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开头的第一件赏心乐事,就是在一月七日参加了城市与文化研究中心(CCRC)所主办的讲座会:叶蕙老师演讲 / 带领阅读日本名作家远藤周作之文学巨著:《沉默》
在会中第一次与中心创办人余德林博士见面;相隔二十多年后再次与叔叔婶婶一起出席活动;又见到神学院里认识的学友、面子书上认识的网友,都是让我开心的原因。
与余博士也是在面子书上认识的。面子书上链接的博士虽然不多,但他是唯一与香港曾思瀚博士一样,不耻于在面子书上与我这种小人物交流的博士。像他们那种不畏强权、就事论事,勇于表明自己立场的网友,特别是有身份的网友,实在是凤毛麟角。
说真的,余博士的亲切接待,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因为所接触过的“有学之士”,大概都目中无人,不是看着别人跟你握手,就是流于表面的招呼。但从短暂的交流,即可察觉他清晰的思维与强悍的洞察力,能当博士也真的不是浪得虚名。
在这演讲会中,除了演讲者精彩的呈现,也惊喜看到许多参与者远道而来,都很用心听讲,也提出不同的问题与意见、感想,让我狭隘的视域得以开阔,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沉默》这本著作中,作者远藤逆转了一路来基督徒遵循西方思维对“叛教”的看法,从东方人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叛教者”的心路历程;为了他者的生死存亡,“叛教”才是活出基督的样式,为他者忍受羞辱,才是耶稣十架路的控诉中心。
远藤的这种发想,极可能受到他本身日本民族的生存哲学影响。因为对日本人来说,活着才是人生的最大目的,如何存活是他们努力思考的问题,不像西方,将希望投射在死后的世界。因此,日本人流行以“切腹”(自杀)来解决问题,因为你的敌对者或债主,可以因为你放弃生命而对你的过失或债务一笔勾销,存活下来的才是赢家。
也可能因为日本人这种实务的生活哲学,使他们疏于发展关于“死后的世界”的哲理,佛教可以被日本人接受(不代表真的是一种信仰),正因为佛教教义填补了他们这方面的欠缺,却又不会与他们神道思想起太大的冲突之故。
这是我对《沉默》的一点读后感,但当天大家发表的更使我受益良多。所以,这一天真是2012年值得纪念的一天。
![]() |
Photo taken by CCRC |
![]() |
Photo taken by CCRC |
![]() |
Photo taken by CCR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