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先知书《以赛亚》导论,才惊然发现对以赛亚书作者的探讨早在十八世纪就具体的被德国路德教派的学者提出。1892年Benhard Duhm 的三作者说及将以赛亚书分为三个不同历史场景的学说,更是为多位作者的论调打下决定性的一棒。虽然这样的提倡在学术界牵起滔天巨浪,引发诸多的批判,但也激发了各派学者更深入广泛的研究。遗憾的是华人教会在这一些研究的传递上显得十分保守,甚至是固步自封。教会查经班的教导几乎都不会触及多位作者的课题,更不谈书中不同历史场景的背景。即使触及作者的议题,也是一面倒的采取反对多作者的立场,不能客观的对待不同的论述。不是说我们非得接受多作者的假设,而是应该先理解提倡者的论证,才做出判断。
再查看不同圣经的导论时,发现一般的版本包括新译本都认定以赛亚先知是全书的作者。稍微开放的反而是所谓受天主教影响的《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在简介中,只强调以赛亚书的书名是以一位住在耶路撒冷的先知的名字命名,全书分段也以1-39(亚述威胁)40-55(被虏巴比伦),56-66(归回耶路撒冷)来介绍。进一步看思高译本有关以赛亚书的引言,将本书分为第一部分预言(1-35),历史附录(36-39),第二部分从充军中释放(40-49),从罪中解放(49-55),新耶路撒冷(56-66)。虽然编者保持一位作者的立场,但不排除先知门徒的贡献及其后辈子弟的修改—“以便使人更易了解或更适应当时的环境”。想不到天主教的立场,竟然比基督教更据前瞻性。
无论如何,我们认为Duhm等学者的发现,不是在拆毁我们的信仰根基,而是丰富了我们对此书的认识。依历史背景将书分割三部分是有迹可寻的,但不妨碍其他如文学批判角度的解读法。类似的探讨使我们可以通过先知的信息,反思我们当下处境中的信仰,为我们所面对的困境,提供指引。这样,以赛亚书对我们而言就不单是一本充满“弥赛亚预言”的书卷而已。
说《赛》是一位作者的创造吗,又看到三个段落分明的历史场景、不同的主题;说是有三作者吗,又看到全书承先启后的融惯性和一致性。这是否可以用三一神论来解释,一位神,又有三个不同的位格,三个位格里又融惯在独一神里,一中有三,三又是一?
【后记】最后一段其实是与同学鹏翔在班上讨论时想到的“笑话”,不在原来的反思文章里。从文章段落来看,前一段最后一句明显是文章的结束语;这是否和批判学者对马可福音不连贯的结尾所作的批判,在形式上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STM 的确够学术性....
ReplyDeleteSTM还不是那么学术性;没有博士学位的还可以当讲师。但人若以为读神学就像参加“精兵营”,那肯定会认为STM太“学术”,使人灵命枯干。
ReplyDelete我竟然错过了你这一篇!没想到你搞圣经神学时,还可以找到一个类比三一神的方法!当然,若提出来讨论,你大概会体无完肤,哈哈!
ReplyDelete能够被学者引用来作反面教材也不错啦,至少讲到三一论时就会提我的名来笑一笑,很快出名吔。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