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8, 2012

从《沉默》开头的2012


2012年开头的第一件赏心乐事,就是在一月七日参加了城市与文化研究中心(CCRC)所主办的讲座会:叶蕙老师演讲 / 带领阅读日本名作家远藤周作之文学巨著:《沉默》


在会中第一次与中心创办人余德林博士见面;相隔二十多年后再次与叔叔婶婶一起出席活动;又见到神学院里认识的学友、面子书上认识的网友,都是让我开心的原因。


与余博士也是在面子书上认识的。面子书上链接的博士虽然不多,但他是唯一与香港曾思瀚博士一样,不耻于在面子书上与我这种小人物交流的博士。像他们那种不畏强权、就事论事,勇于表明自己立场的网友,特别是有身份的网友,实在是凤毛麟角。




说真的,余博士的亲切接待,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因为所接触过的“有学之士”,大概都目中无人,不是看着别人跟你握手,就是流于表面的招呼。但从短暂的交流,即可察觉他清晰的思维与强悍的洞察力,能当博士也真的不是浪得虚名。






在这演讲会中,除了演讲者精彩的呈现,也惊喜看到许多参与者远道而来,都很用心听讲,也提出不同的问题与意见、感想,让我狭隘的视域得以开阔,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沉默》这本著作中,作者远藤逆转了一路来基督徒遵循西方思维对“叛教”的看法,从东方人的视角,重新诠释了“叛教者”的心路历程;为了他者的生死存亡,“叛教”才是活出基督的样式,为他者忍受羞辱,才是耶稣十架路的控诉中心。


远藤的这种发想,极可能受到他本身日本民族的生存哲学影响。因为对日本人来说,活着才是人生的最大目的,如何存活是他们努力思考的问题,不像西方,将希望投射在死后的世界。因此,日本人流行以“切腹”(自杀)来解决问题,因为你的敌对者或债主,可以因为你放弃生命而对你的过失或债务一笔勾销,存活下来的才是赢家。


也可能因为日本人这种实务的生活哲学,使他们疏于发展关于“死后的世界”的哲理,佛教可以被日本人接受(不代表真的是一种信仰),正因为佛教教义填补了他们这方面的欠缺,却又不会与他们神道思想起太大的冲突之故。






这是我对《沉默》的一点读后感,但当天大家发表的更使我受益良多。所以,这一天真是2012年值得纪念的一天。





Photo taken by CCRC

Photo taken by CCRC

Photo taken by CCRC

4 comments:

  1. 要知道《沉默》讲什么,当然也是谷歌一下即可。中文翻译有不同版本,可以看林水福翻译的。网上有电子版可下载,只要你找到!

    ReplyDelete
    Replies
    1. 快過年了,過來拜年,大馬中囯年的味道濃吧?我們這裡就NOT SO 了。過年讓我又響愁。。。。。
      祝福您龍年幸福,主恩滿滿

      Delete
    2. 谢谢德希,知道你们那边的状况,求主保守。
      也祝福你们新年蒙恩。

      Delete
  2. 文学是追寻和呈现纯粹心灵的渠道,而我经常慨叹自己读不懂文学巨著。可以获得高人导引去理解文学著作,真的是非常蒙福的新年的起头!

    ReplyDelet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