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8, 2025

略谈《尼西亚信经》与《使徒信经》的差异

 


在一次的培训会上,讲员谈到教会的崇拜流程时,感慨的表示大多教会都是诵读《使徒信经》,他却认为使用《尼西亚信经》更加贴切,因为《尼西亚信经》更具“大公性”(或普世性“ecumenical”),更能代表普世基督教会的认信。虽然我不认为有改动必要,但相信许多会友不明白为何讲员认为《尼西亚信经》比《使徒信经》更具“大公性”,借此与大家聊聊。

一、背景介绍

基督教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经历了无数次政府颁谕的禁制、逼迫与及民众暴力的对待,不少基督徒因此而殉道。这个情况直到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于意大利本土的梅蒂奥拉努(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使基督教在帝国境内取得合法地位,开启了教会与帝国政权政教合一的时代。

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迅速扩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信仰上的混乱,尤其是“亚流派” Arianism)的教导。他们主张耶稣不是完全的神,只是被创造的最高受造物。这种思想严重威胁到教会的合一与信仰的根基。因此,教会需要一个明确的信仰告白,来捍卫和澄清基督的身份。

二、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aea公元325年)

当时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虽然未必完全理解基督信仰,却意识到教会的分裂会动摇帝国的稳定。于是,他召集来自各地的主教,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召开会议。

会议的结果是制定了《尼西亚信经》(初版)。其中最重要的表述是:

                       耶稣基督是“从神所出的神,从光所出的光,是真神从真神所出”。

                       祂与父“本性相同”或译“与父同质”(希腊文:homoousios),这句话清楚地否认了亚流派的观点,坚决宣告耶稣不是受造物,而是完全的神。这使得基督的神性被牢固地确立下来,成为教会信仰的核心。

三、第二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公元381年)

虽然第一次大公会议澄清了基督的神性,但关于圣灵的地位仍然含糊。于是,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第二次大公会议上,主教们在尼西亚信经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扩充。

修订后的信经(即《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明确宣告:

                       圣灵是“主,是赐生命的,从父而出,与父和子同受敬拜,同受荣耀”。

 

由此,三一真神的教义——圣父、圣子、圣灵同为一位神——得到了完整的信仰表述。

四、《尼西亚信经》与《使徒信经》的差异

虽然《尼西亚信经》和《使徒信经》同样是教会公认的重要信仰告白,但两者的背景和功能有所不同:   

           

项目

使徒信经

尼西亚信经

时间

2世纪在西方教会逐渐形成

公元325年制定,381年修订

重点

简洁的信仰总结,用于受洗和入门教导

更详细,强调基督神性与三一真理

背景

门徒传下的核心信仰整理

为应对异端、统一教义而制定

功用

初信徒的信仰告白与受洗誓词

普世教会的共同信仰标准

特点

主要流行于拉丁语为主的西方教会

涵盖帝国东西方教会被希腊思想主导

 

简而言之,使徒信经像“简明版”,适合信仰入门;尼西亚信经像“防伪版”,用来抵挡异端,维护真理。

五、简略梳理

《使徒信经》是出自拉丁语为主的西方教会(后称罗马天主教),在操希腊语的东方教会(今土耳其、巴勒斯坦一带)并没有核心地位。因此,特别在当今基督教界推动全球教会合一运动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尼西亚信经》更具普世性(应该容易被不同宗派所接纳),应为它是当年东西方整体教会的主教通过大公会议所产生的信条,表达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

但《尼西亚信经》是否适合放在主日崇拜中诵读又是另一个问题。长老宗或改革宗传统非常重视“圣道”,高举“圣经”高于一切教会的传统,因此大多教会选择了简明表达信仰纲要的《使徒信经》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亚流主义的争议,其实是产生于希腊哲学思想丰厚的东方教会,倾向于本体论(ontology),并非当时西方拉丁教会所关切。《尼西亚信经》所用的“本性相同”(Homoousios)一词并非圣经用语,纯属希腊哲学用词,所以,也有神学家认为神学若被希腊文化捆绑也会让基督信仰被局限于某种思想空间。

正如《申命记》29:29所记:“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 受造物局限于时空之中,是无法完全掌握超然的造物主的奥秘,任何圣经没有明示的真理,我们不适于过度的诠释,只会形成无止境的神学争论。

因《尼西亚信经》只处理了基督的神性,后来在东方教会又出现了“基督一性论”,宣称基督只有神性,因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盖过。罗马帝国与教会于公元451年又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迦克敦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制定《迦克敦信经》(Chalcedon Creed),处理基督的人性,最终确立了基督的“神人二性”。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尼西亚信经》在确立基督教核心信仰“基督论”上有其重要的一面,也反映了第四世纪普世教会的合一,但《使徒信经》更适合在主日崇拜中诵读。


Saturday, September 6, 2025

和睦比丰盛更宝贵 ——箴言 17:1 的劝勉

 


“设筵满屋,大家相争,不如有块干饼,大家相安。” (箴言 17:1 和合本)

“平静相安地吃一块干饼,胜过筵席满屋,吵闹相争。”(箴言 17:1新译本)

每次读到这节经文时,都会先入为主的将“干饼”读作“饼干”。英文圣经翻译是“dry morsel”---干硬的饼皮碎,箴言的作者其实是以极其形象的对比,提醒我们一个深刻的真理: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人际关系中的和睦与安宁。

在教会群体中,我们常常渴望看见事工蓬勃发展、聚会人数众多、资源充足。然而,若弟兄姊妹之间缺乏爱心与包容,领袖之间彼此有嫌隙,纵然有再多的“筵席”,也会因纷争而失去属灵的喜乐和见证。反之,即使物资条件有限,只要有彼此相爱、同心合意的心志,教会就能在基督里显出平安与满足,进而引导世人看到基督的美善。

因此,和睦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品,而是信徒群体的根基。虽然一些时候,信徒会抱怨教会在一些意见争执上,总是为了息事宁人,保持和睦而向闹事的一方妥协,仿佛应验了美式格言所指的“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意译:会吵的孩子有糖吃)。

其实这又何妨,因为和睦正是神的心意,也是福音的见证。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教会领袖应以谦卑服事为榜样,引导弟兄姊妹彼此宽容、接纳。会友也当以爱心互相担待,不为小事(日光之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纷争,而是以基督的心为心。

愿我们都记得:一块干饼若伴随平静相安,便比满屋的筵席更为甘甜。让我们在基督的爱里追求和睦,使教会成为世人看见神荣耀的见证。



Thursday, May 29, 2025

上帝还在:基督教复兴的历史回顾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徒16:6-8

在周二的教牧灵修祷告时段,一同读到这段经文时,让一位教牧感到无限唏嘘,惊叹为何在初期教会,圣灵是那么的紧贴使徒,明确的指示引导事工。反观今日的事奉者,许多时候都感觉在作困兽之斗,事倍功半甚至白忙而无所获,大家都在寻找成功的策略,有效的方法,好让教会得人如得鱼。

其实,我们要反思的是我们失落了什么。在物质丰盈、资讯发达的时代,人缺乏的反而是那返璞归真,回到父怀抱的初心。因为回顾教会历史,人不难发现,不论世界、信仰群体如何软弱失败,上帝还在。

在过去两千年的历史中,基督教会走过辉煌也跌入低谷。不论是外在的逼迫、内部的腐败、信仰的冷淡,还是制度的僵化,这些都曾使教会处于极大的困境。然而,上帝从未离弃祂的子民。祂一次又一次地在黑暗中点燃复兴的火炬,使教会在最绝望的时刻重新得力。以下是教会历史中几次重要的复兴运动,见证上帝如何在人的软弱中施行祂的拯救计划。

一、初代教会与逼迫中的见证(公元14世纪)

基督教从耶路撒冷起源,迅速扩展至罗马帝国各地。尽管遭遇极大逼迫(如尼禄和戴克里先时期),早期教会却因信徒的坚贞见证而不断增长。这段时期的教会未见制度化,却充满属灵活力,殉道者的血成为教会的种子。

二、基督教国教化与中世纪的衰败(公元415世纪)

公元313年米兰赦令颁布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合法化,并于380年成为国教。虽然教会得以发展神学与制度,却也逐渐陷入形式主义、政治化与道德败坏之中。特别在中世纪后期,教皇权的膨胀、贪污腐败、赎罪券的滥用,使许多信徒对教会失望。

三、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

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维滕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与加尔文、慈运理等改革家致力于将信仰从传统与人权中释放出来,恢复“因信称义”的真理和圣经的权威。这场运动不只是神学上的更新,也唤醒了当时教会对真信仰的追求,带来普世基督教的大转变。

四、清教徒运动(1617世纪)

宗教改革后,英国的清教徒致力于进一步净化教会,强调敬虔生活、家庭敬拜与个人圣洁。他们拒绝形式主义,寻求活泼真实的信仰,甚至不惜因信仰受逼迫而移民美洲,奠定了今日许多新教教会的根基。他们的敬虔生活方式、灵修传统与教会治理理念,深远影响今日教会的属灵实践。

五、18世纪的大复兴运动(Great Awakening

进入18世纪,欧美教会陷入冷淡、理性主义主导的状态。然而,上帝兴起了如乔治·怀特腓、约翰·卫斯理、查尔斯·卫斯理等人,掀起了第一波与第二波“大复兴”。他们强调重生得救、圣洁生活与传福音使命,聚会吸引成千上万人,信徒归主潮流席卷英美,重燃教会对灵魂的热情。

六、弟兄会的复兴(19世纪)

19世纪初,弟兄会(Plymouth Brethren)在英国兴起,回应当时教会制度化与名义化的现象。他们主张信徒皆祭司、简朴聚会、注重圣经讲解与圣餐。这场复兴虽然不如前几次规模浩大,但强调恢复初代教会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查经运动与宣教运动。

七、20世纪初的灵恩运动

20世纪初,在美国洛杉矶的阿苏撒街(Azusa Street)爆发了圣灵降临的运动,被称为“五旬节运动”或“灵恩运动”。信徒经历圣灵的充满、方言、医治、神迹等恩赐的复兴。这场运动扩展到全球,对教会敬拜方式、祷告生活与属灵恩赐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尽管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在全球南方(南美、非洲、亚洲)的教会增长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也促使传统教会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改革更新。

结语:复兴不是历史,而是呼唤

从初代教会到今日,上帝始终在祂百姓的软弱中施行大能。每一次的复兴,都是在教会看似无望、世界充满黑暗之际,神重新点燃信心与敬虔之火。今天的教会,圣灵仍在呼唤,带动新一波属灵觉醒。愿我们也能成为那个时代的器皿,让复兴不只是回顾的历史,而是回应当下的呼唤。

感恩,黑暗虽然肆虐,但上帝还在。


Tuesday, December 17, 2024

待降·圣诞

 


转眼间2024年又来到尾声,传统上根据教会年历,在11月尾圣灵降临期最后一个主日基督君王主日(Christ The King Sunday)后,开启新的一个年度,也即是进入待降/将临期(Advent)。在新的一年,我们以将临期来预备自己,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并盼望祂第二次来临。在这段时间内,传统上教会会在教堂内放置「将临圈」。所谓「将临圈」就是用常青的树枝编织而成的圆圈或花冠(Advent Wreath),圈上插上四支蜡烛,然后放在桌子上。四支蜡烛代表将临期的四周,每一周点燃一支蜡烛,提醒基督的降临是为了带给我们真光。整个「将临圈」象征基督真光来照耀那「坐在黑暗与死亡荫影下的人群」。

虽然根据教会年历守节期不是长老会的传统,近年不少教会也参照这个传统习俗,在圣诞节来临之前,更深入的反思圣诞的意义,免得信众也随从世俗的风气,将圣诞节视为另一个供大家狂欢、购物及享用美食的节日。

在宗教改革前,传统教会非常强调在「待降节」的期间,信徒应该深深地思考主耶稣来临的目的,以及主在一生之中一切的行事和教训,以悔改的心反省自己的信心是否符合主的旨意。待降节是灵修、忏悔、等候和预备的节期,一方面以悔改的心来反省自己的信仰生活是否符合主的旨意,并求主重新诞生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的灵命得到更新。

当这种灵性反省被推到极端,就会形成中古时期出现在信仰群体中,看重“行为”多过“信心”的偏差,也导致许多假冒为善的人涌现,模糊了福音的真意。但在宗教改革后500年,当“因信称义”被推到极端,“信心”与“行为”被两极化、恩典被无限放大的时代,我们却需要回到信仰的原点,返璞归真。

使徒行传15章“耶路撒冷会议”阐明了使徒保罗所说的“因信称义”是指外邦人归信基督,是不需要遵守摩西律法所要求的割礼、守安息日、食物等规条,因为他们是如始祖亚伯拉罕一样因信神而被称为义。最终在使徒雅各接纳保罗诉求,总结陈词时作了以下结论。

“所以我认为不可难为这些归服神的外族人,只要写信叫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淫乱,勒死的牲畜和血。因为自古以来,在各城里都有人宣讲摩西的书,每逢安息日,在各会堂里都有人诵读。”(使徒行传15:19-21

经文显示第一世纪的欧洲社会的两大问题:拜偶像及淫乱的罪。福音的传入,使整个欧洲社会树立了新的风气,基督信仰是改变世界的动力,从来都不是一种信心与行为切割的宗教。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19说到:“割礼算不得甚么,没有割礼也算不得甚么,要紧的是遵守神的诫命。”这“诫命”在原文也泛指神的律法。看来保罗的因信称义从来都不是指那种“只要凭信,不靠好行为“的勾当。


保罗在《腓立比书》2:14-16更是苦口婆心的立劝腓立比信徒不要因他受的捆锁而被教内敌基督的挑拨,离弃真道,反而当勇敢的为主受苦。

“无论作甚么,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好使你们无可指摘、纯真无邪,在这弯曲乖谬的世代中,作神没有瑕疵的儿女;你们要在这世代中发光,好象天上的光体一样,把生命的道显扬出来,使我在基督的日子可以夸耀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

但愿我们在这将临·圣诞的期间再次以悔改的心反省自己的信心是否符合主的旨意,好让主的美意成就在我们生命中,也让牧养我们的仆人,在基督的日子,没有空跑、没有徒劳。

求主怜悯我们。

祝大家

圣诞蒙恩、新年进步。


Thursday, August 29, 2024

AI 时代的挑战

 


AI时代已悄然临近,教会準备好迎接这个时代了吗?还是认为这是属于科技界的事,与信仰无关?或是认为未来不掌握AI技术的教会必然被竞争对手淘汰、转向没落?无论如何,正如辉达(NVIDIA)执行长黄仁勋所言:“你不会因为AI失去工作、公司倒闭,但你会因为其他善用AI的人与公司,而失去工作、公司倒闭。”。AI即将大幅改变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已是大众共识。

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厂商将推出新一波的AI改朝换代,我们所用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都要改换具备AI功能的新一代器材。这好比当年电脑操作系统从MS-dos进化到Windows,手机由“移动电话”进化到“智能手机”一样。

善用AI带来的效率与成效,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有人说:“AI不会取代人,但善用AI的人将取代不会用的人。”。例如,再高明的医生开的处方也比不上AI处理的,因为它能根据你一生的医疗记录和身体特征选出最适合的药物和疗法。律师要查找过去判决的案例,也不需要以人海战术,不眠不休的翻箱倒柜翻记录,AI在一瞬间就可以将资料一网打尽。

AI为教会带来的机遇更是无边际的,特别是应用在解决信仰群体容易纠结的难题。例如,诗歌创作就不必纠结到底歌词是否合乎某个派别的神学,是“颂赞上帝“的诗歌还是”团契温馨“的诗歌,都可以依你的要求整合适当的歌词。在创作多媒体影音视频上,生成式AI工具,可以把人的心思意念做基础呈现,产出文字、图像、影音內容,使創作表达更容易,各样创意不断被生成式AI实现,使许多天马行空的构想变得可能。

当然,在诸多应用之中,用AI构想讲章应该是最能满足教会要求的应用。要理性的还是带感性的讲章,要改革宗神学的还是福音派的,要生活化的还是释经式的,任君选择。写得文理通顺,层次分明,才思敏捷但还缺一些例证?没问题,马上给你加几个。

科技的进步,确实使各样的工作与任务变得轻松及有效率。但AI不能取代人的爱与牺牲的精神。没有爱与愿意牺牲的精神,再厉害的科技都只能满足“人”的要求而不能满足上帝的心。我们可以通过应用科技将许多事工办得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但却不一定在成就上帝的旨意。正如《使徒行传》所记,使徒保罗最终带了捐款和福音传遍外邦的好消息回到耶路撒冷,盼望得到耶路撒冷教会及同族群体的认可,带来教会的合一。结果他得到的是冷遇与控告,成了阶下囚。但在保罗心灰意冷的时候,主站在他傍边肯定他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徒23:11 。在主耶稣看来,他是忠心的完成了上帝引领他回到耶路撒冷的使命见证基督,也再赋予他新的使命。人以成就与业绩作评估,上帝却以爱与牺牲为榜样。

但愿在迎接AI时代到来的时刻,我们能善用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但却莫忘初衷,我们事奉的乃是上主,所作的只为满足祂的心意。愿主帮助我们。


Thursday, December 14, 2023

圣诞 ∙ 新年

 


2019年一家人订了2020年初到日本九州的旅游团,无奈因人数不足,无法成行,临时改去了韩国。过后就是疫情爆发,封城锁国,成了常例,哪儿都去不了,而且一关就是三年。今年各国陆续解封,一度销声匿迹的旅游业也仿佛如死人中复活,再现生机,一时出国旅游的人急速暴增。在4月份当我们觉得可以再出发的时候,旅行社告知最早的团也只有秋天的还有位,之前的时段全满了。于是匆匆订下了11月中的九州旅游团。

虽然曾经留学日本也到过好些地方旅游,九州还是第一次。对一般人来说,九州有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地方,一是长崎市;第二个经历原子弹爆炸的城市(第一个是广岛),另一个就是福冈市;著名的一兰拉面的发源地。其实九州也是早年基督教最初传入日本的地方,在许多地点都可见早期兴建的教堂,甚至有许多早期“地下基督徒”匿藏的地点(如洞窟),现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我们参观长崎著名的历史景点“哥拉巴公园”(Glover Garden)时,在附近看到了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的大浦天主堂。根据资料,大浦天主堂原名“日本26圣殉教者堂”,1865年落成。它是为了紀念在1597年被丰臣秀吉下令处死的26名天主教徒而建的。这些天主教徒是日本第一批殉教者,在欧洲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教堂建成后,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在1865317日有十多位日本人居民来到神父面前,悄悄的表明自己数代人都是隐秘的基督徒,让神父大为震惊及喜悦。后来在长崎附近发现了更多世世代代隐藏的基督徒。



基督教于16世纪1549年传入日本,是以九州地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后来出现如促成长崎开港的天主教徒大名(领主)大村純忠。但在1587年丰臣秀吉开始颁布禁教令,1614年大部分宣教士被驱逐出国。到了17世纪中叶,日本正式开始锁国,之后的两百多年,基督徒受到严酷的镇压。在这样饱受逼迫的环境里,竟然还有基督徒坚持信仰并将信仰传承,见证了上帝的恩典与保守,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 (列王纪上19:18

圣诞将至,2023年也将结束。盼望在新的一年,不论日子如何,我们都有信心仰望主的恩慈,知道上帝必以大能扶持凡诚心寻求祂的人。

祝大家圣诞蒙恩,新年进步。

Wednesday, October 4, 2023

60年了,然后呢?

 


感谢上帝,原道堂设教60周年纪念感恩崇拜暨午宴在820日顺利完成,筹委、同工及参与的弟兄姐妹的辛劳与付出获得大家一致的认可及感谢。本期也以更多的篇幅来报道周年纪念的各项活动,希望能留下宝贵的记录。在去年,长老议会就议决60周年纪念筹委将以原道堂年轻一代的长执教牧为班底,目的是完成新一代的接棒,传承管理及牧养教会的重任。而这项重任在刘其昇长老的带领之下,坚定果敢的完成了。

60年是原道堂设教的一个里程碑,从初创发展到今天在联会架构下的11间堂会,当中许多教牧长执、同工及弟兄姐妹的付出与摆上,是十分令人敬佩。如何正确的传承这种精神,是关键性的,它决定了原道堂今后发展的成败。

60年了,也意味着原道堂迈入了一个新时代,既不能一穷不变的重复过去的一套,也不能因时代改变而乖离福音的初衷,失去见证上帝的能力。

在大家怀着感恩的心,感谢上帝过去洪恩大爱的引领、教牧长执及弟兄姐妹不计代价的为甚付出之余,我们面对的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传承福音使命。感恩的是,上帝不论在哪一个时代,面对何等严峻的挑战,祂都为自己留下忠信的一群。

“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列王纪上19:18

60年了,然后呢?我们不能轻率的用一句“上帝的恩典够用”来忽悠过去,而是存敬畏的心回应上帝的呼召与牺牲的爱,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成为忠信的仆人,祈愿主的旨意成就在我们生命中。求主施恩怜悯我们。阿们。


Tuesday, March 7, 2023

2023年∙ 契机与危机

 


转眼2023年又过去了两个月。

在疫情肆虐3年后,今年总算看到了曙光。各国纷纷解封开放的时刻,大家担心的变种病毒似乎也没有再度来袭,使开放边界的各国政府如释重负,加速让出入境人数提升到疫情前的水平。我国政府也盼望在这一年,经济活动及各领域投资能逐步回升,特别是几乎被连根拔起的旅游业,急需外来游客,好让旅游事业能够起死回生。

宏观的世界局势,犹如“东边晴时西边雨”。在大家卯足了劲要重整经济、恢复民生之刻,久悬不决的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还是让世界的局势笼罩在乌云之中,大有风雨欲来之势。可能大部分的国人都不知道,俄乌战争极可能最终导致世界发生核子大战,使人类文明毁于一旦。依目前的状况来看,使用传统非核武器的俄罗斯肯定不是西方武器支援下的乌克兰的对手。麻烦的是俄罗斯又是世界核武大国,拥有摧毁整个地球的核子力量(包含核爆破后的辐射杀伤力)。俄方高层也多次表态必要时会动用核武,这也是西方国家在支援乌克兰时,迟迟不敢提供大杀伤力武器的原因,深恐激怒俄罗斯。

经过冗长的斡旋与讨论,西方终于在年头答应提供乌克兰坦克与装甲运兵车。这是乌克兰有效收复失地的重要武器。在春天重回大地,积雪与宁泥不再覆盖大地的月份,正是双方大军大举进击的时候。传统武器装备落后于西方的俄罗斯军队在兵败如山倒后,会不会孤注一掷的投下核弹,乃是世界局势变化的最大变数。

主耶稣在两千年前就预先提醒我们末日光景的特症。

至于那日子和时间,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和子也不知道,只有父知道。

  挪亚的时代怎样,人子降临的时候也是这样。

  洪水之前的时代,人们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入方舟的那一天;

  等到洪水来到,把他们冲去,他们才明白过来;人子降临的时候也是这样。

  那时,两个人在田里工作,一个被接去,一个撇下来;

  两个女人在磨坊推磨,一个被接去,一个撇下来。

  因此,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什么时候要来。

  你们都知道,家主若晓得窃贼晚上什么时候会来,就会提高警觉,不让他摸进屋里。

  所以,你们也要准备妥当,因为在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马太福音24:36-44

可怕的不是打战与打战的风声,地震、海啸或火山爆发的祸害,可怕的是,人在末日来临之际欠缺危机感,还活在歌舞升平、岁月静好的心态中,看不透局势的危机,不晓得悔改、警醒祷告。


求主怜悯我们。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