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3, 2011

渐渐退去的华人新村

母亲大部分年轻的日子是在新村度过。大马的华人新村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殖民政府对抗共产势力战略下的产物。当年在这村口都有闸门、守卫,进出村子的居民都要被检查。
孩童时期每逢佳节常跟母亲搭巴士回娘家。村口外的马来高脚屋旁是巴士的终点站,如今已被高架桥及外环道路取代。

新村人口严重外流,许多屋子都是丢空。这一些应该还保留原处的形状,可以想象当年的新村风貌。但铁网篱笆肯定是后期追加的。

厕所建在屋外,所以夜间大小便是在房内用“痰桶”解决?好多屋子后面还有养猪的猪寮,外公的家就曾经有过。

难得拍到信徒的住家。华人新村是当年各教会及福音机构传福音的策略地点。这里只见过一间废置的天主教布道所,所以还有好几家天主教徒。
这就是外公的家,经过改建,整间屋子装了冷气设备,却故意保留了前面的鱼鳞板墙。以前门口有两棵红毛丹树,果实非常好吃。目前也是丢空没人住。

就在外公家后面一排的杂货店,以前回到新村,外国就兴高采烈的走下来买汽水给我们喝。目前已是人去楼空,只有隔壁的摩托店在营业。
从外公家往前走几步就是著名的“得胜之家”基督教戒赌中心。

村内有许多屋子都重建成新颖的住家,各显风采。



铝罐制造的风车,是不是很有创意?春节将至,温暖的南风,吹起了阵阵的乡愁。
村后尾原是无人问津的低洼地,现已是数个住宅区,也可以通往芙蓉新城,横切而过的是外环路线。

应该是村内最大的住家,一个可以容纳整个家族回乡的渡假村。新年将至,欢迎回家。

3 comments:

  1. 我最爱新村屋子。

    ReplyDelete
  2. 看到这些新村屋,脑海浮现的是老公的老家。
    过去在大马,偶尔有陪老公回乡,在新村呆过一些日子。
    现在老家还在,却已经不像家;也不晓得,有没有再回去的一天。

    ReplyDelete
  3. 谢谢逍兄和诗艳的留言。
    那天到Tg Sepat也是一个渔村,海鲜、美食、咖啡也吸引了许多本地游客。肉包、菜包一拿进店大家都抢着买,怀旧情怀!所以,可以开发旅游事业的。

    ReplyDelet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