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8, 2009

从禅宗的“顿悟”再思保罗的“因信称义”


胡适在他的《禅学指归》中指出,佛教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是因为在约五世纪前半,一名叫道生的僧人,得到南北两派真传之后,提出了革新的看法,将佛教中国化、简单化。道生采用了庄子所说的“得鱼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象”,认为只要可以抓住佛教的要点,“则几千万卷半通不通的翻译经典,都可弃掉”。他所创的教义即是相对于“渐修”的“顿悟成佛”;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当时可是一句对佛教大逆不道的话,因为这样一来,十二部大经典、一切仪式如礼拜、忏悔、念经、念佛、戒律等都成了废物。当然,道生的论述在当时受到传统派的排斥,直到后来《大般涅盘经》传入中国,全部译出,证实道生所言后,“顿悟”说才得到平反,渐渐形成中国禅的特色。

一般上来说,即使我们不学佛理,总会在书报上接触到顿悟的教导,尤其是七世纪末神秀和六祖慧能的偈的对比: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

“渐修”和“顿悟”的差异,一目了然。胡适认为“顿渐之争是一切宗教的生死关头”,“马丁路德提出一个自己的良知,罗马天主教便塌了半个欧洲”,“道生的顿悟论出世,便种下了后来顿宗统一中国佛教的种子

这使我想到保罗“因信称义”的教导,其实我们都误会了,以为在哥尼流事件后,彼得、约翰等犹太基督徒是明白因信称义的道理外邦人只靠信耶稣得救恩!耶稣基督的救恩乃是超越律法之工的教义,可说是保罗的一大看见。福音在五旬节后传开,其实都没有脱离犹太教耶和华崇拜的大框框,先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及散居外邦的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即使哥尼流一家,也是敬畏耶和华、常向耶和华祷告的人!最好的证据就是耶路撒冷会议,若“因信称义”已是大家认同的教义,在耶路撒冷会议中,就不必要经漫长的辩论(徒156-7),并在彼得一番“肺腑之言”后,“众人都默默无声”(其实是看住最保守的雅各有何反应),直到雅各开口。“因信称义”的教义如同“顿悟”在中国,使基督教完全脱离犹太教的繁琐戒律,得以在万邦开花结果,实在是保罗的功劳。

今天基督教在华人圈子,也需要一个将福音中国化的道生。

3 comments:

  1. 生公说法,顽石开口!

    倪柝声不就是那位道生吗?

    水方立志成为下一位?

    ReplyDelete
  2. 倪柝声的特色是;

    绕过两千年的西方教会传统,直接回到单纯的新约教会模式,把它移殖到中国,完成本色化,变成了聚会所的模式。。。。

    梁家麟称他们作,还原主义。restorationist

    当然,倪的思想,乃是追随弟兄会的理想。。。。

    梁有许多篇,教会本色化的论文,很精彩,,,,水方不妨参考。。。

    不过,我是追随当代处境化,现代化;对中国本色化,传统文化等等,没有兴趣,也没有研究。。。

    ReplyDelet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