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1, 2020

圣诞•又到圣诞

 


2020年庚子年,肯定是令走过的人一生难忘,刻骨铭心的一年。123日武汉封城,大家对这个来势汹汹的疫情还毫无防备,如常的欢庆农历新年。1月尾与家人到韩国旅游,到了机场发现偌大的离境大厅竟然空荡荡的,出国的旅客寥寥无几。这与平时人潮汹涌,人来人往的情况完全不同,也是未曾有过的经历。到了3月全世界都接连受到疫情的冲击,我国也在318日启动了行动管制令。突如其来的管制令,让大家束手无策,惊慌失措,打乱了大家的生活作息。

反复的走过一年,大家也开始适应了疫情之中的新常态,需要学习与疫共舞,寻找不同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或是跨出一大步,学习新的生活方式,或是在困境中步履蹒跚的摸索。改变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虽然当中不免伴随许多必经的阵痛与牺牲。

感恩的是,我们的上帝是那位从混乱中创造秩序的上帝。

“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创世记》1:1-3

上帝的创造,将光和暗分开,将水和水分开,把地和海分开,也让波涛汹涌的海洋和浩瀚无边的天空充满活物,使大地充满生气,井然有序。

 当世界和人类受到罪恶的蹂躏,恶势力横行,人类掉入痛苦的深渊时,上帝没有放弃我们。祂一样应许祂会带来改变。

“我必用清水洒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掉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  ”《以西结书》36:25-27

 上帝更是具体的预告了祂施行拯救的计划。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注: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意思)。”《以赛亚书》7:14

 “伯利恒、以法他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将来必有一位从你那里出来,在以色列中为我作掌权的;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迦书》5:2

 圣诞节就是纪念救主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也是上帝实践祂应许的时刻。虽然基督诞生已经是两千年前的事,今天世界似乎还是笼罩在黑暗权势之中,但主应许我们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放心,我已经胜了这世界。”(约翰福音16:33)只要我们信靠他、尊祂话语而行,上帝必然给我们智慧和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

 2021年将是怎么样的一年,没有人知道。我们不需要像世人一样浮躁不安,到处寻找指引。赐平安的上帝,必然保守我们,因祂应许:“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命记33:25),只要你有信心仰望祂,必然得胜有余。

谨此祝福大家

 

圣诞蒙恩,新年快乐!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20

“封城”前夕的恩典

 


今年315日是双溪龙庆祝设教15周年的大日子。在三月头,新冠病毒在东南亚各国逐渐失控,我国也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下,人人自危,等候政府的对策。为此,教会理事决定简化庆祝形式,取消原定的15周年庆聚餐,改在教会崇拜并在会后进行自由餐。

 随着疫情日益严峻,理事们都很紧张,担心政府会在15日之前宣布“封城”。感谢主,在忐忑不安的渡过三月份的第二周后,设教15周年庆崇拜得以如期进行。当天崇拜主席是叶雯莉理事,领唱是颜震辉理事,伴唱是黄思佳姐妹及曾琦恩姐妹,司琴是卢依萍姐妹。虽然因疫情的缘故,出席的人数只有55人,但大家还是以一颗喜乐的心向上帝献上赞美与感恩。

为表达对教会初代牧者梁锦标牧师过去十年辛勤耕耘的谢意,当天特邀梁牧师前来证道。证道主题是“未走过的路”,经文取自约书亚记3:1-10。梁牧师以上帝的话鼓励弟兄姐妹以充足的信心面对将来的道路,因为我们得胜是全靠上帝的恩典。为表对上帝恩待眷顾之意,教会诗班在许秋霞姐妹带领下,献唱了两首诗歌“上主常相伴”及“当感谢主”。接下来理事们也怀着感恩的心,上台献唱了两首诗歌:“荣耀的呼召”及“恩典之路”。是的,虽然我们微软不足,能力有限但上主的呼召是一个荣耀的呼召,我们跟从的乃是一条恩典之路,虽然崎岖卻恩典满满。

 当天的嘉宾包括蔡庆生长老及蔡永根长老,他们的出席让双溪龙教会会友倍感安慰。在韩国畴长老进行简单的叙史后也播放了梁牧师、王日广长老、蔡庆生长老及蔡永根长老的祝贺视频,让会众一同回顾上帝在过去十五年对教会的眷顾及带领,使许多会友的生命在教会得到牧养,尽显上帝对大家的慈爱及恩典。

 周年庆免不了要切生日蛋糕庆贺。叶雯莉理事也订购了一个大蛋糕,在理事嘉宾们带领会众同唱生日歌后,史上第一次大家以挥手的方式吹熄烛光。在游牧师作感恩祷告后,荣幸的邀请了梁牧师及蔡庆生长老同切蛋糕。

 会后大家尽兴的团契及享用餐点,但也做足防疫措施,保持人身距离。双溪龙教会的15周年庆崇拜成了2020年“封城”前的最后一个主日崇拜,真的别具意义,让大家倍觉感恩。






Saturday, June 20, 2020

聊聊读经的方法



教牧们都喜欢鼓励弟兄姐妹通过不同的方式多读圣经,熟悉圣经不单让弟兄姐妹更容易明白牧者传讲的道,也可以分辩真伪,不会那么容易接受偏颇的教导(有时候真假还比较容易分辩,似是而非的道理就容易迷惑人)。这就如《使徒行传》所提及的一个场景。

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使徒行传17:11

今天要简单的介绍一下读经的两个层面。一种是我们信徒自己的灵修读经,另一种是比较严谨的释经或解经。后者通常是指查经班、成青主日学或神学院的课程,当然每个人也可以通过使用释经书等工具书进行这种学习。

灵修读经

我们个人灵修读经是非常重要的灵性栽培。这通常是比较个人的、单纯的阅读圣经,按着所读的或多或少领受上帝话语的光照,使我们的灵命得到坚固与造就。同一段经文,在不同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亮光。今天读经领受的,在你经历更多的生命历练后又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这种读经也是上帝向我们说话的管道。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  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  (使徒行传18:9-10

再熟悉圣经、神学的保罗,在事奉生涯中,还是因听到主的声音而得力量。我们也一样,不论在什么处境、磨难中,听到上主藉着经文对我们说话还是最给力的。灵修时领受的一句话,总是能让我们从心灰意冷、胆颤心寒的处境中重新得力。

但我们需要留意这一层次的领受可以是很个人的、处境化的,不一定是那节或那段经文的正式诠释。我们可以与人分享却不可以将这个诠释(领受)绝对化,或干涩教会的教义及政策。每个信徒都需要这种灵性造就,因为主是活的真神(Living God),喜悦与我们交通。

释经

另一种是比较严谨的释经。最大的差异在于同一段经文的诠释在不同的时候都有一致性,不会随着日子而改变(除了已存在只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诠释)。这种诠释比较考究经文原作者及原受众(原读者)是谁,处理的问题是什么或原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而在清晰的了解经文的原意后我们才进入应用或思考经文对我们当代人的意义。

不论是新约圣经或旧约圣经,成书时期与我们有巨大的历史、文化、语言的差距,严谨的释经需要有客观、回归经文处境的理解,不能以21世纪的文化、处境去解读,更不能以个人经历来诠释。


旧约圣经
新约圣经
成书年代
公元前1500-300
公元40-90年(第一世纪)
语言
希伯来文/亚兰文
希腊文
处境
古代中东社会与宗教系统
罗马帝国社会与宗教系统
犹太人社会与宗教系统

信徒个人的研经可以通过学习原文(希伯来文/希腊文)或使用多种不同的圣经译本来突破语言的差距。因为圣经翻译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文句通顺、表达优美而省略、改动一些原文的意义,虽然对整体救恩计划的表达没有影响但在个别的诠释上,掌握这些细节会让我们更容易明白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在突破历史与文化的差异上,我们可以使用研读本圣经,也可以购买释经书、圣经词典等工具书,帮助我们理解圣经。当然,现今网上许多查经课程,都是我们随手可得的帮助,只是来源太多,若发现真伪难辨,可以咨询牧者。

盼望弟兄姐妹明白了读经的两个不同层次后,一方面养成灵修读经的习惯,另一方面也看重研经的一面,通过成青主日学、查经班,掌握圣经的教导。这也是牧师常强调的两条铁轨的火车路,走在其中,我们就能稳妥的奔跑天路。

Wednesday, June 10, 2020

世人看外貌耶和华看内心


十一年前大马电视台曾经播放一套情景喜剧《你好!Mr.Siao》,颇受观众欢迎。剧中主角关德辉(Mr.Siao)是旅居加拿大的大马人,曾活跃于香港影艺界也是一名歌手。较为人不知的是他基督徒的身份。当时他也常在各地教会举办的佈道会中分享见证,领人归主。

2009年他参与由芙蓉数教会联办的福音佈道会—《关德辉vs Mr.Siao:遇见爱分享会》。佈道会当晚除了播放他自我介绍的短片、献唱歌曲之外,也分享了以前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虽在十六岁就信主,但耶稣一直没有真正成为他生命的主。直到数年前,在一些基督徒艺人的帮助下,他生命才完全改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与他哥哥的一段往事。

他有一个不务正业,终日惹事生非的哥哥,屡劝不改,让家人心灰意冷。哥哥与家人特别是母亲关系不佳,大概就是不务正业只会伸手要钱那类。所以一直以来他与哥哥的关系十分恶劣,视如陌路人。因种种不愉快的事,他曾吩咐一些人将哥哥从母亲家中赶出去。
那时他已居住在加拿大,一日被主话语感动,必须与哥哥和好,要向哥哥道歉。如果不是出自圣灵的感动,谁能够接受?要一个一路来孝顺、顾家,品行良好的去向一个人人视为“人渣”的哥哥道歉!怎么可能?

在他得知哥哥因故被警方扣押在拘留所后他毅然飞回大马。哥哥惊讶他会特地来探望,在他请求哥哥原谅时,哥哥的心也被转化,不但与他和好,还当场接受了主耶稣。释放后,他急于要哥哥改变生活方式,但哥哥说还有一些事情要先处理,他就说了一些他自己认为过重的话。随后他就回到加拿大。再次与在大马的家人联络时,得知哥哥已在一场意外中去世。(大意如此)

关德辉弟兄的分享让我有深刻的反思,没想到上帝感动他去向哥哥请求原谅及和好。一般上照常人的判断,都觉得关弟兄是忍辱负重的好人,哥哥才是应该向所有人道歉的那个。但上帝真不看外貌,而是看内心,只有上帝知道他哥哥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上帝很多时候要求我们放下自己的成见,先伸出橄榄枝。

我想这就如主耶稣在《马太福音》5:23-24所说:“所以你在祭坛上献供物的时候,如果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对你不满,就当在坛前放下供物,先去与弟兄和好,然后才来献你的供物。”

当我们愿意顺服圣灵的带领,以基督的爱去包容、接纳我们认为远离上帝的人的时候,我们会惊讶上帝在对方生命中的作为。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都变得可能。问题是我们倾向以自义的眼光来审视他人,以为上帝总是站在我们这一边。上帝不单在意事情的对错,更在意我们的心态。

正如主耶稣谈到祷告的两个人。

耶稣向那些自恃为义、轻视别人的人,讲了这个比喻:
“有两个人上圣殿去祈祷,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
法利赛人站着,祷告给自己听,这样说:‘ 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我的一切收入都奉献十分之一。’
税吏却远远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 神啊,可怜我这个罪人!’
我告诉你们,这个人回去,比那个倒算为义了。因为高抬自己的,必要降卑;自己谦卑的,必要升高。”(路加福音18:9-14

当晚关德辉弟兄感谢上帝让他的哥哥能够在逝世前信主,相信上帝是无所不知、掌管一切的主宰。他谦虚顺服的举动让我深受感动,一直难以忘怀。愿主施恩怜悯我们。


Saturday, May 23, 2020

一颗豁达的心



“一天,(印度圣雄)甘地快步的奔向一列正在徐徐开动的火车。
当他狼狈的攀上最后一格火车厢时,脚上的一只拖鞋掉落在月台上。
火车正加速的驶离月台。如果你是甘地,你有什么反应?

你会冒着耽搁行程的危险而跃下火车拣回拖鞋?还是接受需要买过一双拖鞋的事实?
日常生活充满了这样使人进退两难的困境。我们的抉择反应了我们的优先次序和我们应变的能力。

甘地是怎么回应呢?他急忙的将另一边的拖鞋抛到月台上。”

TRAC (Trinity Annual Conference)出版的Lent Meditation 2010 中看到的这段话,让我眼前一亮。

甘地所作的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样的反应有异于一般常人的做法。世界教导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学会为自己着想多过于为别人着想。通常我们只关注、只看到自己的得与失,而不是别人会如何。

新约圣经记载了许多主耶稣的教导,都是尝试打破我们固有的观念,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例如登山宝训就是非常震撼人心的教导,历世历代,信徒都尝试去解释、诠释这些教导。为何不能单纯的凭字面的意思接受这些教导呢?因为它与我们持有的价值观实在有太大的鸿沟。

主耶稣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

今天我无意藉着这段文字让大家感觉良心不安,不是要你马上变卖家产分给穷人。但我们得承认,我们每一天都需要上帝话语的光照,洗涤我们沾染尘埃的心灵,让我们心意更新,再次被上帝的话语激活,不致埋没在世俗的价值观里。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都听了很多大道理,但这些真理是否融入我们的心田,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的确要到那紧要关头,才显露出来。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上帝常常藉着许多的事件(happenings),显露我们的潜意识,照明我们内心的真相,好让我们知道真实的自己,离祂的道有多远。只有坦诚面对,承认自己亏欠的,才会尽心竭力的活出上帝的美善。

让我们再次以谦卑的心,回到上帝的面前,常常让他的话滋润我们的心田。


2018年八福山上留影

Friday, May 22, 2020

不要叫恩典太沉重


收拾旧文件时,发现了以前使用的圣经。在圣经里面,夹了一张旧照,是1980年我洗礼那天拍的。
不记得那是在那一天,只知道是学校假期,教会在波德申浸信会金沙滩举行家庭营会时,和十多位信徒一同参加的浸礼。

我的脸上散发出发自内心的喜乐,因为这是期待已久的日子。当时教会没有施洗的设备,要到波德申海边,可不像今天,只要一声号令,大家就可驱车前往,不费吹灰之力;只能耐心等到营会的时候进行。

为我施洗的牧师是营会讲员,在旁的是教会领袖,背后是教会领袖、理事、弟兄。当时整个教会都是那么的信心火热、委身为主。其中不乏大有属灵恩赐、生命大为主用的,也有具备学识专才、精通三语的翻译者、热心又有果效的传道者。转眼间三十年,在这年岁里,每个人都经历了生命的冲击、岁月的洗礼。在信仰的挣扎中,有人十年如一日,遇强越强,坚守真道。有人虽然失脚,却不被打倒,努力的靠主再站起来。有的人虽然还去主日聚会,却失去了往日对主的热忱,流于形式。有的为了一碗红豆汤,变卖了自己的权益,迷失在繁华的世界,但内心可能犹如罗得那样,在纸醉金迷的世界里,“义心天天伤痛”。

对于尚未重生得救的人,我们可诉诸于原罪;罪的捆绑使人身不由己,选择败坏,但对一班同样决志信主,经历上帝大能、尝过天恩的基督徒竟然掉队,要如何解释?这再次使我想到奥古斯丁的恩典论与伯拉纠的自由意志之争。

那些在生活试探下硕果仅存的,当然不敢自夸,都会以感恩的心,视自己为上帝“从火中抽出的一根材”,深明除了自己的软弱别无可夸口的道理。但对于那些失落的,又要如何解释?是上帝的预定,还是上帝的恩典有所不同?但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是不徧待人的。我们似乎看到恩典之下,人都有自由意志抉择的一面(又回到创世记亚当夏娃的处境)。

公元529年俄兰治(Synod of Orange)会议对信仰的定义,似乎尝试平衡两者间的张力。“我们相信,依照大公教会的信仰,恩典既在洗礼中得着了,那么一切受洗的人,如果愿意忠心努力,藉着基督的帮助和合作,他们均能并应成就那使灵魂得救当作的事。”

如果说一切的美善都是出自上帝主权的拣选(先动的恩典),我们还是要作出顺服(跟随)的抉择,但上帝的心,就如会议最后一条所示:“爱上帝的确是上帝的恩典。祂自己的恩典催使我们爱他;还未被爱之先,祂先爱我们。即使我们令祂不悦时,我们仍经历祂的爱,以致我们可改变过来,去取悦祂。”

所以,人是否可以持守信仰,直到见主面,固然出自上帝极大的恩典,但也不可忘记人在自由意志里,还是可以作出选择。如果说各人领受的恩典都是公允的,那么决定各人将来的乃是各人所作的抉择。

我们无需对基督徒的救恩报怀疑的心,因基督的恩典使我们有得救的确据。就如保罗所教导的,救赎是恩典,但如何活出荣神益人的每一天,是我们的抉择。感恩的是,我们不是孤独的奋战,只要我们心存丝毫敬畏,上帝的仗与杆,永远是我们的保障。

“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哥林多前书3:14-15) 

Wednesday, May 20, 2020

旧约的福音神学



"若遇見你仇敵的牛、或驢、失迷了路、總要牽回來交給他" (出埃及記23:4)

從字面的意義來看, 神吩咐以色列人的這條誡命 , 不但是最大的誡命"愛人如己" (利未記19:18) 的具體實踐, 更是主耶穌吩咐我們"要愛你們的仇敵" (馬太福音5:44) 的實際表現。

《出埃及記》23:4與《申命記》22:1~3的誡命乃是聖經中"物歸原主"的誡命。神吩咐我們必須把別人失落的東西交還物主, 甚至就算物主是我們的仇敵也不能例外。另一方面, "物歸原主"也是中國的成語, 反映中國人傳統的美德, 絕不將別人的失物據為己有。

然而聖經"物歸原主"的誡命, 比我們中國人說的"物歸原主"還要更進一步: 當我們發現別人失落的東西時, 不但不能據為己有, 也不能"佯為不見", 不予理會, 而必須在找到失主前, 盡心盡力妥善保管照料,  "你弟兄若離你遠、或是你不認識他、就要牽到你家去、留在你那裡、等你弟兄來尋找就還給他" "物歸原主"的誡命, 強調我們對別人失物的責任。

猶太拉比口傳律法的結集《塔木德》記錄了拉比哈尼拿·班·多沙 (Rabbi Chanina ben Dosa) 和他妻子遵行聖經"物歸原主"的誡命的軼事,  "有一個人遺忘了一籠子雞在拉比哈尼拿·班·多沙的家門外不遠之處。 拉比的妻子發現了雞, 等了一陣子沒人認領, 只好帶回家照顧, 並盼望失主能盡快出現。 然而失主遲遲沒有出現, 拉比的妻子也只好天天照料雞群。雞群繁衍眾多, 直到拉比家的院子容納不下。拉比和他妻子只好把雞賣了, 用賣雞的錢買了羊。

過了許久, 有一天雞的主人與朋友路過拉比的家門, 向他朋友提起從前在這附近失落了一籠子雞的事。拉比哈尼拿·班·多沙剛好聽見他的說話, 在詢問那人他那籠子雞的特徵並得到滿意的答案後, 拉比將羊交給了他" (塔木德 禁食章 Talmud Taanit 25a)。拉比哈尼拿·班·多沙的故事, 教導我們對別人的失物該負起怎樣的責任。

人有神的形像, 人內在神的形像證明人是屬神的, 就像羅馬銀幣上有羅馬皇帝該撒的像, 證明銀幣是屬該撒的一般, 因此主耶穌如此回答法利賽人的詰問, "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 神的物當歸給神。" (馬太福音22:21)。人有神的形像, 人是"神的物"。既然如此, 凡不認識神的人, 其實都是 神的失物

我們傳福音給人, 豈不正是將神的失物妥善保管照料, 並歸還給神嗎? 並且在神的失物交回到神手中以前, 我們都對神的失物有責任, 就如同我們對人的失物有責任一般。此外, 既然凡不認識神的人都是神的失物, 因此我們對每一個不認識神的人都有傳福音的責任。

福音神學, 其實早已隱藏在舊約聖經中。

注:这是网上阅读摘录,出处无法确定。



一切的破碎都不是徒然


                                                                                                                                                     

十二年前,我念神学的时候因为不是单身,可以获准住在自己家,其他学生都是寄宿神学院。当时太太在中学任教,两个孩子还在念中学。

某天家里的打印机坏了,印出来的文件都布满了许多墨汁斑点。太太急着要打印学校的数学考卷,星期一就要用到。想到当晚会在教会见到居住另一个住宅区的妹妹,就将档案存在记忆棒,乘周末聚会交给妹妹帮忙,第二天主日崇拜后即可在教会拿到印本。

妹妹将打印了的文件放在一个大信封里,太太也安心的将它带到学校,没有检查。哪知翌日在学校打开一看,发现完全无法使用。

原来妹妹在打印文件时,发现文字之间有好些空行,以为太太不熟悉电脑打字(当时太太也的确是电脑文盲),就将这些空行整理整顿一番,使整个文稿排列整齐,使它井然有序,不知道太太留下这些间隔,是有意图的,因为她需要在这文稿里另外用剪贴的方式加上一些数学图表。少了这些空行,就无法做成数学考卷了。

结果我还是无法省一趟车程,要亲自上妹妹家一趟,再次打印文件。

这件小事却让我有许多属灵的反思。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我们都极力的在追求一个工整、完满的人生,视一切的破碎、挫折、欠缺为遗憾,尽力想要回避这一切,不明白很多时候,在这些破碎里面隐蔵了上主美好的意图;这一切我们视为不完满的地方,其实都可以隐藏著祂美好的旨意,就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趋向那真正的完满。

所以,很多时候,面对人生的不完满,与其尽力挣扎着去修补、填满,不如以一个豁达的心境,坦然接受,相信上主有更美好的意图。

你在经历人生中的破碎吗?不要这么快气馁,要知道这一切的欠缺,都不是意外,在背后,都有可能隐藏著上主更美好的意图,到了时候,就要彰显祂所赐出人意外的完满。

正如《传道书》714节所说:“顺利的时候要喜乐;患难的时候当思考。上帝使这两样都发生,因此,人不知将会发生什么事。”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期待事事顺利,拒绝不幸的事,因为不到最后一刻,我们不知道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作为。

因为,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传道书3:11

我们唯一确定可行的就是信神、爱神、遵行祂的教导,因为上帝给了我们宝贵的应许。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罗马书8:28

祷告的心态


2009年我在马来西亚神学院(马神)念道学硕士课程。当年312日是马神的禁食祷告日。全体师生都出席灵修祷告会。在灵修分享的环节,当日讲员Ng Wai Ling传道传讲了一篇关于“祷告的姿态”(posture)的信息。她并非以释经或学术性的进路,而是以灵修神学的进路来谈祷告,这和她自己属灵生命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这里简略的介绍她指出的一些要点。

首先她解释了“魂”的不同层面:

The manifest life 外在的生命:意愿、思想、行动等最外层的表达
The inner conflict 内部矛盾:不同欲望的竞争战场
The carnal mind 属血气的思维:为要满足个人议程
The Thirsting Soul 饥渴的魂:对神的渴慕
The Holy Spirit Indwelling  圣灵内住层
The Sinful Heart” 罪恶的心

从这样的背景。她谈到建立祷告生命的三阶段。

1Spiritual Intentions 属灵意愿
Foundation Disciplines-- Presenting, Honesty, Recollection, Discernment.
纪律的基础 -- 献上、诚实、回忆、识别


2Spiritual Rhythms 属灵韵律
Spiritual Disciplines – solitude, prayer, fasting  etc. 属灵纪律--独处、祷告、禁食等

3Spiritual Regimens 属灵管治
Specific plans of obedience具体的服从计划 (如参加祷告会、建立祷告生活)


最后她带出了祷告的三种心态:

1The Willful Posture 固执的祷告心态:强硬的要控制将来、规范神的旨意和作为。简单地说就是强求上帝一定要照我的祷告来成就一切。(比较常见于独立/灵恩教会)

2The Will-less Posture 绝望与放弃的心态:认为祷告不能带来任何改变。
   (比较常出现在传统教会?)

3The Willing Posture 甘心乐意的祷告:向神的旨意敞开,不尝试操控将要发生的事情。
    (有别于上述12

今天教会的祷告会一般上来说是每个教会出席人数最少的聚会。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祷告的操练不足或对祷告的认知不够深入。当然,不是说我们对祷告的认知不深就不能或不必祷告,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向前迈进。

今天对于祷告这个议题,坊间充斥著许多教导与讲解。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回到圣经的教导,圣经藉着许多叙事、图像鼓励信徒要有信心祷告祈求。然而,我们要避开两个极端,一边是强调上帝必定垂听我们任何出自信心的祈求(那到底谁是上帝?),另一边是认为祷告只是为了亲近神,让神改变我们顺从祂的旨意,不能向神求(那谁还要参加祷告会?)。圣经一面强调祷告是神给我们的特权,也提醒我们上帝的主权。我们要行在其中!

无论如何,保罗指出了我们要回避的问题点“他们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提前6: 5

看来正如讲员所说,早期沙漠教父Abba Macarius所教导的祷告,值得我们如此反思祷告的意义。
Lord, as you wish and as you know, have mercy. Amen.
上主,诚如您所愿并所知,怜悯我们。阿们。(神有主权,预知一切但祂若愿意,还是可以施怜悯!)

属天与属世的一线之差


现今一些教会在谈及信心之父亚伯拉罕的故事时,总是将焦点放在上帝如何使他蒙福、 使他家道丰富,拥有土地产业,信心仿佛沦为得到这一切属世祝福的手段。在这种宣 讲中,亚伯拉罕的故事成了信徒复制致富要道的蓝本:只要我们像亚伯拉罕那样听话, 牺牲放下,我们就可以坐拥土地财产,享受上帝的赐福。(注意这里的差别;这些人 放下世界是为了得到更多属世的祝福!)

另一边厢,是一种尝试淡化亚伯拉罕这位信心之父所带来的生命震撼的教导。他们列 举亚伯拉罕的失败与信心不足之处,表示他也不过如我们一般,有许多软弱不足,不 是一味只有信心的伟人。例如当上帝呼召他出哈兰的时候,要他离开本地、本族、父 家,他却还带了侄儿罗得。因此,他们呼吁信徒不需在亚伯拉罕面前自惭形秽,高举 亚伯拉罕来打倒自己。

其实这些似乎被蒙蔽的眼睛,看不到亚伯拉罕出哈兰的时候,本来就非一无所有,是 带了牛羊仆婢、财物离开的。如果亚伯拉罕看重的是属世的财物,这个呼召对他来说 将是毫无吸引力的。这和今天那些属世信徒的心态很不一样。亚伯拉罕的确是带着战 战兢兢的心境上路,所以连一切家当都带出来了,但上帝却偏偏使他遇见饥荒,好耗 掉他赖以为生的储备,让他学习信靠那能使无变有的上帝。

亚伯拉罕的故事所要表达的要点不在于强调他的信心有何等的大,以致成为信心之父, 而是强调他那种不断愿意选择那条信心道路的生命。的确,亚伯拉罕也如我们般有信 心不足、软弱的一面,但那差异在于他愿意不断的学习放下,放下自己的权利,放下 自己的生命,放下一切,为要看到上帝荣耀的彰显。他让上帝来对付自己的生命,他 从失败中学习反思。

当亚伯拉罕和罗得的牛羊、仆婢增多,不能同居一处时,亚伯拉罕对罗得这么说:“你 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
Page 2 of 2

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亚伯拉罕没有说:“其实 有上帝呼召的是我,所以你应该牺牲一切来成全我,好让上帝的旨意成就。”亚伯拉罕 选择放弃他的权利。结果罗得选择了滋润肥沃的平原(所多玛),亚伯拉罕落到迦南 地。

四王和五王交战,随后掠夺所多玛和蛾摩拉,将罗得和罗得的财物也掳去。亚伯拉罕 得知后,冒着生命危险带了家丁三百一十八人,杀败敌人,将罗得救回。这回,亚伯 拉罕拒绝了所多玛王所给予的一切财物,操练对上帝的依靠。

当上帝要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时,亚伯拉罕因罗得住在所多玛的缘故,恳切的为他祈 求。上帝因亚伯拉罕的缘故(创世记 19:29)将罗得从倾覆中救了出来。亚伯拉罕这 种爱灵魂(他实在为整个城的人祈求了)为他者的心态,与现今那些法利赛人自以为 义的心态,成了强烈对比。

在以撒诞生的事件上,亚伯拉罕的确学了功课。所以最后当上帝要他将以撒献上为燔 祭时,亚伯拉罕选择了放下。我们可以看到,每当亚伯拉罕选择了放下、放弃自己的 权益时,上帝都应许赐福(创 13:14;创 15:1;创 22:16),当然这福未必是属世 的人所想象的那种福。

反思亚伯拉罕和罗得的生命,他们犹如预表了一种属天和一种属世的基督徒。罗得并 非穷凶恶极的大坏蛋,他也似乎跟随了这条呼召的道路(创 12:4)但心灵上却紧系 于这个花花世界。今天许多基督徒似乎也一样的走了这条十架道路,但他们的心却从 来没有离开过世界。

罗得的结局就是即使因亚伯拉罕的祈求被救出,但最后只剩下两个女儿。这预表罗得 是不会昌盛(绝后)的。亚伯拉罕选择放下权益,甚至献上儿子,上帝却为他存留余 种,使他后裔可以昌盛。但我们看到罗得的女儿却以“属肉体”的方法,为父亲存留后 裔。

这就如现今“属世”的教会,本来是不讨上帝的喜悦、不能结果子的,不过,人却用 了“属世”的方法来使它人口增多,很多时候甚至看来比真正的教会还要昌盛繁荣。 可是,这样的群体,就如罗得两个女儿所出的两个大族—摩押人和亚门人一样,不能 成为上帝在地上的盐和光,反而常常逼迫了那真正属天的群体。

想起一位资深牧者的座右铭:“放弃权利是最大的权利。”

Wednesday, May 6, 2020

“这些事以后”--从吃奶到吃干粮的信仰

犹太人相信这里是亚伯拉罕献以撒之地


《创世记》22: 1“这些事以后,上帝试验亚伯拉罕,对他说:「亚伯拉罕阿!」他回答:「我在这里。」”

在这段描述上帝试验亚伯拉罕的经文,是以“这些事以后“开始。有些学者认为“这些事”是指什么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接下来要发生的事。他们认为“这些事以后”只不过是文学上的修辞,正如一般故事的开头都以“在很久很久以前”作开始一样,目的在于引导我们进入某个故事。

但在这里的“这些事以后”真的是那么的可有可无吗?在笔者看来,圣经既是在上帝的默示下写成,却也反映了不同作者的文采风格,但终究饱藏永恒的真理。上帝用祂奇妙的恩典也可以使圣经经文字字珠玑,没有一句是多写的;当我们用心揣摩,在圣灵的光照下,他的话语,句句都显得宝贵。

“这些事以后”是指什么事呢?给了我们什么启迪?这些事当然是指在这一节经文之前,亚伯拉罕蒙召离开哈兰之后所经历的一切。正如我们这些蒙召的信徒经历了无数神恩一样,亚伯拉罕也经历了上帝的带领与信实。上帝使亚伯拉罕脱离饥荒的试练:「下到埃及却被送回」,胜过强敌:「从四王手中救回罗得」,信心得坚固:「与神立约」。虽经夏甲与以实玛利这些环节的失败,但上帝还是有恩典怜悯;为所多玛的代求:「祷告蒙垂听」,甚至最高潮的以撒出生凸显:[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神],及与亚比米勒立约:[神使仇敌与我们和好],这一切上帝的恩典与赐福,不也是信徒在信主后所经历的恩惠与福分吗?

正如主耶稣在世上服事时,路加所记载的「他们要听他讲道,也要他们的疾病得医好,还有一些被污灵缠绕的也痊愈了。众人都设法摸他,因为有能力从他身上出来,治好众人。」(路加福音6:18-19)主耶稣不只是关注子民的未来,也关注子民当下的生活。

但在这信仰的道上,很多时候,我们对上帝的信是否只是拘泥、专注于这一种领受、领受、再领受的层次呢?我们所能向人见证的上帝只是一位有求必应、求什么得什么的神吗!我们所能标榜的信仰只是“信耶稣就有平安、有喜乐、财富”!亚伯拉罕之所以能成为信心之父不是在于他领受了多少肉眼可见、属世的赐福,而是在于他曾有“这些事以后”的试炼(必须献上他的独生子以撒)。

这试炼把亚伯拉罕引入了信仰的核心,正如路加所形容的耶稣,在行了一切神迹、医治、显大能之后,抬起头来看门徒说:「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你们的。」、、、「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这样的福音不也正试炼了许多人的信心吗?

在“这些事以后”,上帝也一样领亚伯拉罕走入那真正信心之路--不再是上帝如何的供应我、赐福我,而是「主阿,我当作什么?」如何来满足上帝的心,得着他的喜悦,才是他所求的。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竭力追求,好使我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腓立比书3:12

让我们对上帝的信,也走到水深之处,经历“在这些事以后”的挑战,不再拘泥于过去上帝如何的保守与供应,真正的面向十架,献上自己,好叫上帝完全的得着我们,而这一切,那真正的信,都必需从“这些事以后”开始。

耶路撒冷圣殿遗址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