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16, 2021

待降节·上帝的义

 


在教会传统中,圣诞节的前四周被称为“将临期”或“待降节”。待降节(Advent)也是教会年历的开始,“Advent”也是指即将来临的意思。不同的教会依各自传统会为这4个主日定下不同的主题,例如“醒悟”、“悔改”、“喜乐”,而临近圣诞节的主日则为“平安”。

无论如何,这节期提醒信徒要用心记念基督的降生,并以警醒的心等候主再次降临。它不单是为信仰生活增添一些仪式感,让会众更容易“感受”到基督信仰的意义与传统文化,也帮助信徒调校生活的焦点。毕竟,信众不单凭“耳闻”真道认识上帝的旨意,也可以凭“眼见”的摆设明白上帝的心意。

传统上教会会用“将临花环”(Advent Wreath (又称“将临圈”) 作为象征,帮助信徒在圣诞前省思准备。在将临圈放置四支蜡烛,代表四个主日,中间的第五支,象征基督已来到我们中间。每个主日依序点燃一支蜡烛,谕示距离纪念基督降生的日子又近了,也象征在黑暗的世界里有真光的盼望。“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9节)

因着新冠病毒肆虐,许多人包括信徒都面临生活的巨大挑战,事业、工作、家庭都经历前所未有的剧变,有的甚至面对失去至亲或好友的悲痛。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要如何藉着这个迎接圣诞的节期,重新让上帝的福音坚固我们脆弱的心灵,让上帝藉着耶稣基督的信实成就的救赎,使我们在苦难中一样满有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在波涛汹涌的人生旅途中,不像世人一般惊慌失措?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提到:“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简言之,上帝在旧约时代、藉着先知哈巴谷所应许的义人必因祂的信实得生,如今藉着基督的诞生实现了。

“因为这默示有一定日期, 论及终局,绝不落空。 它虽然耽延,你要等候; 因为它必临到,不再迟延。”(哈巴谷书2:3 和修版)

世界因罪而变得支离破碎、混乱黑暗,充满绝望,上帝已应许必定按着计划恢复创造界的秩序,让祂所造的世界回复美好(上帝看一切所造的都是好的)。

因此,2千年前基督诞生了。上帝藉着耶稣基督的救赎,使世人的生命得改变,从沉迷罪恶到行公义好怜悯。基督徒成了世上的盐和光,抵抗恶势力、播散慈爱,修复百孔千疮的人、事、物。世界虽然还是被罪恶扭曲,即使信徒还面对肉身软弱,但靠着主的道与灵,我们能有出人意外的平安与喜乐,使我们靠主得胜。

但就如将临期的另一个意义:盼望基督的再来,这是所有信靠基督的信徒终极的盼望,因为我们暂时忍耐的一切痛苦、破损的世界,都将在基督再临的时候得到完全的更新与修复。

“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云降临。一有这些事,你们就当挺身昂首,因为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  (路加福音21:27-28

上帝的应许永不落空,但愿我们在待降节,再次被主的爱挑旺,知道每一位信祂的已经出死入生,有永生的盼望,也愿我们有警醒预备的心,行公义、好怜悯,等候、迎接主的再来。

祝大家 圣诞蒙恩 新年进步


Wednesday, July 14, 2021

混乱后的新生——迈向信仰新契机

 


一部书的简介令我刮目相看。

 

《上帝的混沌理論——在變動中賜予新生命 》(When God Interrupts-Finding New Life Through unwanted Change),作者:巴恩斯(M. Craig Barnes)。

 


混亂,敵人還是朋友?

大家都喜歡帶來「秩序」的上帝。祂把光暗分開,分別海洋和陸地,在混沌中使萬物各從其類。在宇宙的秩序和規律當中,萬物得以滋長茁壯,生命找到可以依附的穩定結構。

上帝豈不也帶來「混亂」嗎?祂變亂了巴別城人們的口音;祂在法老宰制的世界當中,帶來十災的混沌;神子耶穌走進聖城,打亂了聖殿的「商業」秩序;祂的十字架則顛覆了世上一切的規則;神的靈打破了彼得以為潔淨的框架,使得外邦人也能蒙受救恩……。環顧生活周遭,也會發現許多混亂:親人離去、工作不穩、病痛纏身、家庭不睦,更別提許多社會上許多的紛紛擾擾。有時甚至覺得,連上帝都離我們而去了。在面對令人痛苦不堪的事時,巴恩斯帶我們去理解,基督信仰的好消息,不是我們所以為的,可以遠離離棄和痛苦;真正的好消息是,上帝能用這些混亂、痛苦帶來新生命的契機。

惟有在「混亂」中,我們對神的烏托邦想像才被粉碎,因為我們想要的「秩序」,經常帶來的是死寂、僵化和呆板。此時,我們才慢慢懂得上帝的混沌理論──是要在失去生命當中賜予我們新生命,是在惱人的變動當中給予我們真正的自由。

这段简介真的有当头棒喝之势,让我深思。真的,一般上我们的认知就是上帝从混乱中创造秩序,使杂乱无序的世界各从其类。当我们归向上帝时,上帝也使我们脱离旷野的混乱,迎向丰盛有序的人生。但在现实的信仰生活中,我们却常经历上帝引领我们进入困境、经历苦难与绝望!就如发生在约瑟、大卫或先知耶利米生命中的苦难,一样让我们诧异;我们忽略了上帝藉着混乱和苦难带来的新契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震惊全球。科技文明的发达促使病毒在刹那间传遍全球,无一区域不受其害。在有效药物及疫苗尚未问世期间,隔离与封城成立唯一有效的对抗手段。对信仰群体而言,最大的冲击莫过于教会也无法进行实体崇拜或聚会。“你的神在哪里?”信徒的信心受到最尖锐的考验。更悲痛的是,在疫情中许多人痛失家人、亲友,包括许多宣教士及牧者都不能幸免。全球至今因染疫逝世的人已超过4百万。

如果真的如作者所说上帝可以通过这些混乱与困境带来新生命的契机,打破我们死寂、僵化和呆板的信仰思维,给我们带来新生,我们或者可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临到的疫情。事实证明,药物、疫苗都不会将我们带回前疫情的光景,我们迎向的是后疫情的新常态。

疫情带来最大的改变莫过于网络的应用。线上交流、互动代替了实体的接触,使人们突破了物理距离的限制,在线上维系着互动的关系。其实这些网络科技存在已久,只是人迟迟不能突破旧有的框框,踏入新世界。疫情的到来犹如强力的催化剂,迫使大家临阵磨枪,现学现用的在短时间内转入了网络世界,网络联系成了新常态。

疫情也给差传宣教事工带来冲击。锁国封城的措施使跨地域的宣教活动停顿,许多驻扎海外的宣教士也得撤离,除了利用线上视频会议等方式,暂时还找不到更有效的替代方案。但如果我们知道上帝要藉着疫情带来的混乱,营造新的契机,我们就有盼望。

在迈向混乱后的新生,我们所能做的必然不止于将一切活动事工搬上网络而已。疫情已经对整个信仰体制、运作方式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需要敏锐于上帝带出来的新契机,勇于抛弃一些固有的旧观念,随时预备好接受新的运作模式,迎接暴风雨后的新生。


Saturday, April 10, 2021

与疫共舞的日子

 


去年一度受控的新冠病毒在沙巴州大选后卷土重来,今年一月份的确诊人数更是不断再创新高,让人心惊胆跳。看来在全民有机会注射育苗之前,我们必须学习与疫共舞一段日子。

在进入新的一年的时候,许多教会都会鼓励会友再次挑战每日读经得灵修生活。事实是,不少会友都是兴致勃勃的立志要在一年内读完一本圣经或至少新约圣经,但往往撑不过农历新年就打回原形。虽然我们有不同的读经表,让大家可以依个人能力或喜好,分一年或三年等读完一本圣经,但读多少不是问题,一暴十寒的劣根性才是读经最大的阻拦。

今天要不厌其烦的再次分享一些维持每日读经的小贴士,或许一些人会觉得稍微取巧,但养成一种好习惯也是维持某种好行为的重要手段。要知道时间不留人,一眨眼,十年就过去了。每日透过读经建立起来的“经”历,不是你轻易可以追上的。

1)量力而为。首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读经表。这点牧者都可以提供协助,网上也资料充足。原则还是不怕慢,只怕站!

2)优先秩序。不论决定采用一年或三年的读经表,早上起来后必定要先祷告读经,之后才处理其他事务,包括早餐(如有必要)不然你就会琐事缠身的一直忙到晚上也没有机会读经。当然,你也可以依照个人情况安排时间,或者晚上临睡前,但大多数人将这段时间放在清晨也不是偶然的。

3)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如果遇到某些不可避免的事耽搁了每日读经时间,当你再次拿起圣经事,就在那一天的部分接下去读,不要以为追不上进度而放弃,若有充裕的时间才补读错过的部分,不然我们很容易半途而废。

4)不要完美主义。遇到旧约太多家谱人名的部分可以掠过,这好过卡住无法继续。这也是许多会友读经来到申命记或民数记事接不下去的原因之一。继续养成读经习惯才是我们的目的。

5)使用工具。即使不购买释经书或注释版圣经,可以下载手机圣经应用程式,当中解说或释经的部分可以成为必要时查考的工具,这是在你觉得困惑时帮助你多一点了解经文意义的参考,免得你完全为读经而读经,把读经变成形式。当然,一些问题我们只能记在脑里,反复思想或等待听到讲解的时刻。

6)读经亮光。相信上帝还是会藉着圣经向我们说话,虽然不一定是每次读经的时候。尝试将每次有感动的经文圈起来或写下笔记。

7)饥渴慕义的心。说到底,我们渴慕神的话还是最重要的因素。知道上帝的话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还是非常重要。一颗竭力追求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疫情严峻,MCO期间我们独处的时间相对的多了,应当善加利用。如果行动管制令间接的让我们养成了每日读经的好习惯,也是一件美事。如果你每日都有读经,欢迎你投稿分享心得,如果还没有开始,就在今天拿起圣经吧。

Thursday, January 14, 2021

AI传道师的遐思

 


今日的大马教会,特别是传统宗派教会,面对着严重缺乏驻堂牧者的窘境。当中在英语教会,因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这问题更显得严重。一些宗派的解决之道是将一些长执提升成lay Pastor,以非全职的身份履行一位牧师的职责-讲道、主持圣礼及牧养关怀。

 教会缺乏牧者的情况,可以轻易从每年进入神学院就读的学生人数作判断。例如,一个拥有两百多间堂会的宗派,可能找不到20位献身牧职的神学生报读神学。因此每年毕业的神学生,可能无法填补退休/离职的牧者数,在堂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牧者数量的不足可谓雪上加霜。

 另一边厢卻出现让人丈八金刚的现象;一些宗派里,虽说堂会任职的牧者不足,然而离开堂会卻保留牧者身份在外游荡的卻大有其人。又或牧者从牧会转场到宣教、机构或神学院任职的也比比皆是。当然间中不少是因有“上帝的呼召”而转场的,但这现象似乎此起彼落的不断发生。为何教会留不住教牧?又或为何教牧无法留在堂会牧养,箇中原因,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

 在我看来,特别是传统教会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那就是信仰群体中的精英份子,都不选择当传道而选择当教会领袖,保留专业人士的身份。这和早期教会那种精英份子才能选择读神学的情况完全相反。与此同时,教会或各教派即使预备了良好的培育传道人的配套,但往往能吸引到的都是那些基层份子(讲得粗俗一点就是在社会走头无路的人!)。在神学院那边厢,因政府政策阻挠,无法引入外国神学生的情况下,每年面对学生不足的困境,对入学的学生可以说是毫无筛选的条件,形成学生素质水平低下的诱因,严重影响进入教会牧养的牧者的水平。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这种情势之下,教会产生了一种牧会的张力--精英领袖层与牧者之间的不对称局面。在多属专业人士的教会领袖眼中,大多牧者的牧会方式显得松懈随性,缺乏效率与规划。一些精英领袖因学术条件好及个人追求,对神学/圣经知识的掌握,往往在一些平庸的牧者之上,这也让他们对牧者产生不满。这造成许多牧者选择转场(或被离场),退到幕后的神学教育(比较有学术能力者)或走到前线的宣教禾场(精英领袖不会来)又或到福音机构任职(不必面对会友/领袖)。

观看那些长期没有牧者卻还稳健成长的教会就知道,当中必定有一班精英的领袖在带领。但与此同时,这些教会恐怕无法找到合意称职的牧者,因为符合他们要求有能力的牧者又怎么会流落街头等人招聘。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些同时拥有精英领袖及称职牧师的教会,但只是凤毛麟角。从现在到最近的未来,缺乏牧者还会是教会需要面对的挑战,只要这种信仰群体生态还不改变。

这样的情势发展下去,迫切需要的是AI传道师而不是AI新闻主播,AI传道师才是解决牧者缺乏的唯一出路。看来率先采用AI传道师的教会很快就会出现。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