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 2009

先知以赛亚蒙召的反思

以赛亚书6章记载了先知以赛亚蒙召的经历。在乌西雅王驾崩的那年,来自北方的威胁,似挥之不去的乌云,国家处于极度的不安,在这样无望的境况下,先知看到大君王万军之耶和华的异象。异象中,先知不单看到了上主的荣耀与盼望,也看清了自己及人民的罪恶与绝望。神带来的却是其妙的救赎及重振,随后是重建后的呼召。先知全然的回应了主的呼召,愿意为主摆上生命。但上主却宣告先知的使命是去向神子民宣讲一个他们听不懂,不会回应的审判信息,直到子民被迁移到远方。基本上,先知承受的是一个如此吃力不讨好的任务,一个“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虽然审判之中,神还是为以色列民留下盼望的苗裔。

今天教会常用这篇经文来作宣召的呼吁,鼓励信徒献身回应上帝的呼召,去完成主的宣教大使命或福音事工。不同的是,我们对先知所领受的不可能使命却嫌少触及。不论是布道或社会关怀事工的见证,我们都喜欢持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也仿佛只有这样皆大欢喜、振奋人心的见证,才能荣耀主名。殊不知若翻开教会两千年的历史,从初期教会、早期教父到现代的宣教、事奉历程,哪里不是充满挣扎与血泪。十八、九世纪当西方宣教士一窝蜂的向东出征时,多少人是一落脚香港或槟城就染上恶疾,撒手归天,在事奉中遭受逼迫、害命的更是比比皆是。

看到一些从事福音事工的牧者,往往喜欢强调事工成功的一面,刻意隐藏失败、挣扎的面向,认为只有好听的话、积极的话才会造就人。结果许多人因带着错误的认识来参与,完全没有预备好去承受压力、挫折的心,遇到问题只能狼狈而逃。

不是说我们要消极的去看待神的事工及选召,正是因为我们的盼望是建基于神,所以我们不避忌去谈消极的那面。正如使徒保罗以所受的逼迫、患难、责打、危险来证明自己的呼召,我们又何须隐藏事奉的挣扎,处处要以服事的“果效”来证明主的差遣?“风随意而吹,你听见它的响声,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这样。” “神的国好像人在地里撒种,他夜里睡觉,白天起来,种子发芽生长,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的。”生命的改变不是依循我们的方程式发生,只求我们忠于主的带领。

2 comments:

  1. 我不迷信博士,因为许多乃是,教牧学博士...hehe..

    我不迷信博士,因为许多不能够处理前沿学术讨论,因为懒惰,hehe...反正毕业了嘛,,,反正拿到博士了嘛...hehe

    ReplyDelete
  2. STM 能够提出,也愿意教导学生,有三个以赛亚作者,在某个意义上,够学术,,,hehe

    这样才象样嘛,,,才象 ATESEA 一员...hehe

    小生对ATA,有一些不友善...hehe

    ReplyDelete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