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8, 2025

略谈《尼西亚信经》与《使徒信经》的差异

 


在一次的培训会上,讲员谈到教会的崇拜流程时,感慨的表示大多教会都是诵读《使徒信经》,他却认为使用《尼西亚信经》更加贴切,因为《尼西亚信经》更具“大公性”(或普世性“ecumenical”),更能代表普世基督教会的认信。虽然我不认为有改动必要,但相信许多会友不明白为何讲员认为《尼西亚信经》比《使徒信经》更具“大公性”,借此与大家聊聊。

一、背景介绍

基督教在最初的二百多年中,经历了无数次政府颁谕的禁制、逼迫与及民众暴力的对待,不少基督徒因此而殉道。这个情况直到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于意大利本土的梅蒂奥拉努(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使基督教在帝国境内取得合法地位,开启了教会与帝国政权政教合一的时代。

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迅速扩展,但随之而来的是信仰上的混乱,尤其是“亚流派” Arianism)的教导。他们主张耶稣不是完全的神,只是被创造的最高受造物。这种思想严重威胁到教会的合一与信仰的根基。因此,教会需要一个明确的信仰告白,来捍卫和澄清基督的身份。

二、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会议(Council of Nicaea公元325年)

当时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虽然未必完全理解基督信仰,却意识到教会的分裂会动摇帝国的稳定。于是,他召集来自各地的主教,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召开会议。

会议的结果是制定了《尼西亚信经》(初版)。其中最重要的表述是:

                       耶稣基督是“从神所出的神,从光所出的光,是真神从真神所出”。

                       祂与父“本性相同”或译“与父同质”(希腊文:homoousios),这句话清楚地否认了亚流派的观点,坚决宣告耶稣不是受造物,而是完全的神。这使得基督的神性被牢固地确立下来,成为教会信仰的核心。

三、第二次大公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公元381年)

虽然第一次大公会议澄清了基督的神性,但关于圣灵的地位仍然含糊。于是,在君士坦丁堡召开的第二次大公会议上,主教们在尼西亚信经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扩充。

修订后的信经(即《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明确宣告:

                       圣灵是“主,是赐生命的,从父而出,与父和子同受敬拜,同受荣耀”。

 

由此,三一真神的教义——圣父、圣子、圣灵同为一位神——得到了完整的信仰表述。

四、《尼西亚信经》与《使徒信经》的差异

虽然《尼西亚信经》和《使徒信经》同样是教会公认的重要信仰告白,但两者的背景和功能有所不同:   

           

项目

使徒信经

尼西亚信经

时间

2世纪在西方教会逐渐形成

公元325年制定,381年修订

重点

简洁的信仰总结,用于受洗和入门教导

更详细,强调基督神性与三一真理

背景

门徒传下的核心信仰整理

为应对异端、统一教义而制定

功用

初信徒的信仰告白与受洗誓词

普世教会的共同信仰标准

特点

主要流行于拉丁语为主的西方教会

涵盖帝国东西方教会被希腊思想主导

 

简而言之,使徒信经像“简明版”,适合信仰入门;尼西亚信经像“防伪版”,用来抵挡异端,维护真理。

五、简略梳理

《使徒信经》是出自拉丁语为主的西方教会(后称罗马天主教),在操希腊语的东方教会(今土耳其、巴勒斯坦一带)并没有核心地位。因此,特别在当今基督教界推动全球教会合一运动的时候,大家会觉得《尼西亚信经》更具普世性(应该容易被不同宗派所接纳),应为它是当年东西方整体教会的主教通过大公会议所产生的信条,表达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

但《尼西亚信经》是否适合放在主日崇拜中诵读又是另一个问题。长老宗或改革宗传统非常重视“圣道”,高举“圣经”高于一切教会的传统,因此大多教会选择了简明表达信仰纲要的《使徒信经》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亚流主义的争议,其实是产生于希腊哲学思想丰厚的东方教会,倾向于本体论(ontology),并非当时西方拉丁教会所关切。《尼西亚信经》所用的“本性相同”(Homoousios)一词并非圣经用语,纯属希腊哲学用词,所以,也有神学家认为神学若被希腊文化捆绑也会让基督信仰被局限于某种思想空间。

正如《申命记》29:29所记:“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 受造物局限于时空之中,是无法完全掌握超然的造物主的奥秘,任何圣经没有明示的真理,我们不适于过度的诠释,只会形成无止境的神学争论。

因《尼西亚信经》只处理了基督的神性,后来在东方教会又出现了“基督一性论”,宣称基督只有神性,因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盖过。罗马帝国与教会于公元451年又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迦克敦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制定《迦克敦信经》(Chalcedon Creed),处理基督的人性,最终确立了基督的“神人二性”。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尼西亚信经》在确立基督教核心信仰“基督论”上有其重要的一面,也反映了第四世纪普世教会的合一,但《使徒信经》更适合在主日崇拜中诵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