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鹏翔今天在神学院,引用经课经文撒母耳记上17:32-49,马可福音4:35-41和哥林多后书6:1-13,讲述了一篇以“上帝似乎不在场”为题的毕业讲道(虽然他并没有言明这是他的讲题)。
他以“上帝似乎不在场”来贯穿三个圣经的记事,说明信徒在信仰的路上很多时候都有面对“上帝似乎不在场”的经历。
鹏翔是马神的优秀生,讲的道自是有一定的水准,虽然他言明今天他所说的是他还做不到的(却是要尽力去做的)。听了他讲道,我也有一些的反思。
如果以色列面对巨人哥利亚,四十天闷郁不安,上帝这时犹如不在场,直到大卫的出现,那么,我们可学习的功课是什么?如果答案是在看不到上帝的时候也要等候,继续的信靠!那么二战时期的德国信徒也没什么问题了,虽然希特勒杀戮犹太人及逼害政敌,信徒可作的也是等候!直到数百万犹太人无辜死去?
门徒与耶稣乘船遇到大风浪,在狂风巨浪中,船只几乎沉没,耶稣却睡着了。对惊骇不安的门徒来说,耶稣犹如不在场。当门徒唤醒耶稣后,耶稣却责备他们的不信(可4:40)。如果我们是门徒,应当怎么办?在狂风巨浪中相信耶稣的存在必使船不会沉?那耶稣醒来后为何需斥责风浪?还是我们(门徒)需要凭信心斥责风浪?但41节又暗示命风浪平息是不可能的事。可能你说上帝不是拒绝我们在患难中的祈求(祷告,摇动上帝的手),只是不要我们失去信心(太惊慌)。但一些教会不是教导我们要迫切的祷告、声泪俱下的祷告才蒙垂听的吗?如果不是我们为某事着急、惊慌,祷告又如何会那么迫切呢?!
来到林后6章,鹏翔认为保罗以自己所受的种种苦难来说明他如何延续耶稣的生命见证,特别是8b到10节,将保罗的自述扣紧耶稣的生平,是十分的精彩演绎。保罗经历的许多苦难,似乎是上帝不在场的明证,但他却能将这些苦难联系于基督的事奉;苦难不单没有打倒保罗的信心,反而成了他蒙召作使徒的确据,成为他向前进的动力,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注:因毕业论文尚未完工,奉老师之命:现在开始将暂停写部落格,直到七月六日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