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神学应该是一个信仰启蒙的过程。
这句话可能让许多人觉得不以为然,因为“读神学”可有许多不同的诠释。对本地华人教会的信徒而言,读神学一般上是指某人欲接受一种“职业性”的教导,以便成为信徒的属灵领导。对他们来说,接受神学装备以后的人不单熟悉圣经经文,而且在灵里是比较接近神,比较属灵,能够发预言、解梦、赶鬼,祷告大有能力。对灵恩派的教会,相信这种思想更为贴切。
因此,他们所指的神学,是偏重信仰实践而不是知性上的启蒙。
当然,也有神学院尝试走那条神学启智的路线,希望能够将历代以来先辈们对神学、圣经钻研的心得,传授给学子们。内中的核心教导,应该是自西方启蒙时代以来所开启的那种基于理性思考的批判精神。这种理性的批判精神并非全然是针对上帝的启示、灵性的造就或否定信心的重要性,它原初的崛起可以说是对中古教会那种偏执、傲慢、无知而唯我独尊的心态的一种反动,它要打倒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们对信仰的迷信和盲从。
但当那种一心以为上山学道后下山可以当属灵导师的神学生进入到一所追求理性认知的神学院时,问题就产生了。学生们入学前那一点建立在经历上的信仰基础,很快就被理性批判的学说解构了。所谓破坏容易建设难,被解构的信念,却没有被重新建构起来,使后来的荣耀比先前的荣耀更大(这是神学教育的真正目的)。结果大多学子都是带着一堆神学废墟下山,在信仰残骸中挣扎求存。讲信心,可能还比不上一个会友领袖,讲神学,又杂乱无章,讲不出一个所以然,这样的传道当然不能服人,也没有自信。
读神学应该是一个信仰启蒙的过程,但实际情况好比撒种的比喻。
撒在路旁的:对神学一直只有心动没有行动,结果永远没读成。
撒在石头上的:读了神学似乎明白了一些,但没有根,一开始牧养就回到唯灵。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迷惑在学术里面,被缠住了,从此活在一个虚拟的天国里,无法自拔。
撒在好土里的:能够变通,学以致用,是一个忠心、良善又有见识的仆人,但这种人似乎少之又少。
我因为想认识更多,也想过希望在一些残障机构事奉,所以去读了。坚持了6年,终于读完一个基督教事工文凭。现在什么都没有做到,所以我也迷惑我的种子撒去那里了?哈哈哈
ReplyDelete水兄认为逍遥子属于,撒在哪一种泥土?嘻嘻
ReplyDelete我想读神学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ReplyDelete很好的一篇反思!值得已經讀畢、正在進修、考慮研讀神學的信徒們一同思考!
ReplyDelete谢谢水方兄的祝贺,现在还需要努力,7/10前要缴交完整版的论文。。。
ReplyDelete阅读了水方兄这一篇,好像代我回答了夫子,要进修神学必须慎重考虑,否则累人累己,是吧?
确实值得好好思考,谢谢分享。。。
哈哈,应该是出了流泪谷,看到太阳了,加油。
ReplyDelete当然希望更多人读神学,只是希望读的人看到,“读神学应该是一个信仰启蒙的过程”。
似乎不是所有的教会/信徒领袖都欢迎那种破除迷信、反对盲从的启蒙。
ReplyDelete