆在自己的小圈子,进来校长室门也不敲,说话也不分尊卑。

这些现象当然是因人而异,但校长讲的是倾向。只能说的是,我们都以为英校生只讲“理”,华校生很会“礼”,这是最大的误会。

就如中国社会,讲的是学习“雷锋精神”,现实是“拜金精神”,嘉宾们一点也不会欣赏安田的那种幽默、自在、自由奔放的性情,恐怕骨子里只想知道一个博士到底能挣几个钱,住什么房子,开的的是什么车。

在女嘉宾们的冷嘲热讽之后,我其实没看下去他是如何来到“男生权利”这一关。只见有两位女嘉宾走了出来,意味是愿意与他一起走出去的候选。但安田似乎等候这个反击的时候已久,向女嘉宾问了一个常听见的问题:“如果明天你中了1000万美元,你会怎么处理?”一位女嘉宾回答:“我会让我妈妈不要干活了,我带她出去旅游。”另一位女嘉宾的答案是:“我会和现在一样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一个代表伪善,一个代表无知!)


听到这两个回答之后,安田特意表现得无比沮丧,他说:“我会选择成立一个基金,或者照顾一些孤儿,做一些慈善。如果只有100万美元,不是很多,你可以去买车或者干嘛,但1000万美元,我觉得完全可以给一个学校啊,你必须要有‘为人民服务’的那种精神!”最终,安田放弃了自己的“心动女生”,一个人孤独地离去,留下一脸愕然的女嘉宾。


看到这里真的让我大呼过瘾,安田还若有其事的引用了哈佛大学拱门的名言:“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 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佐证他“为人民服务”的理想,绝!


可能安田在看清这班俗不可耐、毫无真情的拜金女后,正想着如何潇洒脱身,苦思之下,就来了一招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绝活,以堂皇正气之名,回应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人,让人无法招架。


说穿了华人社会的问题,不就在于那“讲一套,做一套,信的都死翘翘”的“为人民服务”那句话上吗?但看来安田这番语带双关,话中有话的表述,未必是那班人可以理解的。

Sunday, April 8, 2012

新生命


感谢上帝,妹妹意萍顺利的在四月二日得了一个可爱的婴儿,大家都觉得非常高兴和感恩。因为较迟婚的缘故,环孕的过程都出现许多状况,时常是在祷告和信靠中度过。

当天一早到附近的KPJ医院与他们一同办理入院手续后,就回家等待。在九时多收到妹夫的短信,告知婴孩已出世,母子平安的消息时,心中有无比的感恩。

最开心的当然还有母亲,她好难得见到最小的女儿结婚嫁人,又担心自己看不到这个小孙儿出世,如今都因上帝的恩典,蒙了应允,梦想成真。

想起那些与他们一同祷告仰望上帝的日子,觉得额外感恩,这真是这年另一件的赏心乐事。

【看哪,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篇》127:3

再次要恭贺妹夫锐荣和妹妹,愿上帝的名得荣耀,阿门。

宝宝睡得安详

有儿万事足

最开心的外婆

要出院的一刻

Friday, April 6, 2012

不能承担的心灵忧伤


今早阅报,看到一则国际新闻,标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与男友起争执 港富婆跳楼压死菲佣

【香港《太阳报》报道,中年女子前晚与男友因感情问题争执后,昨晨她身穿街坊装离开鰂鱼涌寓所,走到附近太古城,尾随住客进入大厦,直登31楼天台跳楼,跌落游人如织的休憩公园,刚好压中一名休假的菲佣,两人如炮弹般弹开,其中跳楼妇人当场死亡,菲佣送院抢救亦不治。

跳楼死亡女子余慕仪(55岁),独居鰂鱼涌华兰花园芝兰阁一单位,据悉,她早年于区内任职地产代理,由于收入可观,加上炒楼有道,早已成为小富婆,并于去年中荣休
余性格乐观,有一名拍拖二十多年、任职地产公司区域经理的亲密男友,前晚两人因感情问题发生争吵。】

起初我是好奇为何妇女跳楼也会压死菲佣,是否抱着菲佣一起跳?但看下去却被另一个议题吸引;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过后到诊所看医生,没想到医生也正等着我来,要向我大吐苦水。他的问题就是为何好些没有好见证的基督徒领袖,作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勾当,导致身旁的非信徒,都对基督徒失去信心之余,上帝却始终保持沉默,还由得这些人继续昌盛,俨如上帝是站在他们那一边。

对于上帝的沉默,龚立人博士有一篇尚好的博文可参考:《圣父进场了》。

在谈话的过程中,我想安慰他一句,就说:“哎呀,无论如何,至少你还当个医生,要知道还有许多人为了基督,遭受更苦的逼迫。”

但他听后抗议的说:“心灵上的忧伤,有时是比肉身的受苦,更加磨人呀!”我听了马上表示认同并收回所说的,重新尝试理解他心灵上的伤痛。

就如开头那则新闻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人生不外是要吃得饱、住的好、地位高,但却忘记了人心灵上的需要。在满足了基本生存、安全的需求后,人寻找的都是心灵上的满足;被身旁的人接纳(爱),被社群接纳。显然,找到活着的意义,比维持生理性的生存,来得更据意义、更重要。

难怪智者也感叹的说:“人的心灵忍耐疾病;心灵忧伤,谁能承当呢?”《箴言》1814

在耶稣受难日,思考这个问题,显得别具意义。耶稣在面对十架的死,又岂是担忧他肉身的死亡呢,但正因他也为我们经历了心灵的伤痛,所以,他也必能拯救那些心灵忧伤的到底。

你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脱去我的麻衣,为我披上喜乐,使我的灵歌颂你,不至缄默。《诗篇》3011-12
愿每位为神国心灵忧伤的,都能从那复活的基督,得到安慰,重新得力。

Monday, April 2, 2012

师傅万岁,真理万万岁!


偶然在网上读到这篇博文,题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觉得蛮有意思,载录如下。

【今天想馈赠给年青学子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已流行了两千多年,至今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这句话的英文说法是:“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Plato(柏拉图)译成了“师”,因为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且听我说说背后的掌故。
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就拜柏拉图为师,持续了20年,始终热爱崇拜柏拉图,以他为良师益友。亚里士多德这样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在学术上他们有过激烈的争论。
原来,柏拉图倡导“理念论”,认为具体事物只是理念的“基本”和“影子”,具体的个别事物是不真实的,只有理念是真实的。而亚里士多德则力主“实体论”,认为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在日常看到的实体以外,还要假定比实体还真实的“理念”是毫无用处的,一般的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不能脱离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坚信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自己的恩师的错误观点。这就在当时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指责亚里士多德是背叛自己恩师的忘恩负义之徒,而亚里士多德就回敬以这句载入史册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历史已经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从唯心主义到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尽管这种进步还不彻底)。
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可与之比美的类似名言。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里写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段话也阐明了,学生应该也可以超越老师,师生的差别只不过是闻道先后、术业专攻不同罢了。
环顾我国目前的教育界,应试教育造成种种恶劣后果,其中的一个弊端是:“师道尊严”之风盛行,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说一个“不”字,这种局面令人担忧。当然,实行“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通过师生两方面的努力。做老师的应雍容大度,闻过则喜;做学生应不畏权威,敢于超越。这里举一个绝佳的例子。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美学家蒋孔阳教授于1980年出版权威性专著《德国古典美学》,备受好评,有一位学生却提出了四点批评意见。正在日本讲学的蒋孔阳先生读到这些意见后,立即给这位学生写信,明确表示:“你的文章对我的肯定超过我做到的,对我的批评则太客气,你所批评的几点还是有道理的,我以后有机会一定加以修改。”他还在信中特意抄引了上述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夸奖自己的学生。
做学生,当如亚里士多德。
做老师,当如蒋孔阳。】[原文]

那天在某的盛会遇到一位道上的朋友,聊了几句。谈到某些事情,我说:“失势的人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会心的回了一句:“我爱师傅,但更爱真理!”
这句话真的一针见血。很多时候,我们强调教育的重要,因为教育最大的目的不是在填塞知识,而是启蒙。特别是建立一个据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检视真理的思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讽刺的是,很多时候却是这些努力教育的人,在拆毁自己所应该建构的理想;他们一方面教导人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另一方面自己却不能接受理性的批判。
一位教育者若只能教出一班忠实的“传声虫”,那其实是他最大的失败。但现实往往就是如此,能够青出于蓝的革新者往往带出一班只会歌功颂德的流派弟子,以巩固自己的流派为己任,固步自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学会批判思考的都被边缘化了。
在追求真理的事上,许多时候这些人真的还不及那追求成功、财富的企业家,因为人家已经参悟“成功一日可以丢弃”的境界。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