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9, 2009

纸堆中的发现


在整理书桌时,偶然发现了一篇文字,是毕业前要在教会实习课上分享的话。但发表的那天见大家发表时都轻松上路,不想讲太严肃的话扫大家的兴,就临时说了一些有感而发的话。不知道这样的表述,在多年后看回来,会不会觉得自己“太傻、太天真”。

标题:教牧的理念

在信徒的眼中,牧者除了是属灵的领袖以外,也是他们生命的榜样,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长的会友,牧者可以说是他们信仰旅途上的导航员。一些信徒可能在信仰的真理认识上掌握得不多,但总认为只要紧紧的跟随牧者的教诲,自己就可以安心的走到终点。所以,在信仰的道上,牧者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我来说,作为一个牧者,最重要的有三点:

1)在信仰的旅途中,有与会友认同的心态我们都是蒙恩的罪人。

很多时候,牧者因着其领导的地位,往往会忘记自己和会众都是蒙恩的罪人,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我们只是拥有义人的地位,而不是一个完全成圣了的生命。但许多时候牧者喜欢以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评估会友,罔顾各人所有不同的恩赐和特性,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会友的身上。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敬虔或回应上帝的方式。对一些牧者来说,在他们的眼中,可能只有那些勤于参加所有聚会如主日聚会、查经祷告会、晨祷会、妇女会等的会友,才是热心回应上帝的信徒,一旦会友因故缺席,就指责会友爱世界,不爱神,不能够为神牺牲。到底是不是每个会友都要有同一个标准的信仰生活,每一个信徒都对同一样事奉有同一样的委身呢?作为牧者,我们需要明白到每个人有不同程度的信心、领受和感动。每一个人也从上帝那里领受了不同的恩赐,要在不同的岗位上服事上帝。不论刚强或软弱的,我们都在上帝恩典之中。在这之上,我们都是有肉身的软弱,不是一百巴仙的完全人,牧者和会友都是在各种的软弱中寻求成长,因此牧者需要营造一个让大家可以彼此相爱、激发善行的团契,而不是让软弱的会友有被边缘化的感觉。

2)对自己责任的重新诠释。

相信每一个牧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一间没有什么问题,会友成熟、听话又有爱心、愿意谦卑服事的教会当牧师。若我们抱着这种心态,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找到我们可以喜乐的去服事的教会,因为教会是由一班蒙恩的罪人组成,是面向完全而还未完全成圣的团体。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教会需要牧者。若教会都是充满灵性刚强、心智成熟、通晓真理的信徒,那就不必要牧师来牧养他们了,因为他们都可以牧养信徒了。所以,除非教会拒绝一位牧者,不然,我们应该以牧者的心肠,来牧养教会,知道软弱、不完全的信徒的存在才是牧者牧养的最大原因。这样,牧者才不会因会友的不完全而掉入一种自怜埋怨的心态。

3)看清牧会的优先任务

因着牧者的好胜心或比较的心态,牧者可能希望在有生之年为主(自己?)干一番大业。这原非坏事,但人总会找一些容易表扬或让人看到表现的事来着手。牧者往往会以建立人数多的大教会来作为目标,因为这是大家容易认同的目标。因此,牧者可能就会以建教会来替代了牧会最重要的任务;为了达到目标,牺牲会友在真道上的建造和生命的改变。教会一切的事工,都以招揽会友为重,只要可以招人的教导,不分青红皂白都加以吸纳、传讲。牧者和会友的关系也建立在一个接点上有能力带人来教会入会的会友就是灵性复兴、好的会友,否则即是相反。牧者的关心也往往只投射在这班会友中,忽略了其他会友的需要。这样,牧者就忽略了自己最优先的任务,即是牧养信徒,使他们在生命中因耶稣基督的道有改变和成长,因为传道宣教固然重要,却不能牺牲那更至要的--上帝要求我们的最终就是如经上所记:“世人哪!耶和华已经指示你什么是善,他向你所要的又是什么;无非是要你行公义,好怜悯,谦虚谨慎与你的神同行。”。教会若只是充满人数,但却无法在生活中见证上帝,那么教会还是上帝的登台吗?

以上所言,是我面对牧职的一个反思,不是说我能做得比别人好,或者已经做到,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的地方。

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从禅宗的“顿悟”再思保罗的“因信称义”


胡适在他的《禅学指归》中指出,佛教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是因为在约五世纪前半,一名叫道生的僧人,得到南北两派真传之后,提出了革新的看法,将佛教中国化、简单化。道生采用了庄子所说的“得鱼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象”,认为只要可以抓住佛教的要点,“则几千万卷半通不通的翻译经典,都可弃掉”。他所创的教义即是相对于“渐修”的“顿悟成佛”;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当时可是一句对佛教大逆不道的话,因为这样一来,十二部大经典、一切仪式如礼拜、忏悔、念经、念佛、戒律等都成了废物。当然,道生的论述在当时受到传统派的排斥,直到后来《大般涅盘经》传入中国,全部译出,证实道生所言后,“顿悟”说才得到平反,渐渐形成中国禅的特色。

一般上来说,即使我们不学佛理,总会在书报上接触到顿悟的教导,尤其是七世纪末神秀和六祖慧能的偈的对比: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渐修”和“顿悟”的差异,一目了然。胡适认为“顿渐之争是一切宗教的生死关头”,“马丁路德提出一个自己的良知,罗马天主教便塌了半个欧洲”,“道生的顿悟论出世,便种下了后来顿宗统一中国佛教的种子

这使我想到保罗“因信称义”的教导,其实我们都误会了,以为在哥尼流事件后,彼得、约翰等犹太基督徒是明白因信称义的道理外邦人只靠信耶稣得救恩!耶稣基督的救恩乃是超越律法之工的教义,可说是保罗的一大看见。福音在五旬节后传开,其实都没有脱离犹太教耶和华崇拜的大框框,先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及散居外邦的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即使哥尼流一家,也是敬畏耶和华、常向耶和华祷告的人!最好的证据就是耶路撒冷会议,若“因信称义”已是大家认同的教义,在耶路撒冷会议中,就不必要经漫长的辩论(徒156-7),并在彼得一番“肺腑之言”后,“众人都默默无声”(其实是看住最保守的雅各有何反应),直到雅各开口。“因信称义”的教义如同“顿悟”在中国,使基督教完全脱离犹太教的繁琐戒律,得以在万邦开花结果,实在是保罗的功劳。

今天基督教在华人圈子,也需要一个将福音中国化的道生。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从禅宗的故事看耶稣的教导


最近一直在思考印度的佛教如何成功的在中国兑变,由印度煎饼变成馒头、大包,完全没有一丝的印度骚味,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一部分时,偶然的买到了胡适著的《禅学指归》(应是演讲集,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深入浅出的说明禅宗如何由印度过渡到中国,并开花结果,自成一家,解我许多困惑。

在对比中国禅与印度禅的差异时,胡适用了两个禅宗的故事。在印度传流的故事,在公元三世纪即有人译成中文,白话文的版本如下。

某时代,有一个国王,想找一个宰相,后来找到一个可当宰相的人。先说要杀他,经人解说,于是要他用一个盘子,盛上满盘子油,从东城捧到西城,不准滴出一滴,否则即杀头。

这个条件很不容易做到。他走到路上,有他的父母妻子哭他,他没有看见。有顶美的女人,从他身边走过,看的人不知有多少,他没有看见。后来忽然又来了一个瘋象,吓得满街的人,乱跑乱跳,可是他一心一意在盘子上,仍然没有看见。不久又遇到皇宫失火,一时救火抢火,闹得纷乱不堪,并且在殿梁上的一窠蜂子,被火烧出,到处飞着螫人,这人虽然被螫了几下,可是始终没有感觉到,仍然专心致志地捧着油盘往前走。最后他竟达到了目的地,一滴油也没有滴下来,于是国王便拜他做宰相,以为一个人做事,能够这样专心,便是喜马拉雅山,也可以平下来,何况其他?

这故事的目的,在教人专心一致的做一件事情,也反映印度禅所注重的“定”。但它却使我联想到主耶稣在《马太福音》1034-39的教导。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得著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著生命。】

我们是否可以以这种“东方”式的思想来重新理解耶稣的教导:耶稣所强调“作门徒的代价”重点在于“专心的跟随”,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教会最重要,妻子家庭排第二”,“出去宣教只拿一张单程车票”,充满“断六亲”、“离世脱俗”的观念。

当我再去对比《路加福音》1251-53时,就发现了马太和路加的诠释差异。马太将耶稣这番话放在教训门徒的处境,比较容易连于上述禅宗的教导,而路加却将耶稣的这段话放在末世光景的处境来谈,可说是风马不接。到底耶稣原本的话是意指什么?是否马太作为一个犹太人,呈现了东方思想的诠释,而路加却从西罗文化的思路来处理这段话?这个诠释差异是否可以支持路加应该是外邦人的看法呢?

我想耶稣的话应该是联系于犹太思想,犹太思想应该靠近东方思想,所以,东方的思想应该更能够把福音言说得精彩、剔透。

Tuesday, October 20, 2009

我找到了!


加尔文强调上帝的灵与上帝的话一同做工,认为所有来自上帝的灵的体验,都必须透过上帝的话(圣经)的印证;所有圣经的话的了解,都需要经过圣灵的光照才能真正明白。

最近为一些争论性的议题烦恼;“传统”(不是上述那种真正的传统)的教导显然不能挥去良心上的不安,但“圣灵”的感动实在需要上帝话语的印证。到底要讨人的欢喜还是以上帝的真理去释放被歪理困锁的人;我可以满足于自己因知道真理而得的自由,却为了回避苦难而闭口不言吗?

没想到上帝还是让我找到了支持的经文。

那天读新译本的《哥林多后书》11章时,发现几节经文显然和我所熟悉的和合本翻译意思完全相左。惊讶之余,赶紧对照各个译本,终于证实了和合本翻译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模糊了我们的认知。

《林后》1119-21a

和合本

19你们既是精明人,就能甘心忍耐愚妄人。

20假若有人强你们作奴仆,或侵吞你们,或掳掠你们,或侮慢你们,

或打你们的脸,你们都能忍耐他。

21a我说这话是羞辱自己,好像我们从前是软弱的,

新译本

19你们那么精明,竟然乐意容忍愚昧的人。

20如果有人奴役你们,侵吞、榨取你们,向你们趾高气扬,打你们的

脸,你们就容忍吧!

21a说来惭愧,我们太软弱了。

吕振中译本

19你们既然精明,竟喜欢容忍糊涂人!
20
若有人压制你们做奴隶,若有人吞吃你们,若有人牢笼你们,若有

人向你们昂首傲慢,若有人打你们的脸,你们就容忍他!
21
说句不体面的话吧,这样的事,我们就太软弱作不来了!

和合修订本

19你们是聪明人,竟能甘心容忍愚蠢人!

20假若有人奴役你们,或侵吞你们,或压榨你们,或侮辱你们,或打

你们的脸,你们居然都能容忍。

21a 说来惭愧,在这方面好像我们是太软弱了。

这里的语气,不论如何翻译,都显示保罗在责骂哥林多信徒:为何不是白痴却任人鱼肉、糟蹋!而他所针对的正是教会中所谓“超级使徒”的那等人(林后115)。和合本的翻译就给我们一种感觉,认为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忍耐!

现代中文译本的翻译就更传神!

19你们都那么聪明,居然乐意容忍蠢材!

20无论谁奴役你们,占你们的便宜,陷害你们,轻视你们,还是打你

们的耳光,你们都能容忍。

21a 让我说句惭愧的话,这样的事,我们没有勇气去做。

如果大家重新理解经文的意义,肯定对真理有一番新的认识。

Sunday, October 18, 2009

人生的抉择


逍遥子刊了一篇有关美国牧师金贝克的记事:《成功神学的伤痕》。记得好多年前有一次当我到新加坡开会时,在一家日系百货公司的书店买了那本《我错了》,每天晚上在饭店,就是读那本书。

印象深刻的倒是金贝克在书中谈到他的入狱过程,虽然悔恨自己的作为,但语句间对他的律师团有许多的不满,责怪他们没有为他打好官司。我想,他还不明白“立王、废王都只在乎耶和华”的道理。上帝要兴起或拉倒一个领袖的时候,往往只要藉着一个小小的事件。当时候到了,不论复兴或审判,都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扰上帝的旨意。

对逍遥子的博文,更引起我兴趣的是随后他和诗艳所谈论有关钱财的看法。我承认诗艳对钱财所持的看法极为正确健康,但针对钱财的事,我似乎是站在逍遥子的一边。

当我三十年前第一次参加教会的团契,就有一位同工作见证,谓上帝如何在他缺钱的时候,感动某人给了他七十令吉,他就解释七十令吉如何刚刚好解决了他的一切需要,所以他感谢上帝那不多也不少、刚刚好的供应。那时,虽然我刚信主(被圣灵充满),但内心却抗议说:“不,上帝是能祝福我超过我所求所想的神!”(圣经还念过几页)。现在我当然明白,上帝给人不同的恩典,上帝给他的的确是如此,但也不该以自己的经历为上帝的作为下定论。

往后的日子,我的大半生应验了神在我心中的启示;即使家境贫穷,还是能到日本升大学,大半生虽然不是富豪,却也没有缺乏。但这样的认识反而使我对钱财没有任何欲望野心,从来没有想过要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地位去赚更多的钱。说不缺钱,不是很有钱,而是对物质要求不高。感谢上帝,太太与我有同样的心志;房子有一间就好了,车子能用就好了,结果,公司提供购买房屋津贴也没申请,跨国公司的采购经理开的是1300cc 小轿车。说没有钱吗,三年神学生活也是这样过,而且还意犹未尽。刚在广场遇到一位福音机构同工,还质疑我为何孩子还这么小却这么洒脱;真的是睡在钞票的捆扎上吗?问题是我们要有多少才能放下?

但我的心也并非那么的脱俗不吃人间烟火,偶儿还是喜欢“坐坐”名车、在东京Sunshinecity顶楼或KL Tower吃晚餐观夜景,下榻高级饭店、享受佳肴美酒,这些上帝都成全我的心愿,只要我不被世界所引去。

人生有许多东西不是我们所能决定,但还是有许多是在于我们的抉择。不论贫穷富有,我们都当明白主耶稣所说:“要藉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路加福音161-13)的道理。


Friday, October 16, 2009

终于毕业了。。。


终于毕业了,心中悲喜交集,一时难以形容。
对师长们的训诲、栽培与错爱,有无数的感恩;同学们的情谊、坦诚无伪的交流,开心的、伤心的,都是一生美丽的回忆。
三剑客从此各奔东西,以后难以一同芙蓉山城吹水论英雄。
但只要我们都在基督里,就有相见的时刻。
同学们,平平安安的去吧,万水千山都有主同行。




马来西亚神学院第27届毕业晚宴

昨天在学院举行了差遣礼后,晚上有STM第27届的毕业晚宴,毕业典礼在今天下午。三年来第一次参加自己是毕业生的晚宴,教会牧师领袖、弟兄姐妹都来捧场,当然母亲、大哥大嫂、大姐姐夫、妹妹,还有妻子儿女都来了,非常热闹。更多照片可看这里
鹏翔弟兄不负众望,得到本届中文部最优秀学术表现奖,在这里再次祝贺他。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再思教会的“白袍神学”


“太空人能上到太空,是因为地上有一大班真正懂得理论的人,他(她)们都没有上过太空。”(游言乱语)

看到一位神学生也说“要学习就要找懂得做的,而不是只懂理论的,因为真正懂得的人是正在做的人”;适逢神学毕业的季节,教会也散漫一种唸不唸神学不重要,教会最重要是有人会讲生命的见证的论调。因此,我在小组聚会就问了组员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教会诗班队员为何传统上都穿一件长长的白袍吗?”

组员每个游目四顾,“比较整齐、好看啦!”“比较圣洁!”

一位同工说:“我问过这样做的会友,她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就趁机解释,“你们看,如果我们凡事只会做,而不顾背后的理论、神学,很多事情久而久之我们就不晓得为何要这么做,当面对时代的变迁、需要作出调整时,我们就无从下手了。”

“教会诗班穿上白袍,正是要凸显大家在上帝面前同等的地位;各人身份、地位的差异都被白袍所遮盖,不分尊卑的站立在上帝的面前。”

原来,穿着华贵的贵妇和一身朴素的清洁工人,一套上白袍,都看不到差别,都是一样以歌声来赞美上帝。

原本强调“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

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

高高低低的道路要改为平坦!

的救恩,就是要让社会上不论贫富、身份地位高低、健壮残疾、年老年少的人在上帝面前都享受同等的待遇,都因耶稣基督的信实,为上帝所悦纳。

曾几何时,教会就因只强调见证,却没有正确教导的支撑,使到台上台下脱离了这种白袍的精神。牧者可以在台上公然的讲你们看,某某姐妹是多么的蒙上帝赐福(指事业成功、儿女学业有成、家的浴室比你主人房大),因为她一家都殷勤事奉,教会每个聚会都参与(成功的原因),所以你们应该像她一样,就可以得福了(见证的结论)。

看,白袍之下,人人平等不再是教会的强调;成功的富者反而成了大家追逐的目标,教会岂非成了玛门崇拜之地!贫困者成了教会次等公民,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安提阿事件”!

这些事以后,我观看,见有一大群人,没有人能数得过来,是从各邦国、各支派、各民族、各方言来的。他们都站在宝座和羊羔面前,身穿白袍,手里拿着棕树枝。(启示录79

长老中有一位问我:这些身穿白袍的是谁?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告诉我: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他们用羊羔的血,把自己的衣袍洗洁白了。

因此,他们可以在神的宝座前,并且日夜在他的圣所里事奉他。那坐在宝座上的必展开帐幕覆庇他们。他们必不再饿,也不再渴;太阳和一切炎热必不伤害他们。因为在宝座中间的羊羔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那里。神也必抹去他们的一切眼泪。

教会需要恢复“白袍“的精神。

照片取自www.gospeltimes.cn/data/articleimgs/3860.jpg

汕头市基督教会圣歌团第一诗班来泉南堂献唱

Monday, October 12, 2009

”優しい風“歌词的最新翻译

无意间在《闲置空间》看到了这首松隆子唱的日文歌曲,觉得很不错。但细读歌词的中文翻译,觉得好些日文的意义没有被翻出来,一些句子也搞错了主词等,难怪《闲置空间》格主叹息无法想像这首动听的歌和资生堂产品有何关联,为何用作广告歌曲。结果尝试依日文修改了翻译,不知是否让歌的意义更清楚明朗,还是画蛇添足。(蓝色字是我的翻译)

温柔的風

:優しい風
http://www.st020.com/play/42632.htm

作曲:松隆子 填詞:松隆子

泣き疲れた子供のように さしのべた手もそのまま
涙さえふかないで 一人きり立ちくしていた
<
就像哭累的孩子一樣 伸出雙手期待大人的擁抱
沒有拭去淚水 只是一個人孤獨地站到最後>
<就像哭累的孩子一樣 期待大人擁抱的雙手一直伸出着
连淚水也沒有拭去 只是一個人孤獨地站到最後>

誰にでもやさしくほほ笑む だけど心は孤独で
震えてた毎日に その扉そっとたたいてくれた
<
雖然對任何人都是溫柔微笑以對 但是內心卻是孤獨的
在顫抖的每一天裡 那扇門輕輕地敲醒了我>
<雖然對任何人都是溫柔微笑以對 但是內心卻是孤獨的
在顫抖的每一天裡 你輕輕地敲响了我的那扇門>

昨日よりもやさしく 風が吹きぬけてゆく
笑顔へと変わってく 君が変えてく
<
比昨天還要溫柔的風 輕輕地吹拂著我
這陣風將會漸漸化為笑顏 也將漸漸改變你>
<比昨天還要溫柔的風 輕輕地从我身上掠过
使我脸上转现笑顏 是你带来的转变>

いつもと変わらない景色の 街も人も雑踏も
何気なく流れてく 何故だろうそれだけで幸せ
<
一成不變的街景和人潮擁擠的模樣
為何在若無其事當中消逝 但卻又讓我覺得十分幸福>
<一成不變的街景和擁擠的人潮
在不经意當中消逝而去 但為何卻又讓我覺得这就十分幸福>

昨日よりもやさしい 風が吹きぬけてゆく
その腕でつかまえて ずっと離さないで
<
比昨天還要溫柔的風 輕輕地吹拂著我
用你的手腕抓住我 永遠都不要分離>
<比昨天還要溫柔的風 輕輕地从我身上掠过
用你那手腕抓住我 永遠都不要放开>

瞳に映した痛みも涙も なくせないけど
ただ今二人がここに生きている それがすべて
<
照映在眼中的傷痛和淚水 雖然無法消失
但是現在我們能夠在這裡一起生活 那便已足夠>
<照映在眼中的傷痛和淚水 雖然無法除去
但是現在我們能夠生活在这里 那便已足夠>

昨日よりもやさしい 風が包んでくれる
果てのないこの空に 未来をあずけたままで
<
比昨天還要溫柔的風 緊緊地包圍著我
在這沒有盡頭的天空裡 就讓我們將未來寄託其中>
<比昨天還要溫柔的風 緊緊地拥抱著我
在這沒有盡頭的天空裡 就讓我們的未来永远寄託在其中>
========================================

Friday, October 9, 2009

再思保罗的“粪土”神学


有一次在讲台上分享了神学院的学习生活。会后一位老姐妹把我拉到一旁,告诉我当年宋尚节博士在从美国回到中国的航程中,如何义无反顾的把他的博士文凭抛入汪洋大海,从此决心为神的国度打拼,结果成了一代神的韦仆,在教会历史上彪炳千秋的故事。我当然非常认同姐妹的说法,巴不得每一个拥有博士文凭的传道牧师,都把博士文凭抛入海中,以体现保罗那种把万事当作有损、视万事为粪土,为要赢得基督的决心。(但最主要的是因为我自己没有一张博士文凭)

对于教会的老姐妹,我非常欣赏她们一颗爱主的心,当然不会和她们作不必要的讨论,反而喜欢和她们一同祷告,学习她们服事神、服事人的热诚和精神。但对于年轻一代的信徒,我们实在有需要把圣经的真理讲得清楚明白。我们有错解保罗的话吗?

当然,我不是怀疑保罗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著基督的心志,而是要问在这个表述上,我们是否过分诠释,将自己的意思读进去了。过分的解读,往往令人走到极端;路加在使徒行传就告诉我们保罗没有丢弃他罗马公民的身份(Roman Citizenship)。与基督的福音相比,他肯定也视这公民权为粪土,但视为粪土的却不一定要丢掉!

在我们熟悉的保罗、西拉夜半歌声”引来上帝奇妙的神迹介入、导致禁卒一家信主后,当官长派差役来释放保罗西拉时,保罗就打出他的罗马公民权:“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徒1637)看,保罗还可以耍下大牌!如果他真的丢弃了这身份,就会哈利路亚的感谢上帝而去,完全不提他罗马人的身份了。

当然,学者也告诉我们保罗是小心的处理他的罗马人身份,一是不让人误会他杖这身份而不是靠基督夸口,二是他在外帮人面前不以这身份来回避十架的苦难,以示他愿意和圣徒同受因信基督而有的逼迫。

但在耶路撒冷事件中,保罗显然少了这份顾虑,在面对犹太人的无理取闹时,千夫长不是因为他的基督信仰、而是比较像为循众要求鞭打他,所以保罗在未受鞭打前,就打出自己的特权。“人是罗马人,又没有定罪,你们就鞭打他,有这个例吗?(徒2225),千夫长和兵丁听到就害怕。千夫长花了巨款才买来罗马公民权,保罗却直言:我生来就是。显示他并没有放弃他视为粪土的权益。

正如诗篇15篇所记,谁能寄居耶和华的帐幕?谁能住在耶和华的圣山?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只有这些人,他眼中藐视匪类,却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

意思说那些行为不正、做事不公的就会喜爱匪类、藐视敬畏耶和华的人。主耶稣也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76)。只有与主同行的人,才会爱惜敬畏上帝的人。对于那些猪狗,我们就需像保罗那样,不要浪费圣物和珍珠,反而要丢出粪土,以贴切的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虽然我们视万事为粪土,还是可以留下几样来“物尽其用”的。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华人和福音的乐与怒


那天西马圣公会黄满兴会督亲自来给我们讲解大马圣公会的历史。黄会督早年毕业于澳大利亚的名大学,未全职事奉前,曾任土木工程师。作为圣公会的会督,他虽然兼备属灵及行政两大实权,却拥有和蔼可亲的形象。这可以轻易的从他的讲道及谈话中体会,但这亲切感却丝毫无损他领袖的威严及大众对他的仰慕和敬重。

谈到早期教会在马来亚的福音事工,会督并没有歌功颂德、为过去历史的缺陷粉饰,反而坦率的指出种种造成华人不能接受基督教的缘由,特别在教会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他指出当年建成的宏伟大教堂只是供欧美基督徒敬拜用,非白人即使是基督徒也不能进入一同聚会。这并非是圣公会专有的现象,即使英文堂的长老会教堂也是如此。这现象一直维持到二战后的紧急法令时期。会督指出还有一个可悲的情况就是当欧美人士在教堂内敬拜时,他们带来的女佣、司机(多为华、印裔)就要坐在教堂外拉动绳子,使教堂内的布“风扇”前后摆动,成为扇风苦力。

当时华人若接受福音,不是像我们信耶稣这么简单,简直就是要归入西化,摒弃一切华人传统习俗。所以,华人认为信耶稣等同于进洋教、作洋人。

当时被委派来马的牧师都是“司牧”,主要为看顾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来的英国人基督徒。在英殖

民时代,更是为了照顾在马的英国商政要员,所以,这些牧师常接到总部的警告信,叫他们不可传福音给当地人。

会督表示即使当年的甲必单叶亚莱也是能够“亲近”教会的华人,曾捐款建教堂、出席教会庆典,但鉴于当时那种信仰和文化混合的环境,使他始终无法接受基督教。

今天,这种反思对基督徒是重要的。我们需要明白分别为圣的真正意义,我们是藉着耶稣基督回应上帝的呼召,不需在西方礼服的底下来认识上帝。

另一方面,昨天STM一位来自英国的讲师Mr. Allen Brian Mcclymont 却让我们看到西方传教士在马来西亚的耕耘和付出。Allen是来为我们讲解OMF(海外基督使团)在大马的历史和一段自紧急法令开始的华人新村福音事工。这段历史在Allen讲来,简直如数家珍,因为他正是讲述他自己父母的历史。原来他的父母就是当年参与OMF新村工作的宣教司,他本人也是在金马伦出生,难怪对大马有那么深厚的感情。

在这历史讲解的结语,Allen提到内地会谦卑的以“那微不足道的日子”来反思那段自19511987年的事奉。但在上帝眼中,这绝对不是微不足道的日子,因为在同学当中,就有一位神学生、苏晶祥的祖父,当年就是由Allen的母亲带领信主受洗,让福音临到这个华人家庭,并一代代的流传。

历代以来,福音都是靠那些完全愿意为主摆上的来传递,不关种族血统。福音最大的阻拦,往往不是来自异教,而是来自披着羊皮的狼。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